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
2014-11-13邵闲
邵闲
摘 要: 导入新课的过程是一个富有艺术性的过程。虽然有一定的方法,但无定法,而且是不断变化的。只要我们在新课标理念下不断深入探究,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认真总结,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的方法作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导入方法 创设情境 游戏导入 生活现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能否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好方法,将学生吸引到学习情境中,就能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创新之门,使他们尽快进入愉快的情绪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认知开端,使他们尽快接受新知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作了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变化的。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此现象。”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了概念形成過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谈话导入,导入新课
教师有意和学生通过谈话,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情境,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时,上课一开始,便启发诱导学生:“你们在看到精彩的文艺节目时,会怎么做?”“热烈鼓掌。”“鼓掌人人都会,但你们谁知道鼓掌的艺术?”学生顿感茫然,一双双眼睛投向老师,似乎在问:鼓掌还有艺术?这时,教师两手心相对,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发出清脆的响声,教师随即板书:同时、相对、相遇。从而巧妙导入新课。
三、创设激疑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激疑情境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揭示教材中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自行探索研究、理解所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圆环面积》时,学生已有圆面积的计算基础,我让学生先自学课本,提出质疑,然后相机引导解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质疑:什么是环形?什么是内圆?什么是外圆?等等。这一连串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我抓住学生的疑点出示教具,给同学们做演示。通过演示,同学们不但明白了什么样的图形才是圆环,圆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而且产生对学习圆环的浓厚兴趣。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就得出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好记,我和学生一起推导出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S圆环=3.14×(R2-r2)。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思考、探索新知,学生的求知欲望必然强烈,并试图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自己寻找答案。因此创设激疑情境导入新课,能使学生自觉探求新知,参与分析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四、创设迁移情境,导入新课
新的知识都有一个连接点,创设迁移情境导入新课就是在了解学生对有关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下,让学生把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连接点迁移到新知识上,重新组建新的认知结构。如在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出示趣题:小明今年9岁,他哥哥小军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3个生日,小军今年几岁?有的学生顺口答道:“3岁。”但一想不对,小明今年都9岁了,怎么哥哥才3岁呢?学生中疑云骤起。这时,教师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解答这个问题,到时看谁能正确地回答出来,以此引出新课。学生在教师导入性的提问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然进行知识迁移,形成新的思维定势,有助于学生有条理、有深度地进行归纳总结与提高。
五、利用游戏,导入新课
巧设游戏导入,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利用游戏的无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减轻学生的负担,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如在教学《找2、3、5的倍数》时,课前可设计“是2的倍数的学号”的游戏,组织学生在游戏中自由交流、自由活动、自由表达,所带来的会是兴趣、欢乐和自由,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突破了教学难点。
六、联系实际生活现象,导入新知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传统的数学教学将学生限制在教室里,反复从事机械的模仿性训练,隔绝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天赋。因此,引入新课时应尽可能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在新课导入时有意识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现实意义。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内容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回想我们生活中的:自行车、手推车、汽车……它们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到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看看这时它们的运动速度怎样;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结果是自行车、手推车、汽车要么不动,要么运动得很慢,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坐。”再问:“平常小朋友们玩的滚铁环游戏,如果将铁环换成方形的或三角形的,能滚动吗?滚得快吗?”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而其他形状的不行呢?或其他形状的滚得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就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教师再讲新课,效果很好。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形式多样。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因地制宜,静心设计科学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