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图书馆社会资本凝聚力研究*——基于苏州市四个社区的研究
2014-11-14李晓新付璐陆秀萍
李晓新付璐陆秀萍
(1.南开大学商学院 天津 300071)
(2.天津站地区综合管理办公室 天津 300143)
(3.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 苏州 215000)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
社区图书馆社会资本凝聚力研究*——基于苏州市四个社区的研究
李晓新付璐陆秀萍
(1.南开大学商学院 天津 300071)
(2.天津站地区综合管理办公室 天津 300143)
(3.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
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面对城市社区中人际关系冷漠、关系网络缺乏、内部信任程度低、归属感和认同感不足等社会资本缺失现象,构建城市和谐社区被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文章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阐释社区图书馆服务及其影响力所具有的凝聚社会资本的潜能,以及社区图书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应承担的使命。关键词:
社区图书馆社会资本社会和谐1 研究视角的选择
1980年,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的解释是:社会交往关系中真实或者虚拟资源的总和,对于每一个个人和团体来说,由于其所要拥有的持久网络是一种相互默认和认可关系,这种关系或多或少都被制度化了,因此社会资本是这些关系自然积累而形成的。之后很多学者针对社会资本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罗伯特·普特南,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
国内外已有研究显示,投资社会资本,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以及加强人力资本等。国外的相关分析多属于实证类研究,通过对居民的广泛调查,学者们普遍认同,社会资本的积累能够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包容。如,Helliwell认为,培育社会资本能够带来更好的社会福利,除了延长人的寿命、提高健康水平之外,还可以提高教育水平,给予更好的工资待遇,减少就业歧视,使人们更加乐于交际、乐观,降低忧郁症的发病机率;Grootaert和Bastelaer对非洲部分地区的调查发现,通过团体组织促使集体活动的方式应用社会资本,不仅提高了居民参与决策的能力,而且提高了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是消减贫困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Paxton利用来自46个国家的数据考察了社会资本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基本结论是社会资本和民主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也就是说,提高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民主,但反过来,民主程度也会影响该国的社会资本水平。
Putnam通过在意大利长达20年的研究,发现意大利北部与南部在民主实践中体现出的制度绩效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进而提出了“公民参与网络”和“社会资本”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对政府行为具有推动作用,公民参与网络培养了普遍化互惠惯例。社会资本类似于“恩惠银行”,一个依赖于普遍性互惠的社会,比一个没有信任的社会更有效。1993年,Putnam通过收集各种数据提出了“美国公民社会的活力在过去几十年中显著下降”的观点,认为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妇女加入劳动力大军、居住地流动性加强、休闲时间的技术性变化等,因此需要有创造性地探讨公共政策是如何影响(或可能影响)社会资本的形成。
1.1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
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促进社会和谐。首先,社会资本所倡导的互信理念,能够促进社会信任度的提高;其次,合作作为一种利人利己的行为,在和谐社会中非常重要,而社会资本有利于加深社会成员的互助合作程度;第三,社会秩序是人们受到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的引导或者限制实现对资源的有序获取,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社会资本能够促进这种社会秩序的规范。随着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谐社会理念的不断充实,我国学界利用社会资本理论探讨社会综合发展的研究成果不断呈现。
吴光芸和杨龙认为,社区居民之间普遍的信任、互惠的规范和通过社区组织所建立起来的致密的社会参与网络构成了社区社会资本,既是社区治理的基础,也是实现社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社会资源,因而有必要培育作为社会资本的认同感、人际互信、平等交换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以推进社区治理与社会和谐。陈盼指出,鉴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在转型期对社会资本的建构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有的社会资本形态进行改造,发挥传统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利用制度创新增加现代意义社会资本的规模。周义程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强调作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之社会资本经由促使公民生成宽容和妥协的心理气质、遵从规则与秩序的伦理意识、合作互惠的道德品质而推动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采取推行美德教育、重塑公民的美德伦理、强化法治与程序建设、培育民间组织和第三部门等多元并举的行动策略来提升社会资本存量,从而最终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1.2社会资本与公共图书馆
