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伦理思想下的悲剧比较
——以《武陵王·恨海情天》与《俄狄浦斯王》为例

2014-11-14王金黄

世界文学评论 2014年4期
关键词:俄狄浦斯武陵伦理思想

王金黄

中西方伦理思想下的悲剧比较

——以《武陵王·恨海情天》与《俄狄浦斯王》为例

王金黄

作为当代长篇历史传奇小说,《武陵王·恨海情天》大气磅礴,呈现出与《俄狄浦斯王》极为相似的悲剧性,震撼人心。论文通过中西方的伦理视角来对这两部作品展开文本细读和分析,分别从伦理悲剧因素、悲剧中的中西方伦理思想比较和中西方伦理下的悲剧审美比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探寻蕴含在悲剧性背后的中西方伦理思想以及从中揭示中西方悲剧审美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俄狄浦斯王 悲剧 中西方伦理 审美比较

Author:Wang Jinhuang,

is from Humanities School,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areas are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武陵王·恨海情天》是中国当代长篇历史传奇系列小说《武陵王》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它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在末代土王田旻如的治理下,武陵山容美土司的兴衰成败以及面对雍正王朝统治下的“改土归流”所展开的一系列无力的抗争;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则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戏剧,描述了俄狄浦斯努力逃避杀父娶母的神谕,但在一系列努力之后仍然不免落入命运的罗网。这两部作品的产生时间相差2 000余年,相隔几万千米,之所以能够并列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鲜明地呈现出了悲剧性的一面。通过对《武陵王·恨海情天》和《俄狄浦斯王》二者的文本分析和比较,来探寻隐含在背后的中西方悲剧伦理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揭示中西方悲剧性审美表现和审美接受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这无疑对于今天身处全球一体化语境下的我们来说,显得十分必要。下面,笔者将从伦理悲剧因素比较、悲剧中的中西方伦理思想比较和中西方伦理下的悲剧审美比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伦理悲剧因素比较

作为核心的悲剧人物,《武陵王·恨海情天》中,主人公田旻如是曾被康熙皇帝两次接见并钦授正一品骠骑大将军勋爵的武陵山容美土王田舜年的次子,俄狄浦斯则是忒拜国王拉伊奥斯的儿子,二人都具有名副其实的王子身份,虽然曾因某种政治原因(与长兄有嫌隙、弑父娶母的命运)而被流放或遣送至远方,但最终都回到故乡,继承王位,身担牧民保疆的重任。同时,二人一生下来就有暗示各自命运的征兆,如田旻如身上的五瓣桃花和白虎照命(所谓白虎照命,在中国命理相书中是一种喜忧参半的命相,生来克父,将来有可能成就大事业,但人生也会经历众多磨难),俄狄浦斯身上则背负着杀父娶母的预言,而这所有的征兆最终都一一得到验证,“神谕”在此“充分显示了索福克勒斯对血缘伦理关系和血缘伦理秩序的维护以及对破坏这种关系的行为所做出的道德谴责与价值判断”。虽然在执政过程中,他们表现出有胆有谋、勤恳爱民的王者仁义之风,拥有着执着、坚定的性格品质,但面对来自于社会的巨大伦理压力时,为了家国的前程和百姓的生活,他们选择了震撼人心的悲剧结局:一个自杀(田旻如),一个自残流放(俄狄浦斯),不得不令人深思。《武陵王·恨海情天》这部小说线索繁多,人物更是枝繁叶茂,田旻如作为该书主体——容美阵营的核心人物,他的悲剧性代表了容美所有人,虽然具体说来每个人物的悲剧人生会有所差异,但都在叙事上构成了整部小说的悲剧性。

悲剧情节,鲜明地呈现在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两个层面上,体现于《武陵王·恨海情天》和《俄狄浦斯王》中则具体地表现为婚姻悲剧和治理国家的悲剧。对于田旻如,他与正妻麻寮千户之女唐春玲素未谋面,更无感情可言,只因“父命难违,王命难违,司规难违”而酿成政治婚姻的悲剧;真正喜欢的是孟春娇,初遇之时桃花胎记感到一阵奇痒钻心,对她“有过一些渴望异性的朦胧闪念”,却又一次次错失良机,辜负了佳人;与恪靖公主百般柔情,却因家国外交需要远嫁蒙古土谢图,成就一曲爱情挽歌。相对于田旻如婚姻悲剧的复杂曲折,俄狄浦斯王与其母伊奥卡斯特的婚姻则直击人心,更加沉重。另一方面,在治理国家上,两部作品都做了浓重的渲染和铺陈,因为它是悲剧情节的核心,田旻如呕心沥血地建构着他的武陵“桃花源”,文治武功,称霸诸侯,在达到顶峰之时也成为雍正的眼中钉,一道“改土归流”的皇命击成粉碎;俄狄浦斯王为平息灾祸和瘟疫,一路追查探明真相,最终以毁灭自己换得国家的安宁,二者看似励精图治实则招来杀身之祸,无异于镣铐下的舞蹈,悲壮而惨烈!

