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4-11-13张晓玉
张晓玉
摘 要: 人人都有参与欲望,学生尤甚,如何让其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师的倡导及培养。当今社会的进步,要求现代教育必须实施教师启发、学生主体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模式。然而,纵览语文教学现状,形势不容乐观。本文将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现状与对策展开一番探究。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学生参与 对策研究
无论对于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课堂参与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每节课都要安排足够的学生活动时间,让更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发表个人看法,通过有效的参与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从而实现学生主体的建构与发展。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如下明确性要求,语文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因此,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本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现状与对策展开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学生主体参与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主体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不少老师在对学生讲授语文知识时常常发现以下现象,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常常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对其他事情产生兴趣,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发现这些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对数理化却有浓厚的兴趣。问其原因,原来数理化学起来比较有头绪,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具有较强的收获感。而语文比较难学,很难有头绪,往往投入大量时间及精力却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具有较差的收获感,因而,这部分学生舍不得花心思学语文。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已成为造成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意识淡薄的根本原因。
(二)主体参与权实现得不充分。
首先,整堂课的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如果想要与学生一起探讨不同意见恐怕没有多余时间。其次,大行其道的仍然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同样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语文教学中不少问题的答案仅有一个,那就是语文课本上的统一观点。当学生提出与课本不一样的看法时,绝大多数老师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更有一部分老师直接持反对意见。从学生参与的形式分析,参与比较单一,课堂之上,绝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一问一答的集体提问方式。从时间上看,参与权得不到充分表现,更显著的地方在于一堂课学生平均参与活动的时间大约只占八分之一,绝大多数语文课仍然是“一言堂”。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之下学习,自然难以得到发展。究其原因,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宽松环境,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权实现得不充分。
(三)主体参与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由于学生受传统教育思想及教育模式的影响,形成这样一种思想、性格,那就是思想上比较保守,性格上比较内向。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他们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中,并非他们对所学内容不清楚、不知道,而是明明知道也没有参与其中。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能力自然越来越低,甚至没有自信心,不愿也不敢参与其中。
二、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要想使这种局面得到根本性改变,就要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转变思维,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找到令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对相关问题进行设置,让学生享受自我发现的乐趣。与此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享受乐趣时,应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究语文课本上的相关知识,从而大大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教学《风筝》时,教师给予充足时间让学生阅读,一是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三是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尽情表达各自内心世界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社会生活实践和自己的阅读体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二)构建和谐氛围,培养“参与”意识。
要创造一个怎样的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呢?——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改变学生害怕参与、不愿参与的心理,营造乐于参与的氛围,在参与中享受快乐学习的乐趣。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始终心情舒畅、兴趣盎然。这样,自然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月亮上的足迹》的导入设计,教师可以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像资料。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从而带领学生进入课本,营造民主、愉悦、温馨的参与氛围。
(三)优化教学模式,创建“参与”条件。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复杂、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不仅性格迥异,而且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要想让班上的全体学生都能思考,理应为学生搭建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1.组织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紧紧跟随教学步骤。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其重要任务在于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握要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教学《端午的鸭蛋》时,由于学生对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先不让学生读文章,而是利用下载的民俗文化视频及图片,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难点,学生当堂就高效完成了教学任务。endprint
2.实施差异性教学。针对不同基础及思维水平的学生,课堂提问的设计应遵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难易适度、富有启发性等原则,面向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个人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从而实现教学上的真正平等。
3.容纳学生不同声音,真诚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及内心感受。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认识上会有所差异,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充分肯定,并对学生思想中合理、有价值的一面,进一步引导其思考,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让课堂充满相容的心理气氛,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宽松感和愉悦感。
(四)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课堂参与动机。
第一,教师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联结”,将学生带入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由于学生受到好奇心及求知欲的驱使,就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动机。例如在对《秋天的怀念》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图片、播放相关动画视频,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想知道故事讲了些什么。在讲完整个故事之后,教师可以进行问题设置:“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好好儿活是怎样地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积极参与意识,落实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
第二,尽可能与生活实际经验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之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事物,更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之中,可以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并且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合适的生活事例,适时引进课堂。这样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的热情,从而踊跃发表想法。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的数量不能过多过滥,应有针对性及实效性。也就是说,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来源于教材,尊重教材原旨,这样,它的存在才具有一定的价值。
在教学改革大踏步前进的今天,我们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正确看待学生参与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及作用,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尊重学生并且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以实现教、学两个动态过程的平衡,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曾翠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Z2).
[2]张耀强.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J].世界教育信息,2005(02).
[3]李犇.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03(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