近年来,以社会资本为视角的公共图书馆功能和使命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的一个新课题。很多研究指出,公共图书馆能够成为创造和培育社会资本的场所,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图书馆的投资,以促使其在增加社会凝聚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得以最大程度地彰显。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创造和增进社会资本的方式。
Hillenbrand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是社会资本的开发者”的观点,“图书馆发挥出的作用便于提高社会的互动和信任,而且培养了其所在社区里的公平感和公正感,继而又促进社会资本形成”,从而可以为社会资本的创造和积累做出贡献。2004年4月至11月,Hillenbrand选取某社区图书馆作为案例馆开展了社会资本测量,重点探索图书馆作为社会资本的开发者所发挥的作用,指出“尽管大多数用户意识到的是图书馆的传统作用,但图书馆的新型作用已经形成或者正在形成”。她还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发展社会资本潜力的指标和度量,包括关系和信任的建立、合作和网络、社会包容、社区资源能力建设以及社会使用空间等五个方面。
Preer等学者从图书馆社会作用的角度进行研究。Preer认为,公共图书馆能够培养眼界宽广的公民、能够对社区建设做出贡献、能够培养包容精神,使图书馆读者活跃在其社区,因此有利于增加社会资本。Bourke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创造和增进社会资本的方式,包括会议、规划、空间、合作等,并强调在社会发展背景下,图书馆员应当摆脱单纯跟随技术发展的简单思维,将图书馆与其社区的联系纳入视野范围。澳大利亚图书馆界的“图书馆/建筑/社区”项目,通过对图书馆用户和非用户进行在线调查、电话调查以及对图书馆领导进行访谈,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者们指出,公共图书馆有助于加强社会交往、促进社会包容、减少不同社会群体的代沟。“公共图书馆就好比是地区或邻里之间这座‘王冠’上的宝石,大多数被访者认为,要想关心社区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去图书馆是一个好选择;不管是用户还是非用户,都将发布社区信息看作是公共图书馆具有的关键作用之一。”
Bryson等从图书馆是否需要实体建筑的角度出发,探讨新时期图书馆的影响力。通过回溯文献和分析各地图书馆的工作实践,指出“无论在任何时候,图书馆都是会议场所,都是存储着供学习的资源,舒适的、可以放松的公共场所。这座我们精心设计和管理的建筑提供了一系列资源,允许人们和团体建立关系、开展会议、交流观点,在生活的精神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Bundy从投资/回报角度,以各类数据作为支持,论证了对公共图书馆进行投资能够取得巨大收益,并分析了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和影响。指出“公共图书馆是社会资本的联系者和创造者。如果图书馆打算增强自身潜力建设社会资本,需要更好的馆舍、更充裕的时间、更专业的图书馆员和更强有力的投资。”
Vârheim从社会资本培育角度出发,讨论了公共图书馆在创造社会资本过程中的作用、与该作用联系最为密切的视角和机制以及图书馆如何发展信任关系提高能力等问题,验证了不同理论视角作用于社会资本产生的不同机制,以及不同机制作用于公共图书馆的不同作用,提出了“应当把图书馆如何提高社会资本贡献社区这一议题纳入政策规划”的观点。
此外,还有学者从促进多元文化融合的角度,将社会资本与图书馆相结合进行研究。Vârheim提出,公共图书馆是不同社会团体的之间桥梁,是移民群体社会资本的创造者,公共图书馆正在成为一个面向所有人群的最具有开放性的公共信息空间。Carpenter基于公共价值、社会资本与公民参与、移民与社会和谐,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社会实体。对多元文化融合的倡导大多以图书馆服务为基础,而非清晰的阐释。但这不意味着图书馆内不存在建立联系和培养合作关系的榜样组织,相反在促进多元文化融合的方式上面临更多挑战”。
李晓新等以社会资本理论作为分析视角,在综述、分析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讨论公共图书馆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提出公共图书馆能够通过提供服务,向社会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辅助社区能力建设,提升社会资本存量,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龙叶和陶海宁借助Gong H等人于2008年就纽约市曼哈顿上西城区St.Agnes图书馆、布朗克斯南市区Woodstock图书馆和皇后法拉盛区Flushing图书馆的使用情况调查,从社会资本角度出发,就纽约社区图书馆的结构规模和社会使用空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剖析了美国社区图书馆对于构建社会信任、公民参与网络和互惠规范的特点和功效,探讨了我国创建社区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杨玫从进城农民工角度出发,探讨了社区图书馆的作用。认为由于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缺失,大量进城农民工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社会,而是处于边缘状态,沦为城市的弱势群体。社区图书馆作为社会的公共文化机构,社区的教育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休闲中心在农民工社会资本重构中的作用不可小视。主要体现在:为农民工提供平等与免费的公众服务、免费教育机会、多元化的城市信息和公共交流场所;提升民主素养,培养其公民意识;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促进其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的提高。
上述研究表明,在分析公共图书馆促进社会和谐作用方面,社会资本理论具有特殊的视角和思路。已有关于公共图书馆的研究也向我们不断提示,图书馆的特殊属性使其具备了创造社会资本的潜质。
