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生态批评:可持续发展的大众旅游观①
2014-11-14朱丹
朱 丹
后殖民生态批评:可持续发展的大众旅游观
朱 丹
本文以安东尼·卡里根的著作《后殖民旅游:文学、文化与环境》为文本依据,阐释了后殖民生态批评中大众旅游的概念,说明该学说试图破除后殖民理论与旅游学说之间的壁垒,颠覆宗主国旅游消费的理论根基,直面“可持续发展的大众旅游”热点论题,并揭示后殖民生态下大众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密切联系,为可持续发展的大众旅游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后殖民生态批评 大众旅游 可持续发展
Author: Zhu Dan,
is from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tong University, specializing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安东尼·卡里根(Anthony Carrigan)是英国基尔大学从事后殖民研究的学者,师从澳大利亚学者格莱汉姆·哈根(Graham Huggan),其专著《后殖民旅游:文学、文化与环境》是从他在英国利兹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发展而来。卡里根在序言中指出,由于财富的不均衡,大众旅游重构殖民旅游模式,越来越多的富裕国家的国民选择前往贫穷国家旅游,因而直接导致了旅游输入国的环境变迁与文化流失。卡里根的论述契合了目前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新动态,将后殖民主义、道德伦理与生态批评相结合,产生崭新的理论以适用于当今文学批评的实践。
尽管热带“岛屿”这个词没有出现在文章标题中,但是全文还是围绕着宗主国在热带岛屿建立“自然保护区”展开。其中分别提及太平洋热带群岛(汤加,斐济,萨摩亚,夏威夷,新西兰群岛),加勒比海以及印度洋斯里兰卡岛等。所有这些岛屿都被贴上了后殖民旅游的标签。例如:夏威夷群岛的大众旅游开发受到夏威夷诗人,评论家以及政治行动主义者(activist)的强烈关注。他们集体谴责:“(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野中的)大众旅游成为社会的,文化的以及环境等诸多问题的社会缩影。”(1)在书中,卡里根提出,无论这些问题是否是宗主国有意使然,例如在夏威夷群岛开发问题上,旅游输入国原本可以寻找到更好的大众旅游模式。
一、后殖民大众旅游学说的核心概念
旅游文学批评是一个跨学科研究,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卡里根开明宗义,在前言中就阐明了旅游批评在后殖民生态研究中的地位,开始关注后殖民理论与旅游学说的相互关联性,试图建立体现后殖民生态批评跨学科特色的核心概念体系,将后殖民主义、道德伦理与生态批评相结合。这些概念显示出经济公正和生态正义间密切的关联性和从文学文本研究向促进生态正义、经济公正、文化独立转化的干预性等特点。对卡里根而言,旅游成为贫穷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文学作品又进一步打开第三世界的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这一块是大众旅游学说价值中被低估的洼地。(10-13)换句话说,在后殖民语境下,“旅游”与“环境”唇齿相依。
首先,旅游已成为后殖民建构的手段之一。卡里根在详细阐释了各种岛屿的特征及其暗喻之后,指出旅游已成为后殖民建构的手段之一,并以批判的视角审视后殖民旅游文学。如发达国家以发展为名对太平洋诸岛旅游业的过度开发;后殖民文学对跨学科领域旅游论题的贡献;以及关于旅游模式改变的想象空间等。卡里根本人认为,旅游促使环境改变、文化商品化以及性消费——许多国家敏锐地感受到了所有这些变化,仍然明显地烙上了西方殖民主义的文化烙印。
其次,旅游、自然、文化是后殖民生态批评学说与旅游学说紧密相连的三个概念。第一部分,旅游和自然。卡里根通过比较加勒比海与太平洋岛屿上的旅游开发,从与现实相违背的审美化旅游到带有宗教色彩的旅游开发,得出可视化旅游是以牺牲后殖民环境的消费为基础这一结论。第二部分,旅游和文化。作者将视角转向旅游的文化效果,探讨以特立尼达岛与夏威夷群岛为例的后殖民岛屿环境的旅游话题,说明旅游的两个特征:一是文化的商品化,即旅游成为使本地区经济多元化的重要手段;二是现代性的本土化,即旅游为迎合国际消费的幻想呈现非本土化的特征。卡里根详尽阐释了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岛屿上离散族裔与本土化居民在旅游的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均衡的权利关系,探究了大众旅游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美学三者之间的关联,这就为该概念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最后,“色情旅游”和“性别空间”两个概念同样体现殖民者对原住民的二次殖民。作者论述了后殖民旅游的突出问题,即各个岛国旅游中有关性交易和体验所带来的重重危机。斯里兰卡,一个被称为“被玷污的天堂”(tainted paradise),成了关注的焦点,旅游为性交易开启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机会和体验。仓达尼·罗库杰(Chandani Lokuge)的小说《龟巢》(Turtle Nest,
2003)细腻地描写了这一“明显的人类中心现象”(conspicuously anthropocentric phenomenon,即性旅游),并引起了有关环境可持续性与性伦理的广泛争论,对岛国的性奴地位和原宗主国游客(嫖客)霸权地位的后殖民旅游现状,即把岛国性别化(sexualization of island),做了深入的探讨,并称之为旅游的“妓女话语”(prostitution discourse)。因此,卡里根呼吁后殖民理论与旅游学说间更加紧密的关联,并期待富有可持续性与美学的大众旅游模式。
二、后殖民大众旅游学说的核心指向
