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与地域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杜甫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天水杜甫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开幕词

2014-11-14四川省杜甫学会会长张志烈

杜甫研究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慎思杜甫精神

四川省杜甫学会会长 张志烈

作者:张志烈,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610064。

尊敬的桐树苞会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老中青朋友们:

上午好!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天,杜甫与地域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杜甫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天水杜甫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在这弥漫着中华传统文化气氛的古老文化名城天水市召开了!我们谨向不远千里万里而来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各位老中青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在这里,我们还要向为筹办这次会议而日夜奔忙、辛苦工作的天水杜甫研究会、天水市政府节会办公室、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省杜甫学会的各位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办会是很辛劳的。他们的热情和努力保障了会议的顺利召开。

我们这次会议是在近年来杜学研究各方面都取得重要成就的背景下召开的。在诗圣当年留下行踪和许多重要诗篇的天水市,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大家都心潮澎湃,神思飞越,要说的话是很多很多的。我想,从我们已经做的事,正在做的事,和将要继续做的事看,我们奋斗的目标,期望与愿憬,就是四个字:继往开来。

“继往”有多重含义,这里首先是指弘扬杜甫文化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国人在生活实践中的知识、智慧和创造力的升华和结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在今天,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杜甫精神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杜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第一小提琴手。一部杜诗,既是思想宝库,又是艺术宝库。杜诗是杜甫精神的艺术化表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精华的浓缩和凝聚,因而成为矗立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长河的一座丰碑,成为飘扬在中华民族历史天空的一面精神旗帜。杜甫精神,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以忧患意识、民本思想为基础而融汇中华传统文化中各种美德的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精神。其中包含三个要点:一是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高尚道德情操;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三是对人间万事都怀有深厚仁爱之心的人文关怀精神。今天,对杜甫精神学习、研究、阐发、弘扬,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现实价值的文化精神广泛传播,这既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时代需求,也是我们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历史责任。

“继往”的又一层含义,是指对宋元明清到民国以来的前人杜学研究成果,应广泛学习,深入研究。这种“研究之研究”是开阔眼光、获得启迪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站在前人肩膀上往前看,那就要先摸到前人肩膀在哪里。

“继往”的再一层含义,是指对近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特别要虚心学习,深入掌握,使之变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近几十年来,研究机构、学会组织、杜学刊物、杜学专著出版,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在这一切繁荣的背后,最重要的是学术人才的成长。可以分三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我们之前的老一代学者。我们从青年时代起,就读闻一多的书、冯至的书、萧涤非的书和文章、朱东润的书、程千帆的书、陈贻焮的书以及其他先生的书。不仅读其书,而且多半能直接请教其人。他们的光环,至今照耀着我们前进的路。第二阶段是我们现在的中老年一代学者。今天到会的有好多位,还有好多位没有来。这批学者在杜学研究中声息互通,相互切磋,也都各有各的贡献和亮点。如刚刚出版的由山东大学承担的历时36 年编成的《杜甫全集校注》,其中主要编写人员即多为这批学者。第三阶段是现在的青年一代。近二十年中,一大批把自己的研究定位在杜学领域的博士和其他类似的青年朋友们,他们是在今天大环境下培养、锻炼、涌现出来的生力军,专著、论文量多质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上述三阶段学人的著作,构成近几十年杜学研究的丰硕成果,也是我们继续前进时应当“继往”的内容之一。

“开来”,就是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挖掘、梳理和萃取其思想精华,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在新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巨大力量。

这是艰巨的任务。因为可转化可发展的范围非常宽广,而找到创造点和创新点却非常不易,要有所前进,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当年孙中山先生为中山大学题写的校训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取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治学道路和治学方法的精要总结。杜甫是传统文化哺育和时代环境磨砺出来的,传统治学之道体现在他身上,凸显为三个要点:

其一,集大成精神。秦观《韩愈论》中说: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 “集大成”语出《孟子·万章》下,言孔子集纳先圣之道,以成己之圣德。就是要以广阔视野、宽博胸襟,多角度全方位地接受前人有益的认识成果,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从而融汇贯通,综合创新。

其二,“读书破万卷”的精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言: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就是从少年时代起,就全面、完整、踏实地掌握所学知识。“破”是指透穿语言文字符号的外壳,深度理解实质,从而能随心所欲驱遣自如,故“下笔如有神”。这当然也离不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功夫。王直方说:“不行一万里,不读万卷书,不可看老杜诗也。”王楙说: “所谓不行一万里,不读万卷书之语为信然。”都从接受角度证明了这点。

其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这是杜甫为自己创作提出的衡量标准。同样的话还有“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十韵》),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就是要对所写所论的事情有深度掌握,有真知灼见,了然于心。然后谋篇布局,选词择句,了然于口与手,使之有巨大冲击力,有强烈的震撼力,有严正的征服力。仔细一想,要做到这样,仍然离不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深刻功夫。

杜甫治学、创作精神的这三个特点,为我们的学习、研究,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朋友们!回顾过去,面对现实,瞻望前景,我们充满信心。杜学研究大有可为的时代才刚刚开始!我相信,在与会的老中青朋友的共同努力下,本次杜甫与地域文化学术研讨会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天水市是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古老文化名城。我昨天早晨一下火车,就写了一首诗《天水印象》: “古城微雨净无尘,十里长街柳色青。莽莽万重山似昔,高楼满眼水亲人。”昨天下午去参拜李广墓,写了《谒李广墓》: “赤心御敌勇飞骑,民族脊梁国命依。几度霸陵逢醉尉,无言桃李自成蹊。”

在这人杰地灵的秦州古城,交流学术,共度美好时光,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祝各位朋友身体健康,心情愉快,阖家幸福!

猜你喜欢

慎思杜甫精神
慎思·慎言·慎行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登高
慎思择言
华淮
拿出精神
慎思
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