2 我国社区图书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社会资本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加速器,而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文化传承、包容弱势群体的重要社会责任,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社会资本积累的重要力量。公共图书馆在发挥其功能、广泛组织各类活动并向读者提供多种服务的同时,从“信任”、“规范”和“社会参与网络”三个方面积极促进着社会资本积累,同时又通过社会资本的增加不断加速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公共图书馆需要在促进社会资本积累、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使命。我国的社区图书馆定位于文献信息中心、社会教育中心和文化娱乐休闲中心,在满足大众精神需求、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其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方面,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和图书馆建设的政策文件,为社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如: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应“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中心)建设。在巩固现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室。”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同月,文化部又发布了《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及“十二五”发展目标》,肯定了“十一五”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提出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十二五”发展目标。随着上述一系列文件的逐步落实,为社区图书馆建设及其服务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另一方面,目前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同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得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得不到贯彻落实,文献采购经费、读者流量、书刊借阅、工作人员数量没有与馆舍面积扩大、设备添置等同步发展,一些地区的书刊文献质量不能适应21世纪城市居民的需要,等等。倘若不能有效解决文献资源建设、技术管理手段更新换代、人员编制等突出问题,社区图书馆便无法摆脱困扰其发展的瓶颈,也就无法成为社会资本存量积累过程中的有效机构。
3 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公共图书馆和谐使命研究:合理性、发生机制与资源诉求”的一部分,选择社会资本理论作为分析工具,阐释社区图书馆服务及其影响力所具有的凝聚社会资本的潜能,以及社区图书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应承担的使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社区图书馆对社区用户的作用和影响;(2)验证社区图书馆所具有的凝聚社会资本的潜力;(3)归纳提出社区图书馆在建设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应承担的凝聚社会资本的重要使命。
4 社区图书馆凝聚社会资本潜力分析
为了验证“社区图书馆的存在以及其开展的一系列服务可以生成社会资本,社区图书馆具有凝聚社会资本的潜力”,笔者在借鉴Hillenbrand研究的基础上,选取苏州市四个社区图书馆开展调研。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主要研究方法是向用户发放调查问卷、与用户进行面对面交谈,此外还实地参加了案例图书馆举办的活动。
笔者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结合考察重点,将本研究中对“社会资本”的理解概括为:为实现集体利益或共同目标,在社区内个人、团体及社区组织三者内部或之间形成的资源、信任、互动、合作及关系网络。同时,将“社会资本潜力”概括为:某个国家、地区或者组织等依据自身的各类资源作用于社会资本存量的潜能和力量。将“社区图书馆凝聚社会资本潜力”概括为,在公共图书馆事业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借助其资源、服务、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加速社会资本凝聚的潜力。
4.1问卷数据分析
问卷调研的主要目的是考察用户对社区图书馆的使用情况和感受,以此了解图书馆对用户的影响以及图书馆在用户生活中的地位,从而作为分析判断图书馆凝聚社会资本潜力的依据。本研究在四个社区案例图书馆发放问卷215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95份,有效样本回收率为90.7%。对收集到的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加以分析。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用户基本情况。不仅包括用户的部分基础性人口学统计数据,还涉及用户的受教育程度和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健康状况、户籍状况、子女共同生活状况等,共计10个问题。(2)用户对社区图书馆的使用、感知和期待。主要通过询问用户来馆方式、原因、频次、停留时间、馆内交流对象情况、参加图书馆活动情况、图书馆在用户生活中的地位、在图书馆的收获等获得,共计13个问题。(3)用户的社区图书馆体验及意见建议。
4.1.1用户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年龄分布方面,18~45岁的用户占此次受访者的56.4%,该年龄段人群是社会生活的活跃群体,是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的主要力量,他们对社区图书馆的需求和利用,将对社区图书馆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56岁以上的用户达到35.4%,他们拥有较充裕的闲暇时间,正在成为老龄化社会中一支稳定增长并不断壮大的用户群体。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用户占84.0%,显示大部分受访者的学历水平较高,能够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在自我感知的信息技能水平方面,除16.3%的用户完全不会使用电脑外,其他用户都具备不同程度的电脑应用水平。在能够使用电脑的用户中,57.1%的用户认为“所需信息基本可以找到”(33.7%)或“所需信息完全可以找到”(23.4%),显示被调查用户的信息技能水平较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水平。同时,对“受教育程度”和“信息技能水平”进行联合交叉统计显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以推断,社区图书馆开展信息技能培训的重点目标人群应锁定受教育程度较低者、老龄工作者及离退休人员。
