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视角分析
2014-11-14李晓华
李晓华
【内容摘要】史料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补充和选择准确、生动、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些史料,既可增加历史信息,增强教学真实感,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热情,又可促进“论从史出”史学观念的树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史料 选择 运用
一、引言
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基本素材和资料,通常包括:各种经典文献、图表、笔记、历史遗迹、民谣等等。历史教学是从史料所提供的佐证中还原关于过去的人或事,因此,要想真正地了解历史真相,必须积极地运用历史史料。引进史料进行授课,已成为中学教学中教师授课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运用史料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由于其时间、空间跨度广,仅仅依靠几本教科书是无法完全、详细地进行阐述的,历史教科书只是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简要地描述。
有些史实和问题限于篇幅或限于教学目标,教科书中没有深入阐释,对于这些,我们可以利用史料作进一步的阐释,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场景以及其中的原因或背景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认识。如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中国影响时,教科书对此并没有明确叙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由老师将需要补充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的方法,但更可取的是提供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而得出结论。如:
材料一: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通过阅读分析,学生认识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以其强大的优势征服美洲,从而获得大量白银。由于此时中西贸易顺差结构尚未改变,欧洲人不得不把大量白银输入中国,以换取其所需的茶叶、丝绸、瓷器、漆器等。这样,欧洲的白银输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政府的白银赋税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而欧洲人也从中国获得了其生活所需的茶叶、丝绸、瓷器、漆器等物品。当然,欧洲人也把其从美洲带来的玉米、马铃薯、烟草等物种传人中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
三、运用史学界的新研究成果,促进思考和探究
长期以来,在我们教师和学生中一直有一种奉教科书为神圣的情结。以为上了书本上的就是完整和完全正确的。而事实上,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和高度一致,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争论是极其正常的。甚至在教科书存在着一些不完整或者过时的叙述,以及对于特定史实的叙述方式和某一种评价特定史实的观点。因此,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运用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展示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历史事实的解释和评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从而消除那种神圣感,用一种开放的和可探究的观点来对待教科书。如传统的观念认为:早期殖民时代(即明朝中后期)中国已落后,而且与世隔绝。而梁柏力先生在《被误解的中国:看明清时代和今天》一书中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并没有停止,在19世纪以前,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不大。明清没有‘闭关锁国,它的外贸政策和任何国家一样,兼顾经济及财政效益、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三方面的考虑。西方国家对外贸同样实施诸多限制,自由贸易只是一个神话。中国人没有抗拒外国事物和知识,对西方军事科技和天文历算知识尤其感兴趣。”正如该书序言所说:“在近三十年中国再次崛起的同时,新一代史学家对明清经济和社会的研究也出现了很多新发展。这些史学家提出了不少崭新的见解,反驳许多关于中国明清时代的传统观点,诸如闭关锁国、重农轻商、抑制市场、轻视科技、缺乏产权保障及法治精神等,都被他们质疑或否定,进而对明清历史作出了新的评价。”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挖掘和运用最新研究成果,来引导、推动学生思考和探究历史问题,以培养求真为中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四、阅读和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答题能力
现行高中历史课文中,一般都有部分的史料,用来对正文内容的补充、说明和拓展。每年高考历史考题中,都有史料题,而且所占比重不小,所以,对于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史料的习惯和能力。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重视课文中的一些史料说明,并有可能引入其他相关的史料,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去阅读和分析,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结合教材内容,收集一些课外的史料,编写简约、视角新颖的史料分析题,并指导学生解答,这既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又可提高答题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新民. 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学科教育》,2001年第8期.
[2] 王忠东.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4年第6期.
[3] 凌旸. 选择与运用——历史教科书与历史教学中史料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1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