因此,在伦理悲剧因素上,《武陵王·恨海青天》与作为悲剧典范的《俄狄浦斯王》一样,都是一出命运悲剧。正因为二者有着相同的伦理悲剧因素,才使他们具有了比较互证的研究可能性。然而,在通过揭示两部作品背后的中西伦理思想之后,我们会逐渐地发现二者悲剧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

二、悲剧中的中西方伦理思想比较

无论是《武陵王·恨海情天》还是《俄狄浦斯王》都涉及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中西方的伦理,或者可以说,他们之所以成为命运悲剧,是源于各自生活中的伦理思想,看似殊归同途,实则大大不同。

从写作背景和社会历史角度来看,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完成于前400多年,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其“宿命”思想反映了当时日益复杂的社会伦理环境,而俄狄浦斯明知神谕不可违而违之,颇具有挑战保守社会伦理的先进思想意识;而《武陵王·恨海情天》虽写于当代,但其历史背景却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离不开2 000余年儒家文化传统的伦理大环境,其固态化的超稳定性使田旻如成为伦理化的社会工具,而非具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化的人,使他内心坚定——社会伦理远远大于儿女情长。

从文本分析出发,我们更容易感受到蕴含在两部作品中的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异同。在《俄狄浦斯王》里面有一个安排人物命运的上帝,但这个上帝还不是基督教里的耶稣,古希腊那个时代,神人同形同性,人们对于神也很虔诚,有所畏惧,“他们把自己无法控制又难以解释的力量归属于神灵”,“命运则常常以神灵意志的面目出现,它既神秘又强大,是一种外在于人类的异己力量”,但当神的意志违反人的意志时,就会起来反抗,比如人类祖先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也是这样,追根究底查明真相后刺瞎双眼、自我流放是对自己违禁的惩罚,更是对上帝意志的蔑视,可见人神之间的伦理关系如此脆弱。相对应的,在《武陵王·恨海情天》里也有一位执掌人间生死大权的上帝——雍正,在中国,皇帝“君权神授”,贵为“天之子”,他就是上帝的肉身,儒家正统已近2 000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君思想根深蒂固,“仁义礼知信”的伦理道德在田旻如身上完美体现,一方面表明少数民族文化被加速同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解释了他励精图治、保家卫土的深层原因——为报皇帝知遇之恩,与雍正有了通州之盟,定下“臣不背王,王不背臣”的政治盟约,信誓旦旦,即使被剿,也认为是皇帝身边的小人所为,并不是雍正的本意,贤良之吏杨宗仁就曾指出“肉食者如果不从根本上更变看法,亲之爱之,仍视之为‘生番蛮夷’,所谓仁政怀柔亦不过权宜之计”。田旻如的兵败自杀是迟早的事情,本质上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必然伦理诉求。此外,田舜年在临终时托付田旻如的八个字“申冤、护司、护民、护书”成为他一生忠贞不渝的责任和义务,在中国的伦理意识中,每个人只是家族生命传承、绵延不绝的一环而已,而非独立行走的人,所以才会出现“父命难违”、“皇命难违”。

在这两部作品中还有一个现象是十分有意思的,《武陵王·恨海情天》第十三回归元寺禅师的偈语诗“恨事阔如海,情重薄云天”以及《俄狄浦斯王》中祭司的“杀父娶母”神谕使田旻如和俄狄浦斯始终笼罩在命运的牢笼之中,说明在近代以前的西方或中国,虽然伦理思想的重心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敬天畏命”的,认识到人生中许多不可控制的外在因素,这也是《俄狄浦斯王》在中国广为接受、扎根开花的内在原因。