在健康状况方面,78.7%的用户反映身体“良好”(55.3%)或“较好”(23.4%),21.3%的用户反映身体“一般”(19.7%)或“较差”(1.6%)。共有17名用户对身体状况进行了补充作答,其中1名身体不便、14名患有慢性疾病、1名身体残疾、1名患有其他疾病(未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目前社区图书馆吸引的用户主要为身体健康者,大部分健康水平较低者还没有来到图书馆,尚未将图书馆视为放松心情、愉悦身心的场所。
此次调查中,71.2%的用户为苏州本地户籍,本地户籍与非本地户籍的用户比例大约为7:3。被调查用户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以配偶(46.2%)、子女(29.3%)的两种模式为主。在作答子女年龄的149名用户中,78名用户的子女为未成年人,占总体的52.3%,且子女年龄为0~6岁的比例最高,占总体的22.8%。
4.1.2用户对图书馆的使用、感知和期待
问卷数据显示,用户来馆方式并不拘泥于一种类型,有些用户选择了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其中,选择“独自前来”的比例最高,达到57.5%,选择“与子女同来”和“与配偶同来”的比例位于第二、三位,分别为18.2%和9.7%,三种方式共计达到总体的85.4%。结合共同居住家庭成员数据情况,可以发现:一方面,目前很多用户在大多数时间访问社区图书馆的方式还属于个体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子女、配偶等关系亲近的家庭成员共同使用图书馆;另一方面,选择“与本社区朋友同来”这一方式的比例为6.1%,说明个人使用图书馆的带动作用还局限在家庭关系中,社区内部成员互动作用不明显。
在用户来馆原因的调查中,排列前五位的依次是:阅读书报杂志(38.8%)、借还图书(31.2%)、上网(7.4%)、就是愿意来图书馆坐坐(7.1%)、借还光盘(6.2%)。而“参加培训活动”和“参加文化活动”两项的选择合计仅有1.5%。由此可见,图书馆所具备的贮存文献、提供阅读资源和上网设备的传统功能是用户来馆的重要原因,而参加日常活动尚未形成持续性的习惯和较大的规模。值得注意的是,7.1%的用户认为来馆并没有什么原因,“就是愿意来坐坐”选择比例超过了“借还光盘”、“自习”等许多其它选项,表明已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正在对社区图书馆形成一种依赖。
来馆频次及停留时间数据显示,被调查用户大多属于社区图书馆的积极用户,89.0%的用户可以做到每半个月至少来一次图书馆,每周来两次及两次以上的达到49.7%,接近总体的一半。74.3%的用户每次在馆内停留30分钟至2个小时,超过总体的三分之二。很多用户在问卷注释中写道“自己一有闲暇时间就来社区图书馆”,是图书馆的忠实读者。
馆内交流对象数据显示,除16.4%的用户不与任何人交谈外,其他用户都能够在图书馆找到适合自己的交谈对象,如图书馆员、认识的人、陌生人等,这些用户可以被看作是社区图书馆促进社会交往、人际融合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本次调查中,选择“独自前来”作为访问图书馆唯一方式的用户有103名,对“来馆方式”和“馆内交流对象情况”进行联合交叉统计后,发现尽管单独来馆中只有24.3%的用户选择不与任何人交谈,表明大部分单独来馆的用户同样具有社会交往意愿,同样有机会在社区图书馆中结交新朋友,并有可能在未来影响来馆方式的选择。
参加图书馆活动情况数据显示,节假日或闲暇时,在已得知活动信息的前提下,27.3%的用户“基本都会”(15.5%)或“经常会”(11.8%)参加图书馆活动,可以认为他们对响应图书馆活动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度。38.0%的用户“偶尔”(26.2%)或“几乎不会”(11.8%)参加活动,可以认为他们对响应图书馆活动表现出较为消极的态度。此次调查中,持积极态度(27.3%)、中间态度(34.7%)和消极态度(38.0%)的用户各约占总体调查对象的1/3。
图书馆感知情况数据显示,对于社区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23.3%的用户感到“非常重要”,68.8%的用户感到“很重要”,二者之和达到总体的92.1%,且没有用户认为图书馆“一点也不重要”。问及使用图书馆的现状,排列前五位的依次是:每到节假日,我都会想到图书馆去(18.9%)、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我会想到图书馆(14.6%)、社区图书馆员对我们有帮助(14.4%)、我经常和朋友、家人谈起图书馆(13.4%)、我和社区图书馆员很熟悉(9.7%)。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社区图书馆已深入到部分用户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对社区图书馆具有主动亲近的意愿,如闲暇时访问图书馆、有问题求助图书馆、主动与他人谈及图书馆等。与此同时,社区图书馆员的努力工作也在用户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对于用户使用图书馆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家中有未成年子女的78名用户中,41名用户“与子女同来”,34名用户“经常带孩子来馆”,29名用户反映“自己的孩子喜欢去图书馆”,分别占总体的54.7%(此题因3人未作答有效样本数为75)、83.0%和70.1%。对图书馆的“形象理解”和“使用收获”进行联合交叉统计,显示二者呈现对应关系,用户在图书馆安静舒适的环境氛围中,收获了轻松愉悦的心情;通过阅览报刊了解到社会动态;通过在图书馆阅读书籍、学习技术丰富了业余生活,使得自身信息需求得到满足、文化修养和信息技能水平得以提升。
在用户对图书馆期待的调查中,以相同备选项目设计了两个题目,分别为“您希望,社区图书馆在社区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和“您目前感觉到,所在社区图书馆在社区中实际发挥了哪些作用?”。“您希望”问题中,排列前五位的依次是:满足居民的信息需求(18.1%)、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16.2%)、丰富社区日常活动(14.4%)、使所有居民平等享有信息服务(13.9%)、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9.7%)。“您目前感觉到”问题中,排列前五位的依次是:满足居民的信息需求(20.1%)、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17.7%)、丰富社区日常活动(13.3%)、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11.6%)、使所有居民平等享有信息服务(11.1%)。数据表明,用户期待与目前实际感知到的社区图书馆功能作用基本一致。
