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的话

2014-11-14於可训

小说评论 2014年1期
关键词:父辈文学小说

於可训

最早见到艾伟的名字,是在“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群”里。这个被一些批评家合力经营的作家群体,就像一家开在路边的旅店,人员进进出出,有常客,也有暂住的,像我等偶尔到店里逛逛的闲人,记不住每个客人,顶多留下点印象,混个脸面儿熟。就是在这家店里,我读了艾伟的几篇作品,算是有了一面之缘。到了评茅奖期间在北京西山读他的长篇小说《风和日丽》,我就自认为是跟他比较熟悉的了。我不知道别的评委怎样,我读这部作品,开初是很不得要领的,明明写的是充满急风骤雨的阶级斗争年代,主人公的人生道路,也是一路风雨泥泞,却偏偏要起这么个春光明媚的名字,叫做风和日丽。我想,这大约是作家的一点小聪明,或者是标题党常用的所谓悖谬手法,无非是想绕个弯子,多点曲折,让读者也动动脑筋,不至于一眼看透罢了。等到后来又读了刘庆邦的《遍地月光》,受了类似命名法的刺激,才回过头去细细咀嚼艾伟的用意,觉得这里面还真的有一些值得认真琢磨的东西,或者拽点文说,叫有深意存焉。这深意,可能是人性温暖的底色,可能是人生光明的质地,是人与人相互的理解所得的温情,是人与历史最终的和解所得的宽容,或者是其他与之相类的意思,总之,我琢磨着作者是要穿透风狂雨骤的历史,写出人性深处的那一点平和宁静,写出人生地平线上那一片风和日丽。就像刘庆邦要让他的主人公在逃出拘禁的夜晚,看到遍地月光一样,我想,这作者大约也是一个对人生和历史,都怀着希望的人,坚信人心深处的那一股暖流,终将化解历史的坚冰,给寒潮洗劫过的人间带来一片温情。他在作品的最后,之所以要让他的主人公杨小翼重回故里,听人们讲述将军和母亲的爱情故事,从这个爱情故事中回望她的生命轨迹,让杨小翼在老家二楼的阳台上,尽情享受那个冬日的风和日丽,我想,就该有这样的一点寓意在里面。艾伟的这一笔也着实煽情,以至于读到这里,我和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也禁不住潸然泪下。

这让我想起了近三十年来我的一些文学阅读经历。大约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具体一点儿说,是从所谓反思文学开始,文学作品中所写的父子(包括父女)关系,就不那么和谐。以至于在有些作品中,两代人弄得恶语相向,反目成仇。这当然主要不是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那种家庭纠纷,而是一些带有政治性的社会人生问题。具体来讲,比如说“文革”造成的灵肉伤痕,此前的政治运动的遗留问题,以及当时所面临的许多社会积弊、生活困境和精神苦闷等等。这时候,往往是年轻的一代批评年老的一代,甚者以至于说,中国就是被你们这帮人搞坏的。这无疑是把“文革”及其前的一些“左”的失误,归咎于老一代的作为。老一代于是成了历史的替罪羊,成了归罪的对象。这样一来,文学作品中的父亲,无形中也就被历史化了。对父辈的批评,也就成了对历史的批评,对父责的追究,也就成了对历史的反思。后来,好事者从西方引进了一个叫审父的新名词,这种反思于是又被称为审父意识。以至于在对《风和日丽》的评论中,仍有论者把作品的情节,归结为从寻父、审父到弑父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新时期文学中的这种审父意识,由反思文学中的政治审父,发展到寻根文学,就成了文化审父,即不仅要批评父辈的政治历史,还要挖父辈的文化老根,摆出了一副刨祖坟的架式。好在没有多久,经济大潮来了,这笔账也就暂时搁置下来,全力应付新一轮社会转型所面临的社会人生问题。等到这口劲慢慢缓过来了,再转念一想,两代人之间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何苦来着弄得剑拔弩张的。再说,父辈的作为也有他们的道理,也是他们所置身的时代使然,就像自己今天的情况一样。两代人之间有了一点沟通与理解,也多了几份体谅和宽容。这样一想,温情和暖意自然又情不自禁地要从心底深处升腾起来。

这情况与五四以后文学作品中两代人的关系十分相近。最初也是社会转型、文化转轨,两代人之间往往容易爆发激烈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在五四启蒙阶段,是思想的,或曰文化的,在革命兴起之后,则是政治的,或曰阶级的,但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情况似乎发生了一点微妙的变化,五四时期专制的封建家长,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则成了维系一个大家族的精神支柱,如老舍的《四世同堂》。儿子不但不批判老子的封建思想,还要秉承老子的气节,从老子身上吸取勇气和力量。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也有两代人的思想斗争,但那大半是代表新方向的儿子,领着留恋旧事物的老子前进,那里面其实已包含了很多的善意和亲情,如柳青的《创业史》等。到了“文革”结束后的七、八十年代之交,甚至连背叛了父母,与父母划清界线的儿女,重又回到了父母身边。虽然有的已是悲剧的结局,如卢新华的小说《伤痕》,但毕竟挣脱了政治的绑架,重新回归人伦之情。

惜乎后来的发展没有沿着这条路线深入前进,而是在挣脱政治性的绑架之后,又遭遇各种现代文化思想乃至艺术表现观念的绑架,虽然这期间也有一些突围的表现,但从总体上说,离中国传统的“人情小说”或曰“世情书”,仍相去甚远。艾伟说,“在我这里,杨小翼就是一个人物,我试图写出杨小翼这长长一生的个人遭际,只是恰好这遭际和我们共和国历史相吻合”。“我更愿意把这部小说当作是一部关于生命的情感故事。在杨小翼童年到年华老去的生命历程里,她像所有人一样经历了苦难、幸福、爱和情欲。这个情感故事是小说的血肉,也是最有力的部分”。这番夫子自道,再明白不过地昭示了,《风和日丽》既是一部状写人情的“人情小说”,又是一部描摹世态的“世情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同时也认为,《风和日丽》是艾伟在完成“先锋文学”蜕变的同时,向中国小说传统回归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猜你喜欢

父辈文学小说
父辈们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两只小猫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