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
——读马莉的十四行诗
2014-11-14张德明
张德明
“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这是诗人冯至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写下的一句名言,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何处”与“思、想”,它在某种意义上言说的正是百年新诗在内容与形式的选择上的深深焦虑,而借助“十四行”这种外来的诗歌形式来表情达意,构成了现代诗人缓解这种内心焦虑的重要策略。马莉的金色十四行是新世纪中国新诗在形式探索和思想创新上的重大收获,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和深入阐释。
马莉的十四行诗在形式建构上有不少的审美开拓和艺术创新。我们知道,十四行这种诗歌体式是西方诗歌中较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开端自彼特拉克等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先驱,在莎士比亚等诗人那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诗体形式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被引介到中国后,得到了不少中国诗人的青睐,朱湘、孙大雨、卞之琳等,都先后创作过一些十四行诗,当然十四行诗创作最成功、成就最大的是诗人冯至,他在四十年代出版的《十四行集》不愧为十四行诗“中国化”的典范之作,冯至也凭借这部诗集的创作,实现了诗歌创作上的成功转型,由早期那个“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评语)蜕变为一个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不过,在西方诗人那里,十四行诗是有着严格的格律规定的,而到了中国诗人手里,这种诗歌形式受到极大“误读”,多数诗人只是在行数上体现出十四行这个很表面的数字,而在格律上并没有完全遵守西方诗歌的规范。自然,从另外的角度说,只要遵守十四行这个行数约定就能写成十四行诗,可能给中国诗人在此方面的艺术探求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马莉的金色十四行在形式探索上也是颇为有效的,她习惯以丰饶的意象、繁复的语词和多重的句式叠加,来建构自己的诗歌行式,从而能在一个多层次的语境中呈现相当复杂的情感世界。例如《大地的花瓣》:“大地只在夜间创造河流/花朵深谋远虑,为春天流血而失去笑容/我为你祈祷,我的语言才金光闪烁/即使悄无声息,亲切的晚风也会掠过睫毛/你孤身在此,走在你从前的地方/古人遗失过箭矢,留下野兽的芳踪/你用沉默把每天打碎,然后拾起/重新拼接,让时间毫发无损/我的心结如光线直立水中/系不紧又解不开,大地的花瓣呵/亲吻黑暗的光芒,房屋摆好芳香的酒/朋友们坐满明亮的宴席,纷纷醉倒/我惟一的乞求只有一次,在路上/一个爱者坐在爱情的泪旁慢慢回想”。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发现,马莉的十四行诗表面看来是十四行,其实远不止十四行,换句话说,在马莉的金色十四行里,容纳着远远超过十四行所能承载的思想内容。
马莉十四行诗中所流溢的情感是丰富的,细致敏锐的,而其思想的含量也颇为丰足。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里,歌吟爱情成为极为突出的主旋律,白朗宁夫人的十四行也不离男欢女爱的主题,但在马莉的十四行里,爱情只是其中极小的一个思想元素,诗人不只是关注爱情这一重大主题,还将思维触角伸延到对宇宙人生的深刻考量与心灵探测之中。试看《我们会回来》一诗:“天空降临了,在天空以外/没有年代没有记载也没有人/为它的到来见证,天空降临了/在天空以外,又乘滑轮远去/仿佛被预言,这些天空,无知的天空/无声无息的天空,最具危险性的天空呵/大地靠不住了,这样的年代我们都会生病/忧虑重重,雨水也救不了干枯的河流/犹如我的情人出发时小心翼翼,怀抱一卷/思绪,为了爱而推开窗子,对着天空朗读/这些暗语都被窃听,很久以后才爆发笑声/只有隐退到体内深处,默默地爱它/为它伤感,为它幽暗的途径清扫落英/这是另一种表达方式,我们会回来/我们要洗礼,我们要找回艰难的时辰”,这首诗所袒露的情感是繁复和多重的,所蕴涵的思想是丰富和深隽的,既有生态环境的忧虑,又有理想受挫的伤感,更有守护心灵的坚韧和不屈。可以说,马莉的十四行诗几乎都达到了这样的思想性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