4.2社区图书馆服务内容影响分析
为了明确社区图书馆在凝聚社会资本方面具有的作用,除调查问卷外,本研究还采用现场观察、访谈、实际参与图书馆活动等方式,进一步分析判断社区图书馆在居民生活中的影响。
研究显示,案例图书馆均在上级图书馆的指导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服务,这些活动既有为普通大众服务的项目,也有为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项目。主要内容包括:
(1)免费服务。包括免费办证、免费阅览、免费上网、免费查询、免费获取活动门票等。其中,免费获取是读者满意率最高的一项服务措施,不仅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同时体现出图书馆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服务理念。
(2)全民阅读。苏州图书馆联合社区分馆多年来连续策划组织了苏州市“读书节”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宣传活动,举办了系列公益报告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读书联谊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社会文化生活的活跃,而且对培育健康的社会风气具有积极的作用。
(3)文化讲座和科学、历史展览。《苏州大讲坛》作为苏州图书馆的公益讲座,已经具备品牌效应,成为其主打品牌文化服务项目。很多读者也已将前往苏州图书馆聆听公益讲座当作重要的生活内容,并就活动内容积极向图书馆提出建议和要求。此外,图书馆举办的科普展览及历史展览,如“绿色文明循环经济健康生活”、“苏州解放60年”、“祖国新貌摄影”、“科学大事”等主题展板展示,帮助读者了解了本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促进了读者科学意识的提高,增强了文化辐射力。
(4)培训服务。例如,开设“扶老上网”培训班,由志愿者一对一教学指导,帮助老年人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技术;开展“太阳花雏鹰管理员”培训活动,引导小读者正确利用图书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设立“家在苏州——知识成就梦想”工地书屋,为进城务工青年举办培训等。
(5)青少年教育服务。社区图书馆通过组织阅读和导读、讨论等活动,鼓励青少年持续阅读、学习成长,关怀社区。如,暑假“快乐读书组”、“太阳花·雏鹰管理员”培训、“感恩之心”活动、“庆六一”艺术家进校园、“用七彩画笔,写精彩人生”暑期书画展、“快乐六一头脑风暴”、“缤纷六一幻彩世界”、“七彩夏日健康成长——学绣十字绣”活动、“我是小儿郎从小爱读书”主题参观等活动。
(6)亲子活动。通过邀请家长陪同参加活动,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沟通,调动家长参与图书馆活动的积极性。如,“开心果”系列亲子阅读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在故事姐姐的带领下,开展绘本阅读、故事新编,以及围绕阅读主题而开展的手工制作、亲子舞蹈与游戏等多种活动,使孩子们在图书馆寓教于乐的活动氛围中,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树立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7)老年人服务。如提供代老年读者借还书服务、开设“扶老上网”培训班等。此次调查中,许多老年用户表示,社区图书馆帮助他们更新了知识,特别是提高了英语、计算机技能,使心态年轻化。这进一步验证了社区图书馆能够成为老年人终身学习教育、实现社会交往、丰富晚年生活的公共空间。
(8)女性群体服务。如开设“人口与计划生育”特色书架、“创业创新创优创造美好生活”经验交流会、“迎三八秀巧手”活动等,为女性读者提供体贴和关爱,鼓励她们参与社会生活,倡导妇女不断进取、完善自我。
(9)视障读者服务。开辟了专门活动室,专门购置了有声读物播放器并可免费借用。如,开展了“我是你的眼”视障读者系列主题活动,包括“关爱有我伴你同行”残疾人士互助活动、“积极心理学与健康发展”主题讲座、“盲人电脑网络培训班”、“盲人英语口语培训班”等。举办“盲人爱心电影”活动,由志愿者编写电影解说词,帮助盲人读者“看”电影;推出“每周二读书活动日”,组织馆员、志愿者为盲人读者“读”名著;推出“走出户外、触摸世界”活动,组织参观博物馆、苏州园林,极大地拓展了盲人读者的活动空间。通过一系列服务,使视障读者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促使其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以上可以看出,社区图书馆在服务弱势群体、加强社区包容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信任、公民参与网络与规范的形成,对提高社会资本存量做出了突出贡献,充分履行了公共图书馆应承担的社会和谐使命。
4.3社区图书馆凝聚社会资本潜力优势分析
基于本研究选择的分析视角,按照前文对“社区图书馆社会资本凝聚潜力”说明基础上确定的考察重点,通过分析调研结果,笔者认为,目前苏州市社区图书馆突出呈现的社会资本潜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公共空间。问卷数据显示,83.6%的用户能够在馆内找到交谈对象,38.5%的用户认同社区图书馆是一个“安全安静的地方”(14.8%)、“环境舒适惬意的地方”(11.1%)和“能够放松身心的地方”(12.6%)。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首先,图书馆被用户视作一个安全、安静的场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安全需求;其次,图书馆拥有舒适的馆舍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用户能够在图书馆的过程中使身心得到放松;再次,图书馆是一个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来到图书馆的同时聚会、交谈、分享心得、结识朋友、增进感情,从而能够使用户的社交需求得以满足。
(2)平等获取。被调查用户的基本信息显示,用户群体涉及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信息技能水平、户籍所在地等层次背景,较好地体现了图书馆一直以来大力倡导的推动社会包容的职业理念。问卷数据显示,9.4%的用户认为社区图书馆是一个“可以平等进入、‘无门槛’的地方”,13.9%的用户期待图书馆可以“使所有居民平等享有信息服务”,11.1%的用户已感知到图书馆“使所有居民平等享有信息服务”,表明他们对图书馆能否向所有居民提供平等的信息服务较为关注,同时显示目前苏州市社区图书馆在保障信息公平方面的努力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图书馆面向所有人群开展的服务使用户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社区图书馆作为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倡导知识平等、信息平等,坚持平等服务的原则,能够公平、无偿地为全社会各阶层民众服务,充分保障民众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保障民众平等的文化权益。
