APP下载

释猜嫌金兰剖肺腑 叹薄命黛钗发悲音

2014-11-14徐雪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5期
关键词:宝钗贾府黛玉

徐雪华

【设计理念】

1.选修教材的教法:高于必修,宽于必修,在必修基础上有所提高。

2.名著选讲的方法:以学生为主导,以原著为本,以节选为切入点,以面托点,以点牵面。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由文本延伸至课外,激发学生再读原著的兴趣。

(2)阅读文本,赏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典型性格。

2.过程和方法

(1)读原著,掌握材料。读课文,了解文意。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3)探讨人物关系的变化,提高学生鉴赏古代小说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人与人之间需要心灵的沟通,要学会互相关爱。

【教学重点】

1.黛钗猜嫌的表现和导致猜嫌的原因。

2.黛钗释猜嫌的基础和过程。

3.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前一周布置辩论赛,以“黛钗之争”为话题。正方论点是“我喜欢黛玉,讨厌宝钗”,反方论点是“我喜欢宝钗,讨厌黛玉”。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原著)

宝黛钗永远是《红楼梦》话题的中心,一句“钗黛之争”定格了两个女子之间的关系,果真如此吗?就算是“争”,“争”的真相又是什么?我们不妨在阅读中求证。

二、解题

文章内容选自原著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情真意切释猜嫌”是编者后加的,此标题引发两点思考:(1)两人之间是谁猜嫌谁、怎样猜嫌?(2)两人如何释猜嫌、真切到何种程度?

三、梳理与节选文字相关的原著内容

我们从此处入手,揭开“钗黛之争”的面纱。

1.梳理:钗黛之间嫌隙的表现

①第五回,宝钗进贾府,比黛玉大得人心,因此黛玉心中便悒郁不忿,宝钗却浑然不觉。

②第八回,宝黛在宝钗家做客,宝玉听从宝钗的话不喝冷酒,更是黛玉含酸。

③第二十六、二十七回,黛玉去看宝玉,因误解被晴雯关在门外,引动身世之悲,在此时门开了,宝玉袭人送宝钗出来,引得黛玉感到无趣。

④第二十八回,元妃有所赏赐,独宝钗和宝玉的相同,可见贾府高层对宝钗的认同,令黛玉含酸。

小结:两人之间的嫌隙更多的是黛玉对宝钗的猜嫌,宝钗要么浑然无知,要么不加深究。

2.探究:是什么导致黛玉对宝钗产生这么深的嫌隙?

从黛钗二人的身世经历和眼下的处境探究:

①黛玉进贾府的背景:

黛玉丧父,有无兄弟姐妹;

文中黛玉自诉悲凉身世。

②宝钗出身皇商家庭,进贾府只是暂住:

宝钗虽丧父,但有母亲和兄长;

宝钗还有一个在贾府掌实权的姨妈王夫人。

小结:在贾府的天平上,黛玉处于弱势轻位。

3.黛玉个性极强,如果有嫌隙的话,不是宝钗三言两语就能化解的,我们应该在本课之外先找到“释猜嫌”的基础。

①宝玉爱情选择的明朗过程:

第二十三回,宝玉借读《西厢》向黛玉表白;

第二十八回,宝玉向黛玉倾诉自己对她的疼爱、怜惜;

第三十二回,宝玉当着众人面颂扬黛玉从不讲“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后又当着黛玉面诉肺腑;

第三十四回,宝玉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去做和尚”;

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黛玉探望,后宝玉又派晴雯给黛玉送旧手帕,黛玉会意并题诗。宝玉午睡说梦话“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前盟”。

②伴随着爱情的明朗和对宝钗的处世性格的了解,黛玉日常表现出现了变化:

宝钗的性格优点(可以让学生概括)打动了黛玉,第四十二回,黛玉在行酒令时引用了《牡丹亭》《西厢》中的词句,宝钗告诉她不要因为读了这些书移了性情。黛玉真正感受到了宝钗的宽容大度,诚心接受了她的意见。

探究的结论:

情节发展到本课时,宝黛爱情明朗稳定,宝钗为人也被黛玉接受,黛玉心中的抑郁有所缓解,这为本课“释猜嫌”奠定了基础,接下来的情节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研读文本

有了释猜嫌的基础,不等于前嫌即可冰释,这最后一步仍需双方积极作为。就课文看,黛钗二人是怎么做的呢?(这是解题时提出的第二个思考)

1.学生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2.注意白话文中的一些特殊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如:

我与你消遣一日(消遣:指排遣)

难得你多情如此(多情:指用心)

3.从课文题目看人物关系的变化:

情真意切释猜嫌

猜嫌 → 情真意切

(黛→钗) (钗→黛)

对立 → 心灵相通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黛钗关系的微妙变化主要源自“情真意切”。

4.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第十九集(与课文相关部分),请学生注意剧中台词与课文人物语言的不同,导演的设计与原著哪个更好?

点拨:原著更好,人物语言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生动体现“情真意切”。

5.从人物语言入手,思考:

主动来探望黛玉的宝钗是怎样做到“情真意切”的?你对她有哪些新认识?

解答:

问病——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瞧,治好岂不好?

建议——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安慰——我虽有个哥哥,你也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

体贴——多一事不如省一事。……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宽容——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

从人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宝钗对黛玉的关心是真诚的,她努力拉近与黛玉之间的距离,希望能够安慰病中的黛玉。她能站在黛玉的角度想问题,提出由她来送燕窝,并在恰当的时间离开,表现出她的体贴入微和宽容大度。

6.“释猜嫌”仅凭宝钗一人之力可以吗?请再读课文,找出黛玉的表现。

解答:心存感激——真诚道歉 ——诉说心事——表示感激。

同样,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清高孤傲、尖刻小气、敏感多疑的黛玉了,而是一个孤苦谨慎、满怀感激、真诚坦率的黛玉。

教师点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更显示出《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高明,力求真实丰满,避免扁平单一。

五、拓展研读

1.主题——对“黛钗释猜嫌”的个性化阅读

黛钗和解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我们却没有读出多少欢乐气息,相反却感受了一层悲凉,这是为何?联系第五回中黛钗合一的判词,从更高层面上理解黛钗释猜嫌的含义。

①学生探究讨论。

②教师总结:曹雪芹笔下的黛钗均为悲剧人物,她们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或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或守着无望的婚姻空壳,进退都是别人的决定,俯仰都看别人的脸色。黛钗的判词合写隐含着两人相同或相似的悲剧命运。同病相怜,这也是二人和解的原因,也是本文流露悲凉气息的所在。从更高层面看,本文体现了《红楼梦》“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思想。

2.黛钗关系的变化给我们现代人什么启发?

①文章告诉了我们应学会关心、帮助别人。

②人与人之间相处需要心灵的沟通。

3.拓展练习:以“我看钗黛”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

猜你喜欢

宝钗贾府黛玉
薛宝钗为什么没朋友(节选)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黛玉讲诗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黛玉为什么爱哭?
什么样的丫鬟才是好丫鬟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