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演义》作者周承水先生访谈录

2014-11-14雷雪峰

世界文学评论 2014年3期
关键词:演义长征红军

雷雪峰

《长征演义》作者周承水先生访谈录

雷雪峰

三年前,湖北人民出版社编审易学金先生介绍我认识了《长征演义》一书作者周承水先生。周承水先生将他的《长征演义》书稿委托我出版。拿到这部百万字的书稿,我内心很沉重。这样一部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作品能出版吗?易学金先生介绍说,他在审读书稿时常常夜不能寐……是什么样的文字能让一位从事出版工作30年,出版作品800部,获得各种出版奖项30多个的老编辑如此痴迷?我不得其解。但当我在一个星期内读完这部百万字的书稿后,我明白了易学金先生的话。因为我也是在排除很多工作干扰的情形下,一口气读完这部百万字的作品的,有几个晚上通宵达旦。每读一个章回,我的心都牵挂着周承水先生所安排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一个星期内,我的心每天都在为红军的苦难、艰险悲恸着。我毫不犹豫决定投资、尽全力将《长征演义》出版出来。三年后的今天,再次捧读《长征演义》,我百感交集,记下与周承水先生的这些对话,与读者分享。

雷雪峰:

周老师,您只是一个基层党员,为什么要写《长征演义》这部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呢?已经出版过很多长征题材的作品,不乏名家,您再写有何意义?

周承水:

“红色文化”在我国主流文化的发展脉络里起着重要作用,“红色经典”参与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共产党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创造了丰富的红色文化。作为今天的共产党人,我认为有责任将红色文化发扬光大,创作无愧于时代的“红色经典”,激发人们对党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珍惜,对民族复兴的自豪。1934—1936年的红军长征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最艰难困苦的时期,广大红军指战员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凭着救国救民的革命信仰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与十倍于己的敌人坚持战斗,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苦难辉煌。这一段历史深深地打动了我,激发我创作《长征演义》。我写《长征演义》可以归纳为三个崇敬。

(一)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

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对中国共产党是十分敬佩的。

我敬佩共产党人为了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信仰;我敬佩共产党人为了打倒列强、摆脱殖民统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从红船建党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每前进一步,莫不凝聚着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博大情怀和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功绩向人民昭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千千万万革命先驱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就没有今天中华民族的富强。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最艰难困苦的历史时期,那一段历史虽然远离了人们的视野,但长征的苦难辉煌,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作为文学创作者,我们有责任用文学的形式再现那段血雨腥风、波澜壮阔、催人奋进的光辉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征、传颂长征、铭记长征。

(二)对英勇的红军指战员的崇敬

我对英雄的崇拜,是自小时候读《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开始的。可以说,我骨子里有崇拜英雄的情愫。

说到长征,我们会联想到一个又一个英雄。英雄主义是文学艺术最崇高的血脉。古往今来,英雄主义始终是一面旗帜,印刻着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塑造着高尚的生命和灵魂。英雄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脊梁,支撑着民族的信心和力量,世界各民族都崇尚和歌颂自己的英雄。没有英雄的时代,不传颂赞美英雄的时代,是黯淡和寂寞的时代,是缺少旗帜和号角的时代。红军长征英雄故事是历久弥新的经典,是国人难以磨灭的革命记忆,当代作家有责任传承、弘扬经典,让经典的力量继续感染和影响当代的读者。

长征的力量穿越时空,长征的价值永世长存。每当我阅读《红军长征史》之类的书籍时,红军将士爬雪山、过草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深深地打动着我、激动着我。红军长征的历史,既具有人类奇迹的吸引力,又具有英勇牺牲的震憾力;既引导人们思考战争胜败的根本原因,又启发人们获得理想的感悟和快乐。回顾长征,其实是在与历史对话、与精神对话、与无数英烈灵魂的对话。什么是信仰,应该坚定怎样的信仰,并为之艰苦奋斗?什么是英雄,怎样的人能够成为英雄,为何种事业奋斗才是英雄?人生价值是什么,幸福生活从哪里来,怎样奋斗最幸福?等等。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重大问题,都可以在英勇的红军指战员们身上找到答案,得到启示。

(三)对长征精神的崇敬

长征精神是一种革命的正能量。

我认为,今天弘扬长征精神,首先要熟悉长征的历史,并从长征胜利的历史中总结出红军胜利的经验,然后才是从立足当代、服务当代的角度总结长征胜利的意义,归纳出长征的精神。这也是我要创作《长征演义》的原因。红军长征时,物资供应极度匮之,甚至连生存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红军将士不可能走完长征。但是,红军将士却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就拿中央红军来说,从瑞金到吴起镇,共行军368天,行程25 000里(1里=500米),15整天打大决战,白天行军235天,夜晚行军18天,日平均行军37千米;跨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汹涌河流;穿越了方圆15 200平方千米的草地;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前进一千米,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中央红军能取得长征胜利靠的是什么力量呢?靠的是中国共产党坚强而正确的领导,靠的是全党全军和沿途各族人民的支持,靠的是广大指战员具有的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为敌人所屈服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靠的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红军长征所蕴含的政治感召力、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感染力都极其巨大。中华民族创造的长征精神、长征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优秀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材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作家应该深入到历史深处触摸长征的历史,以人类的大视野来深刻思考历史资源和时代生存,以新的美学精神和形式来创作,唱响红军长征的时代强音。要创新“红色文化”,筑就精神高地,让长征精神为筑牢当代军人乃至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的精神高地提供支撑。长征精神是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有多厚?可以说,从长征起到中华民族今后的岁月,这本书子子孙孙也读不完。

对于中国共产党史特别是红军长征的历史,我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关于长征题材的著作,我收藏有120多种。研读过这些作品后,我觉得文献类著作偏重于史实史事,纪实类作品写得像编年史,回忆录类著作注重于一事一时。综上所述,长征题材的作品虽多,但对于宣传长征精神,普及党史教育,其效果并不理想。鉴于这一认识,我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决定用传统小说的表现手法,全景地、艺术地再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团,在长征中血雨腥风、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和英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征、关注长征,使长征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达到以史育人的目的。

雷雪峰:

周老师,我非常敬佩您,现在很多作家都不写红色题材作品了,您又不是专业作家,您写《长征演义》花费那么多时间和心血,家人理解吗?