(3)服务社区。综合定量分析与主观作答分析表明,社区图书馆在社区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1.5%的用户将图书馆“提供社区活动场所”视为最看重的服务/功能之一,20.1%的用户已感知到图书馆“满足了居民的信息需求”,17.7%感知到“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13.3%感知到“丰富了社区日常活动”,11.6%感知到“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社区图书馆通过提供阅读空间、图书报刊、计算机设备,通过举办各类生动有趣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对培养阅读兴趣,提高文化修养具有关键作用,最终实现提升生活品质的目的。面对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的日益高层次、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图书馆在服务社区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方式选择。因此,社区图书馆能够以图书推介、专题讲座、文献展览、成就展览等形式,向社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宣传党的政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从而提高社会成员的素养,活跃人民文化生活,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4.4社区图书馆凝聚社会资本潜力劣势分析
苏州市社区图书馆在向社区居民提供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资本潜力,但较之社区图书馆事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仍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
(1)社区交往互动不频繁。从广义上讲,社区交往互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家庭内部的联系交流;二是居民之间的联系交流。在家庭内部联系交流方面,问卷数据显示,9.7%的用户选择“与配偶同来”,18.2%选择“与子女同来”,3.7%的用户使用图书馆的收获之一是“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更加密切”。在居民之间的联系交流方面,57.5%的用户来馆方式为“单独前来”,0.3%的用户来馆原因为“与朋友聚会”,2.2%的用户认为图书馆是一个“可以认识新朋友的地方”,3.9%的用户使用图书馆的收获之一是“结识到同社区的新朋友”,6.7%的用户期待图书馆可以“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动”,4.4%期待可以“改善人际关系”,5.4%的用户已感知到图书馆“加强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动”,4.0%感知到“改善了人际关系”。可以看出目前苏州市社区图书馆在增强社区交往互动方面还存在不足:虽然图书馆的一些活动为读者提供了交往互动的机会,但由于场地、参与人数等条件的限制,用户间的互动仍不充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由于目前社区图书馆规模有限;二是要使用户感受到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社区交往互动价值的显现还有待更多资源的投入和更多实践的检验。
(2)社区归属感不足。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从微观上讲,能缓解人们的社会压力,消除孤独感,并带来社会安全感,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从宏观上讲,有助于社区的发展和社区目标的实现,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做出重要贡献。对社区图书馆“形象理解”和“使用收获”两个项目的调查中,“找到归属感”的选择率同处于最后一位,分别为1.8%和3.1%。且在55名非苏州户籍用户中,只有8名用户认为图书馆是一个“可以找到归属感的地方”,只有4名用户使用图书馆的收获之一是“找到社区/社会归属感”。社区图书馆对用户特别是非本地户籍用户的归属感影响尚未突出显现,因此,如何通过提供日常服务培养归属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3)社区凝聚力有限。凝聚力原为物理学的概念,之后引申到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是指把个人、集体、社会聚合在一起的能动的力量。由于存在凝聚力,社会共同体才保持着自身的内在规定性,一旦凝聚力消失,社会共同体便会趋于解体。社区凝聚力主要是指社区对社区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社区的向心力以及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和亲和力。社区凝聚力是一种观念上的形态,包括感情、愿望、理想、价值观等,它蕴藏在每个社区成员之中,是社区精神的集中体现。社区凝聚力与社区交流互动程度及社区归属感程度密切相关,在此次调查中,由于案例社区图书馆用户交流互动不频繁、归属感不足,不可避免地造成社区凝聚力有限。
5 研究结论
5.1社区图书馆具有凝聚社会资本的能力
此次对案例图书馆的研究显示,图书馆通过组织活动、提供服务,有效地彰显其作为社会公共空间、平等提供服务的作用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区凝聚水平,增加了社区的社会资本存量。可以认为,社区图书馆存在着凝聚社会资本的可能性。但研究同时也显示,社区图书馆凝聚社会资本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过程循序渐进,笔者将其归纳为四个阶段:首先,社区图书馆的实体建筑为居民参加文化生活、实现交往互动提供了公共空间和环境;其次,图书馆秉承的普遍均等服务理念,以及所提供的无差别服务,保证了信息服务的平等获取,提升了社会包容水平;再次,图书馆所开展的各类活动,不仅能够促进社区的文化建设,同时对提升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互助水平均有帮助;最后,社区图书馆凭借其本身的号召力能够增加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协助社区建设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5.2社区图书馆应承担的促进社会和谐的使命
