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黑松叶蜂危害特征及风险分析

2014-11-14

生物灾害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叶蜂黑松福建省

曾 建 新

(福建省大田县森防检疫站,福建 大田 366100)

浙江黑松叶蜂(Nesodiprion zhejiangensisZhou et Xiao)是以幼虫危害为主的我国松树的食叶害虫,严重受害松林远观似火烧状,针叶被食光,受害轻的侧枝顶部枝条针叶被食光,造成林木光合作用降低、严重影响松树的生长,从而导致其他蛀干害虫的发生,威胁到松树的生存和森林生态安全。

1 发生情况

浙江黑松叶蜂已知分布于浙江、安徽、广西、广东、湖南、云南、江西、湖北、四川、福建等地[1],寄主有马尾松、湿地松、黑松、火炬松等松属植物,在福建是马尾松的一种新害虫。1991年在武夷山、建阳、闽候、漳浦等县(市)局部地区暴发成灾,受害面积达3 000hm2[2]。2006年福建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时,在新罗区、尤溪县有发生危害[3]。2013年在福安市的马尾松纯林发生危害,程度达到重度[4]。2014年2月在大田县发生260hm2,危害程度均达重度。

2 危害特征

2.1 危害症状具有隐藏性

浙江黑松叶蜂1年可以发生3至4代,以幼虫为害松针,初孵幼虫在当年生枝条的针叶上取食松针上半部分的叶肉组织,造成松针枯萎,2龄以上的幼虫可食尽全针叶,仅剩下叶鞘部分;4~5龄幼虫食量最大,常常有几十以至上百条幼虫群集取食,每群幼虫可危害2至3根枝条。枝条针叶被害后枯黄似火烧状,严重影响松树的生长,翌年萌芽短小,树势衰弱,从而引入其他次生蛀干害虫的发生。从危害特征来看,由于浙江黑松叶蜂幼虫具有聚集特性,并且聚集度随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加。不像马尾松虫暴发那样,整片吃光,而是团状危害,在发生初、中期只有部分枝梢的部分叶子枯黄,如果没有认真观察,可能认为是林木生理性枯叶,不易早期发觉,具有很强的隐藏性,从而增加了早期防治的难度。

2.2 发生具有暴发性

该虫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1年有3至4代,每只雌虫可产卵14~21粒,并有孤雌生殖现象,世代重叠明显,幼虫寿命期长,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从发生情况来看,尽管平时很少发生危害,被国家列为四级低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5],但只要条件适宜,一旦发生便形成暴发成灾格局。2月25日,笔者在调查经森得保粉剂防治48h后的林地上发现最大落地幼虫多达198条/m2。

2.3 幼虫危害历期长

从危害的时间来看,据文献记载:幼虫第1代从5月上旬开始到6月中旬,第2代、第3代从7月下旬到10月上旬,幼虫历期4个多月,而从大田县今年发生的情况来看,幼虫危害时间从2月初就开始,幼虫危害时间整整提前了一个季度,也就是说幼虫危害历期可长达7个多月。

2.4 适生范围广

福建省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全省各地年平均气温16~22℃,日均温≥10℃的年活动积温5 000~7 700℃。霜期较短,霜日少。全省雨量充足,年平均降水量为1 000~1 900mm,10月至翌年2月干旱少雨。热量资源丰富,霜冻威胁较轻,松林生长期一般可达到全年。同时,松树是福建省造林绿化的主要树种,是商品林和生态林中不可或缺的树种,其种植面积占福建有林地面积近一半。从大田今春幼虫暴发期的气候分析:2月份平均气温11.4℃,极端最低气温1℃,极端最高气温26℃,有10天小雨天气,说明了浙江黑松叶蜂幼虫耐低温可达1℃,也说明了福建大部分地区为浙江黑松叶蜂的适生范围,适宜的气候和丰富的寄主为浙江黑松叶蜂的繁衍扩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1991年作为福建省新发现的马尾松害虫至今,通过自身飞翔和风力扩散,以及交通工具和人类活动进行中远距离传播。已积累了一定的虫源地,已适应了福建各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目前北从南平市的武夷山,南到漳州市的漳浦,西从龙岩市的新罗,东至宁德市的福安,以及中部地区的尤溪、大田,可以说全省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3 防治难度