三、中西方伦理下的悲剧审美比较

正因为中西方迥然不同的伦理思想,使得作家在面对悲剧的审美表现时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方式,这较为符合中西方读者的审美接受心理。《俄狄浦斯王》运用当时盛行的古希腊戏剧形式,使情节更为集中,而人物也不多,索福克勒斯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练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悲剧人物更加丰满,悲剧情节更加凸显,以俄狄浦斯刺瞎双眼、伊奥卡斯特悬梁自尽作为全剧结束,充满了情感张力,使观者沉浸于深思;那个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可以说是悲剧化的象征,因人类的自觉而抛弃了动物性的伦理追求,然而她想不到的是即使人类有了意识的解放仍然逃不脱伦理禁忌的困境,从而成为一个双向背反的悲剧命题。而《武陵王·恨海情天》则采取了中国传统的通俗长篇小说形式来书写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悲情,可以使读者快速接受,人物繁多,一波三折,使田旻如这个悲剧人物愈加感性化、具体化,虽然“九郎遗恨投缳洞府,侠女殉情殒命深山”,但中国式的悲剧必然要有一个光明的尾巴,所以在最后一回就有了“申冤屈忠魂扰君梦”,简直就是《窦娥冤》的翻版,满足了中国读者破涕为笑、有所弥补的悲剧审美需求。

通过对二者伦理悲剧因素和悲剧中的中西方伦理思想的比较分析,我们还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相比与俄狄浦斯王,田旻如更加可悲,因为前者尚且是真正的反抗,后者只是忠君思想下“执迷不悟”的挣扎,这种迥异的审美感受除了审美表现的方式不同之外,也是中西环境下的不同伦理观念造成的,所以在进行悲剧审美比较时,我们会发现《俄狄浦斯王》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初阶段的伦理禁忌的探讨,更多的体现为哲学式的抽象思考,从而使读者得到一种对自由意志的追求和摆脱伦理羁绊的崇高使命感;而《武陵王·恨海情天》里,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巅峰,在传统的伦理桎梏下田旻如只剩苟延残喘的无奈,虽然他极力效仿圣主,遵循“以仁治司,以善安民,教化兴邦,农商为本”的十六字方针,刚一到任便定下四句政令“整饬军备以扬威,普施教谕以化民,发展农商以富邦,妥善外交以固本”,并欲在武陵山打造“桃源胜景”的理想,反而被康熙训谕“倘若你构建桃源世界,弄成水泼不进,皇命不达的独立王国,那便有碍我大清一统”自然不被允许,虽有康熙的赐字“忠孝永锡”被视为护身符、免死牌,不亚于丹书铁券,最终仍被视为不忠,难免一死,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没落和悲愤;但因为作者在小说中注入了更多真实的地理元素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深厚细腻的情感描写从而冲淡了这种感受,反而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和生活的希望。

总之,无论是《武陵王·恨海情天》还是《俄狄浦斯王》,对于中西方伦理的探讨都是很好的文本,通过中西伦理下悲剧的解读,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审美体验,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给人看,我想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碎片,而应该是美好的可能!

As a long history and legendary contemporary fction,

Wuling Wang • Hen Hai Qing Tian

is so majestic and stirring that it looks very similar to the tragedy

Oedipus the King

. Through Western and Chinese ethical perspective , this article starts close reading and analysis to

Wuling Wang • Hen Hai Qing Tian

and

Oedipus the King

, respectively, discussed from the ethical tragic factors, comparison between tragedies under Western and Chinese ethics, aesthetic comparison under Western and Chinese ethic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ethical implication and reveal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Western and Chinese aesthetic tragedies.

Oedipus the King tragedies Western and Chinese ethics aesthetic comparison

王金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

作品【Works Cited】

[1]张连桥:《论〈俄狄浦斯王〉中神谕故事的伦理叙事》,载《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第176页。

[2]贝锦三夫:《武陵王·恨海情天》,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60页。

[3]贝锦三夫:《武陵王·恨海情天》,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4]傅守祥:《〈俄狄浦斯王〉:命运主题与悲剧精神的现代性》,载《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第234页。

[5]贝锦三夫:《武陵王·恨海情天》,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99页。

[6]贝锦三夫:《武陵王·恨海情天》,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162页。

[7]贝锦三夫:《武陵王·恨海情天》,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125页。

Titl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ethics in Tragedies in

The King of Wuling • Hen Hai Qing Tian

and

Oedipus the King

猜你喜欢

俄狄浦斯武陵伦理思想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武陵追梦』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选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自作诗《武陵追梦》(书法)
武陵晨曦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从《俄狄浦斯王》看古希腊悲剧的特点
重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行1-719)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