社区图书馆根植于广大民众,其服务触角可以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它秉承的服务理念使其具有其他任何机构都难以替代的作用。社区图书馆所承担的使命,有利于发挥自身凝聚社会资本的潜力,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笔者认为,社区图书馆为实现凝聚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和谐应承担的使命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文化使命:保存图书文献,保证文化传承;丰富文化生活,陶冶高尚情操。文化使命是图书馆始终倡导的使命,这是凝聚社会资本的基础。保存图书资料是图书馆最传统也是最主要的基本职能。图书馆自建立以来,就致力于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组织、加工、开发与利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除了以上的工作还必须对浩如烟海且冗长杂乱的网络信息展开搜集整理,供用户有效地利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渴望高层次的、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棋牌赌博等低级休闲活动。社区以图书馆为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
(2)教育使命:辅助社会教育,倡导终身学习;提高信息技能,缩小数字鸿沟。作为辅助正规教育的基地,教育使命构成了社区图书馆凝聚社会资本的有效手段。终身学习的历程涵盖一个人的整个生命期,公共图书馆被誉为“城市教室”,为人们提供了最佳的终身学习环境,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数字鸿沟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提高信息技能是缩小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方式。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体制下,作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基层网点,社区图书馆中配备了供大众免费使用、上网、检索的电脑,为所有居民免费办证,免费开展信息技能培训,使社区居民都能享受便捷的图书馆服务,体现了图书馆的普遍均等原则,在提高居民信息素养、信息技能水平的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数字鸿沟,从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3)信息使命:立足社区信息,服务居民生活;维护信息公平,保障信息权利。信息使命为社区图书馆凝聚社会资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图书馆是国家和政府为保障公民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和知识而进行的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公民(读者)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社区信息”是指帮助个人或团体解决生存和日常生活问题的信息,包括健康、教育、住房、法律保护、政治权利和社会经济重大发展等方面的信息,以及参与社会、政治、文化、法律和经济发展活动的信息。社区信息服务具有重大意义,能够提高居民的读写能力,满足居民的信息需求,丰富文化娱乐生活,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包容,密切公众与图书馆、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可以说,社区信息服务能够使图书馆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次调查中,“平等获取”是用户心目中仅次于传统服务的图书馆职能,可以使每一位社会成员感受到社区图书馆的“可接近”与“可获取”,这也是用于城市建设的政府财政支出最好的体现之一。
(4)社会使命:加强交往互动,减少社会矛盾;服务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包容;增强社区归属,推动社区凝聚。社会使命是社区图书馆凝聚社会资本的渠道,也是社区图书馆的努力方向和终极目标。社区图书馆通过提供馆舍空间、开展服务、举办活动等方式,能够增进社区成员间的交往与联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减少矛盾、摩擦和冲突,从而成为居民互动、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同时,图书馆能够为所在社区的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无障碍通道”。如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为残疾人购置无障碍设备,为行动不便的居民送书上门,对于城市低收入群体和进城务工人员免费办理借书证、免收押金和免费提供上网机会,为不会利用图书馆的信息弱势群体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服务,彰显人文关怀,实现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上,激发社区成员关心、参与、支持社区发展的意识,增强其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在广大居民中形成广泛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社区凝聚力,从而促进社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区图书馆应当按照所设立的目标,规划服务项目,了解社会需求,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与有关机构展开合作,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用户最为需要的服务中,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资本积累,真正承担起在社会发展中应具有的和谐使命。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普特南.王列,赖海榕,译.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59,102.