后殖民生态批评以积极的姿态抗拒及解构各种形式的西方意识形态,西方霸权话语体制及其行径,探究新殖民主义给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及环境带来的灾难,关注后殖民语境下大众旅游与其他问题,主张第三世界与西方世界的平等,追求社会公正与文化独立,最终实现旅游与本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太平洋诸岛屿,大众旅游的发展引起了广泛争议,许多学者对广义的“大众旅游”概念进行了评论。澳大利亚学者格莱汉姆·哈根(Graham Huggan)和加拿大学者海伦·提芬(Helen Tiffin)抨击了西方发展观演变成的“可持续发展观”。哈根和提芬指出,“如果旅游既能以发展地方经济又能减少对当地生态自然环境的冲击,为第三世界的社会及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当然值得提倡;但如果旅游是以迎合宗主国审美的‘风景’重构,违背当地的生态发展规律,忽视大众旅游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则必然遭到反对。”(66)萨荷斯也认同这一观点,无论“可持续”与“发展”以什么样的形式结合,他都表示质疑,在他看来“可持续性”这一概念是随着经济增长发展的附属品,是发展意识形态鼓吹者实施的诡计,目的是逃避发展破坏性趋势的批评,“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也“没有发展的可持续”。(31)
后殖民生态批评对所谓“生态旅游”提出质疑,其批判对象是以发展为名对贫穷国家的社会和环境进行破坏,而非发展本身。不幸的是,所谓“生态旅游首先成了欠发达状况下新殖民主义经济形式的延伸,而不是缩短南北差距或为第三世界的社会及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以可持续旅游为例,它作为可持续性发展观引导下的落后的经济形式,既不能缩小南北差异,也不能满足南半球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有效手段。西方宣称的发展生态旅游实质是宗主国将其西方文化价值凌驾于本土价值之上,与其声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背道而驰,成为一种新的生态扩张主义。
在殖民时期,西方列强以发展旅游为名对殖民地进行剥削和掠夺。加勒比海作家金凯德(Jamaica Kincaid)在其著作《一处小地方》(A Small Place
, 2000)中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眸视角,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故乡——安蒂瓜,这片有着蔚蓝海洋,白净沙滩的加勒比海风景堪称经历了最为剧烈的改变,饱受创伤的历史令重获自由的故土依然处于(新)殖民主义之下,在那些优美的文字背后,跃动着白人继续领土的征服与资源掠夺的欲望。近些年来,旅游所带来的异国情调及剥削方式的行为给加勒比海地区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冲击,其直接影响是看似属于地区性,但其根源却是国际性的。对此,德鲁格雷和汉德利认为:“后殖民生态批评不仅有必要保卫加勒比海地区的文化及土地的角度来矫正这种不公,而且应该从全球视野来思虑更加健康的办法使人与自然相协调。”因此,在加勒比海地区的生态批评不仅需要关注殖民暴力对自然环境和本土居民心理造成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殖民统治导致的自然与文化的新关系。三、后殖民大众旅游的本土化前景
那么,在后殖民生态视角下,我们该如何发展大众旅游,使这些旅游输入国获得生态可持续性?并使它们在铺天盖地的旅游输入中保持文化独立性?在尝试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后殖民生态批评家旨在唤起第三世界国家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文化独立意识,从而有效解构旅游者的文化殖民倾向。
首先要抵制发达国家的新殖民主义控制,即新型的生态帝国主义,要使全球化的发展与本土社区的生态健康协调相一致。Charlotte在对第三世界的旅游市场的研究中指出,旅游输入国往往为了大众旅游的需求,刻意迎合国际消费的幻想呈现非本土化的大众旅游形态,而使旅游消费者误将这个地区所呈现的表象看成是整个地区或国家的一种文化代表,这必然混淆了本土文化的真实性。一些旅游区(点),不但所在的城市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为发展旅游往往将当地人民从他们世代占据、谋生的土地上驱逐走。无序的开发,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也衍生出一系列灾难,如2004年的“圣诞节翌日印度洋海啸”,由于事发地点位于旅游热点附近,加上正值圣诞节的旅游旺季,受灾地区聚集了大量的本地居民和旅游者,很多游客成了这场灾难的受害者。
其次要解构西方鼓吹的“可持续发展观”。德国社会学家萨荷斯(Wolfang Sachs)指出,“关于全球化发展的辩论受以美国为首的北半球富裕国家支配,发展的含义取决于富裕国家的感受”(28)。第三世界国家也普遍认为,所谓发展是发达国家以经济和技术援助等利他形式,掩盖为发达国家经济和政治服务的本质,实际上加剧贫富分化。西方发展观通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使南半球贫穷国家受北半球富裕国家的支配,以牺牲自身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成为白人价值观淋漓尽致的体现,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因此,第三世界普遍认为所谓“发展”是新殖民主义的伪装形式。这也意味着,西方的发展意识形态在第三世界成为了一种披着面纱的新殖民主义。
最后要强化第三世界国家精神文化与生活质量的“发展”,在旅游输入中保持文化独立,使保护与创建相结合,积极营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正是因为只片面强调大众旅游带来的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第三世界大众精神文化的书写,于是经济贫困国家也就被视为社会和政治上落后的国家,因而以美国为首的超级大国可以肆意将穷人当成管理对象,将穷国当成干预对象。结果是,近二百年来,在贫困国家,大众旅游丧失了它原本具有的积极含义,如:尼泊尔珠穆朗玛峰口成堆的垃圾、柬埔寨吴哥窟面临的破坏、西藏的生态恶化等问题,都有力证明了大众旅游对第三世界国家造成的环境困扰。尤其对中国来说,大量涉外旅游景点的建立,以及旅游输入与输出不均等,都预示着大众旅游成为环境破坏与文化殖民载体的可能性。