周承水:

写作《长征演义》的确用了我大量的时间。《长征演义》的创作,从研究史料到构思、完成初稿、反复修改,到出版出来大约用了十年时间。因为不是专业作家,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写作。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该书,是毫不夸张的。十来年的艰辛创作虽然很苦、很累,但我认为值得,我认为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的书稿都是妻子一个字一个字在电脑上敲下来的,妻子是我的第一个读者。所以我非常感激她,没有她的支持,我真的坚持不到今天。

雷雪峰:

周老师,您写《长征演义》时间跨度这么久,在写作过程中遇到过困难么?您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周承水:

真的是困难重重。我在写作中多次想放弃,有时想哭一场。写到有些情感章节的地方,我经常情不自禁泣不成声,泪流满面。为此,我两次重走了长征路上的重要节点,实地去感受红军长征。每次我都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应该说是红军长征精神激励我写完《长征演义》的。我是一名基层党员,有一份稳定的工资,平常不打牌、不喝酒,孩子也成家立业了,我不图升官发财,业余时间读书写作是我最大的享受,最大的幸福,因为写文章多了,在小地方也有些小名气,也受人尊重,感觉很幸福。我写这种红色题材作品,单位领导知道后也鼓励和支持我。

雷雪峰:

周老师,《长征演义》已经出版了,目前已经有些专家学者对您的作品进行了一些评论。比如著名评论家古远清先生的《长征演义的美学特征》、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樊星先生的《长征序事的新收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邹建军先生的《长征演义中的“演义”及其根据》、著名诗歌评论家赵国泰先生的《长征演义诗话》、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杜雪琴博士的《长征演义中诗词的意义》以及赵玉杰先生的《为何演义与如何演义》等,你觉得这些评论褒贬合适么?

周承水:

中国的四大名著,我们如果用“十全十美”的标准去衡量,其实都有缺陷,但是这些缺陷在整部作品中,是微不足道的。时下有的作家,只喜欢别人说恭维话,不喜欢听批评话,这种讳疾忌医的心态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古远清、樊星、赵国泰等先生对《长征演义》,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评论,我拜读之后,非常认同。他们的文章,使我看到了《长征演义》这部作品中的不足,看到了我的写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以上几位老师的评论,我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本书再版的时候,我将采纳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雷雪峰:

周老师,我们目前拟将《长征演义》作为党员干部的读物重点推荐给党全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您觉得有必要么?有何教育意义?

周承水:

我在《长征演义》中,着力刻画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以“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为宗旨,带领红军将士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到达陕北。红军在长征中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成功经验,对当代军队思想建设,无疑是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的。我认为,《长征演义》作为全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读物,很有必要。因为长征精神对当前工作有很多启示,我只说三点:①继承和发扬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仅是一场军事上战略转移的胜利,更是一场思想路线上的胜利,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通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②富有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魄力和决心。长征中,靠的就是红军将士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正是这种勇气、魄力与决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③心系群众,时刻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长征中,我们靠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终取得了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我觉得,全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除了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要像红军将士那样,有“能打仗、打胜仗”的理想信念,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安全,人民才能幸福。

雷雪峰:

周老师,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党中央目前带领全国上下反腐倡廉,阅读《长征演义》一书,对党员干部有哪些积极影响?

周承水:

习近平同志说得好:“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红军长征时期,我们的指战员没有腐败现象,只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而国民党的将领,心中时刻想着自己的票子、房子、妻子、“帽子”,时刻想到的是自身的安危,这样的军队,纵然百万、千万,也会不战自败!可以说,《长征演义》对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不仅能激发其艰苦奋斗的精神,更能作为一面廉洁自律的镜子,起到“正衣冠”的作用。

雷雪峰:

周老师,您是基层纪律监察干部,能否谈谈《长征演义》对纪检监察系统的干部职工读红色经典,对自身工作有哪些启示?

周承水:

通俗地说,纪检监察干部是对违反党纪政纪行为的执法者和声张正义的守护神,要干好纪检监察工作,没有像红军将士那样面对强敌敢于亮剑的精神,是干不好纪检监察工作的。

红军长征时期,中共中央对党的纪律和执法监督并没有因战事繁忙而放松,反而无时无刻不在绷紧纪律这根弦。比如,红军总政治部在部署夏洮战役时把政治纪律作为胜利保障;张国焘在分裂党所犯下严重错误时,中共中央在俄界会议上做出了处分决定,等等,无不体现了我党把纪律工作抓在手上,作为我军战无不胜的法宝。

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认为阅读《长征演义》,对于加强纪检监察系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是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的。

猜你喜欢

演义长征红军
爷爷的长征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长征八号,入列!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三国演义
十送红军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逐鹰演义之战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