[2]Helliwell,John.Social Capital,the Economy and Well-Being[J].The Review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Social Progress,2001,(1):43-60.
[3]格鲁特尔特,范·贝斯特纳尔.黄载曦,杜卓君,黄治康,译.社会资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42-445.
[4]Paxton,Pamela.Is Social Capital Decli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A Multiple Indicator Assess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9,(1):88-127.
[5]罗伯特·普特南.虞大鹏,赵世涛,栾斌,译.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J].规划师,2002,(8):82-86.
[6]吴光芸,杨龙.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J].城市发展研究,2006,(4):25-29.
[7]陈盼.社会转型与社会资本重构[J].湖南社会科学, 2008,(2):182-184.
[8]周义程.社会资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逻辑[J].理论与改革,2006,(6):91-94.
[9]Hillenbrand,Candy.Public Libraries as Developers of Social Capital[J].Australian Public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2005,(3):4-12.
[10]Hillenbrand,Candy.A Place for All:Social Capital at the Mount Barker Community Library,South Australia[J].Australian Public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2005,(6):41-60.
[11]Preer,Jean.Where Are Libraries in Bowling Alone?[J]. American Libraries,2001,(9):60-63.
[12]Bourke,Carolyn.Public libraries:Building Social Capital through Networking[J].Australasian Public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2005,(6):71-75.
[13]Libraries/Building/Communities:the Vital Contribution of Victoria’s Public Libraries[C].Public Libraries Australia Inaugural Conference 9-11 November,2005.
[14]Bryson,Jared,et al.Libraries Must Also Be Buildings? New Library Impact Study[EB/OL].[2010-09-14].http: //www.shef.ac.uk/content/1/c6/07/01/24/CPLIS%20 -%20New%20Library%20Impact%20Study.pdf.
[15]Bundy,Alan.Best Investment:the Modern Public Library as Social Capital[EB/OL].[2010-09-14].http:// www.sl.nsw.gov.au/about/awards/docs/building_social_ca pital.pdf.
[16]Vârheim,Andreas.Theoretical Approaches on Public Libraries as Places Creating Social Capital[EB/OL].[2010-10-01].http://ifla.queenslibrary.org/IV/ifla74/ papers/091-Varheim-en.pdf
[17]Vârheim,Andreas.Social Capital and the Multicultural Challenge:the Role of the Public Library[EB/OL].[2010-10-01].http://thedocumentacademy.org/resource s/2006/papers/avarheim-docam2006.pdf.
[18]Carpenter,Helen.The Role of Public Libraries in Multicultural Relationships[EB/OL].[2010-09-01].http://www.welcometoyourlibrary.org.uk/ content_files/files/TheRoleofPublicLibrariesinMul ticulturalRelationshipsWCM TReport.pdf.
[19]李晓新,李婷,朱艳华.公共图书馆社会和谐使命的再认识——以社会资本理论作为研究视角[J].图书与情报,2008,(5):28-32.
[20]龙叶,陶海宁.社会资本视角下透析纽约三家社区图书馆给予的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 9-11.
[21]杨玫.社区图书馆在农民工社会资本重构中的作用[J].图书馆建设,2008,(10):47-50.
[22]新华网.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全文)[EB/OL].[2010-09-03].http://news.xinhuane t.com/newscenter/2006-05/07/content_4517073.htm.
[23]安娟.社区归属感与和谐城市社区的构建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24]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29.
[25]陈光伟,李志清.节庆体育对社区文化参与及社区凝聚力的作用[J].体育科学研究,2010,(1):36-40.
[26]范并思.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5-11.
[27]Satpathy,Sunil.Community Information Service(CIS) through Public Libraries:A Realistic Approach[EB/OL].[2008-05-19].http://eprints.rclis.org/archive/00007721/01.
中图分类号:
G258.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6-0037-09作者简介:
李晓新,女,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付璐,女,天津站地区综合管理办公室科员;陆秀萍,女,苏州图书馆馆员。*本文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公共图书馆和谐使命研究:合理性、发生机制与资源诉求”(项目编号10YJA870010)研究成果之一。收稿日期:
2014-11-28;责任编辑:刘全根Study on Social Capital Cohesion Created by Community Libraries——Based on four communities in Suzhou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social harmony,building harmonious communities becomes a key issue on the agenda in the face of the shortage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urban communities,for example,the interpersonal indifference,a lack of network of relationships,the low level of internal belonging and identification,and so on. Community libraries have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is background.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theory,the paper clarifies the roles that community library service and its influence act on social capital cohesion,as well as the harmony missions that community libraries should undertake.Key Words
community library;social capital;social harm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