四、结 语
作为后殖民理论与旅游理论相互借鉴与融合的产物,尽管到目前为止“可持续发展的大众旅游”仍在建构阶段,但它所体现出的理论姿态却已使人刮目相看,实现了后殖民理论与旅游理论的一次重大转向,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与文化间跨学科互渗的嬗变。
时代的诉求使后殖民生态批评下可持续发展的大众旅游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及发展的必要性:抵制发达国家的新殖民主义控制,解构西方鼓吹的“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强化第三世界国家精神文化与生活质量的“发展”。当然,对于卡里根提出的某些论述,如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言论,我们既要看到这些论述的警示性,同时也要看到它们的偏激性,认识到“可持续性”发展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含义,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总之,我们既要认识到《后殖民旅游:文学、文化与环境》一书所强调的后殖民理论与旅游学说间的紧密关联及积极意义,更要提防各种以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为名的新型殖民主义毁坏大众旅游模式。
注解【Notes】
① 本文为2014年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招标课题项目“后殖民生态旅游批评理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② Cariigan, Anthony.Postcolonial Tourism: Literature,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 New York: Routledge, 2011.以下引用的安东尼·卡里根作品均来自于此文本,不再另作注。InPostcolonial Tourism: Literature,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 Anthony Cariigan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bringing postcolonialism and ecocriticism together, namely mass tourism. This paper argues that 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attempts to blur the line between postcolonial theory and tourist theory and thus to undermin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ourist consumptions. Addressing such heated topics as sustainable mass tourism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ass 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 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opens a new territory for sustainable mass tourism.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mass tourism sustainability
朱丹,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作品【Works Cited】
[1]Britton, S.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ourism in a Neo-Colonial Economy: A Fiji Case Study
. Pacifc Viewpoint, 1980, 21(2), p.149.[2]Charlotte, M and Prasad, P.The Context of Third World Tourism Marketing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 (3), pp.660-682.[3]DeLoughrey, Elizabeth and George B. Handley.Postcolonial Ecologies: Literatures of Environment.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22.[4]Huggan, Graham and Helen Tiffn.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Literature, Animals, Environment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5]Kincaid, Jamaica.A Small Place Writes Back
. Callaloo,2002, 25 (3), pp.885-909.[6]Lokuge, Chandani.Turtle Nest
. New Delhi: Penguin, 2003.Title:
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An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Mass Tour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