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心随课堂飞扬
2014-11-13包旭菁
包旭菁
摘 要: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依托教材、立足课堂是进行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放眼当前作文教学,机械抄袭者有之,空洞无物者有之,憎恶反感者有之,作文教学走进了新时代的死胡同。究其原因,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读写分离、脱离教材、无序教学有很大关系。为此,作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依托教材,在积累素材、新颖立意、写法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研究,获得了良好的教改效果。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依托教材
相关调查显示,高中生讨厌作文几乎成为一种共识,这与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与模式,与学生单调、枯燥的生活方式等有很大关系。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依托教材,大胆创新,挖掘了一股作文教学的清泉,下面就此展开具体论述。
一、积累素材,教材就是一方丰润的沃土
批阅当前学生作文,其一明显的弊病在于缺乏经典、精彩的素材,或过于陈旧、虚假,或不够典型,不能吻合时代节拍,还有的学生无病呻吟,撷取的作文材料没有思想深度,刻画起来缺乏真情实感。在积累素材这一教学环节,大家都认为应该广泛进行课外阅读,但高中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紧张,要真正让他们沉浸在一本本大部头里也不现实。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语文教材就是一个不错的积累素材的载体,依托教材进行合理想象与拓展,能给学生提供一方沃土。
以苏教版教材必修一为例,依托教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有意地积累以下多角度的素材。
(一)如专题一二三四的名称,“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都可以直接作为作文题目,或者根据话题要求略加修改。再如像韩少功先生的《我心归去》,江河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甚至是写作指导的题目“激活我们的诗情”等都能够给学生的作文拟题一定启示。
(二)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学生在写以“青春”为话题的文章时,自然也可以把青春使命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平时我们写作爱国情怀的文章时都流于泛泛,有了毛主席这首诗的示范,就可以学着把往事、景物与青春的梦想、爱国的激情很好地联系起来。
(三)如阅读食指的《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时,同学们很容易会想到汪峰《光明》中的歌词“当灰烬查封了凝霜的屋檐,当车菊草化作深秋的露水,我用固执的枯藤做成行囊……”,这些文字的传承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如楊子的《十八岁及其他》一文中,写父亲在弹指间发现儿子已经十八岁了,时光流逝的怅惘述诸笔端。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儿时对父亲的记忆,对照现在父亲的点点滴滴,又怎能不从中徒生几多感慨呢?这些感喟,不又正是学生写作时的绝佳素材么?还有两代人的矛盾,高中生早恋,家长极力阻拦,不都是作文写作的生动的“源泉”吗?
二、新颖立意,教材就是一个灵动的指南针
所谓“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就是一篇文章的大脑,它直接决定作文的文风、布局、选材,体现文章的深度与学生的思想。一般来说,一篇成功的高中生作文立意需要健康向上、明确集中、深刻真诚,还要新颖雅致,有个性,充满时尚感。遗憾的是,限于当前高中生单一的校园生活,养尊处优的物质条件,还有长期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式的语文学习方式,多数高中生的作文没有明确中心,或者中心游离、东拉西扯,没有明确的方向。现有条件下,我以为不妨依托教材,从中觅得新颖立意的蛛丝马迹,给学生作文立意安装一个灵动的指南针。
以苏教版教材必修二为例,依托教材,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作文立意。
(一)《我与地坛》一文,写“我”和地坛的命运十分相似,即地坛废弃、荒芜、冷落,而我当时两腿瘫痪,不能走路,没有工作,看不到生活的乐趣和希望。但地坛里阳光灿烂、昆虫活跃、露珠晶莹、草木丛生,它以自己醇厚沉重的历史沧桑,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启迪我:生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我们应以一种昂扬的姿态面对生活。
相类似地,譬如操场上的双杠,钢铸铁打,冷冰冰的,似乎就如学生在高考巨大压力下冷冰冰的生活,无休止的练习,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毫无生气的节奏。但我们可以像运动员那样在双杠上恣意翻飞,划出一条条优美的曲线,一个个迷人的弧度。这生活不也有老师的嘘寒问暖,父母亲的默默关注,同学间的相互鼓励,还有食堂师傅的一个微笑,宿舍管员“孩子,悠着点啊”的嘱咐,令我们感到无比温暖与感动。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描摹了其险要的地势,联想到英姿勃发的英雄周瑜,抒发了自己人生的感慨。
相类似地,我们可以从教室的窗户望去,外面可能是一座山头,或苍翠欲滴,或高耸入云;可能是栋栋高楼、条条马路,我们不妨生动地描绘其景色,联系勇攀理想之山的勇士,如林丹,如霍金,如梅兰芳,或者自己班里的学霸,还有芸芸众生中的强者,如桑兰、张海迪、海伦凯勒,进而从他们的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丰润自己的高中生活。
三、写法指导,教材就是一个奇异的百宝箱
写作指导课估计是当前最令语文教师头疼的课型,其理论的多元化、广阔性自不必赘言,只是具体怎样操作让人无所适从。如果仅凭空讲授写作理论,阐述教师自己的写作心得则不免有些空洞,结合某一个例文又难以照顾班里学生整体,即使是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代表性的典型问题,但只是阅读几篇习作,估计一节课的时间就快到头了。对此,我认为应结合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很的“写作指导”知识版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依托教材,联系自己的习作文本,找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可以收到“巧力拔千钧”的指导效果。
下面是我在作文指导课堂上依托教材,组织学生自评互评的几则案例。
(一)“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写作指导课上,这名学生写作的题目是“成功的感觉真好”,记叙了自己勇敢地战胜心魔,在一次演讲赛中完成了内向、胆怯性格蜕变的故事。结合教材内容,他重点修改了以下两点。
1.对自己赛前的紧张心理,演讲过程中逐步放松、自信起来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写、记叙,展示了成功的感觉真“好”的实质在于挑战自己、战胜自我的过程。
2.对于演讲赛过程中其他选手的表现要进行精炼地概括各自特点,或演讲《海燕》时无比激昂,或演讲《再别康桥》时沉郁顿挫、深情悠扬,或演讲《听潮》时声情并茂、手舞足蹈……
(二)“恰当选择叙述的角度”写作指导课上,这名学生写了一篇关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文章,但总觉得平淡,走不出前人的窠臼,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教材理论的指导下,他开始以勾践庭院中的一株梅花自喻,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越王厚积薄发、奋起复仇的过程,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喝彩。
总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对文学创作方面的专业理论了解得还十分有限,要真正构建高效作文课堂,必须在优化课堂模式、积极改革教学教法的同时,依托教材,立足课堂,读写结合,给学生掘一股作文教学的清泉。为此,我们才刚刚上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黄兴武.依托课本,指导学生作文[J].试题与研究,2011(5).
[2]姚利娟.依托教材文本,指导学生习作构思——以人物类文本的阅读与习作为例[J].新作文,2013(04).
[3]李婧.化整为零——减轻作文负担的尝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