由于浙江黑松叶蜂幼虫以团状危害松针,有一定的隐藏性,同时,平时少有暴发成灾,单用人工防治,效果不是很理想,再者松叶蜂为一个物种在自然界存在,不可能达到根治。目前,在春季采用白僵菌进行预防和防治;暴发时,采用苏云金杆菌、森得保、阿维菌素等无公害农药进行防治。

当前,福建省尚未将浙江黑松叶蜂列入主要监测对象进行管理,各地对松叶蜂的生活习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在发生大面积危害时,才引起重视,才组织防治。危险性正在蔓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控,把浙江黑松叶蜂对森林和生态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4 风险分析

4.1 风险性评估

根据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进行定量分析[6-7],浙江黑松叶蜂风险性评判指标赋分见表1。

通过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得出:浙江黑松叶蜂R值为1.51,根据风险性分级标准1.5≤R<2.0为中度危险,说明浙江黑松叶蜂在福建省属于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

表1:浙江黑松叶蜂风险性指标评判评估

4.2 入侵风险指数评估

在入侵风险评估体系中有11项属中度风险指标:主要是浙江黑松叶蜂成虫是飞行昆虫,能在自然界建立自我繁殖种群,容易被风、水以及昆虫和鸟等动物传播,但自然传播速度比较缓慢,同时容易被无意传播。在本地野外有亲密亲缘关系,具有珍贵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物种,有可能与当地野生物种进行繁殖。本地有在取食方法和食物资源上类似的物种,能够很容易成为这些物种的竞争对手,适应相对广泛的气候类型,幼虫有越夏现象,冬季以卵越冬避过不利条件,一旦环境情况好转即能迅速大量繁殖,目前已知有效天敌有2种。在高风险指标上有4项,主要是:浙江黑松叶蜂繁殖能力很强,1年有3至4代,在本地野外有亲缘相关的害虫物种,由于它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不可能轻易根除,在其它地方也有入侵历史。

通过计算:浙江黑松叶蜂入侵福建省适生区的风险评估值(IR)=42,按照入侵风险评估值(IR)≥20分,就表示需要禁止引入及在野外释放该物种。所以,浙江黑松叶蜂在福建省属于入侵高风险的林业有害生物。

5 结 论

通过对浙江黑松叶蜂在福建省危害的特征分析,它具有:危害症状的隐蔽性,发生具有暴发性,幼虫危害历期长,根治难度大。同时通过风险分析和入侵风险指数的评估分析表明:浙江黑松叶蜂为福建省重要的林业有害生物和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在福建省局部地区已造成严重危害,对全省松林已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应将其列入福建省林业主要虫害进行管理,加强对其的综合治理,防止其继续扩散蔓延。

[1]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08-109.

[2]陈顺立,林庆源,黄金聪,等.南方主要树种害虫综合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57-160.

[3]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国林业有害生物概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383-386.

[4]林光平.松叶蜂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现代林业科技,2013(14):151.

[5]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战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250-264.

[6]魏初奖.植物检疫及有害生物风险分析[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2-139.

[7]戴丽,陶惠萍,曾祥福,等.林业有害生物葛藤风险分析[J].中国森林病虫,2011(1):29-32.

猜你喜欢

叶蜂黑松福建省
寒冬至 森林菌香涌入餐盘
靖远松叶蜂防治技术探讨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矜贵黑钻魅力意式美馔
沂源县飞机施药防治松阿扁叶蜂技术研究
麦叶蜂的破绽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故事棒棒堂小猪秀秀的觅食之旅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