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教学:让儿童从“学得”走向“习得”

2014-11-13袁亚琴

考试周刊 2014年78期
关键词:创设主体情境

袁亚琴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应该说,主体性教学已被提到一个很高的层面。那么,什么是主体性教学,如何在小语教学中尝试性地开展主体性教学,笔者从浅层面作了探索。

一、小学语文主体性教学的理念

学生主体地位的本质是发展自身,教师主导作用的本质是转化学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转化功能,促进学生主体的充分发展,通过自主实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1.对学生主体性特征的剖析。

(1)目的性。目的性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它可随着人的个性发展而变化,并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2)能动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实践、探究、了解客观世界,并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主体地位不是靠外部强制实现的,而是由主体本身发自内心的欲望驱使,并化为积极行动实现的。

(3)独立性。任何不经过充分、独立的自我活动而获得的认知结构都是不可靠的,所以主体地位能否充分落实的根本标志在于学生能否独立地观察、思考、实践和评价、反思等。

(4)发展性。发展性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归宿。教育的目的是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表面在认知结构和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整体发展,使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臻于完善与和谐统一。

(5)创造性。学生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任何成果虽然一般不具有社会价值,但都具有创新的共同性质,其获取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造性越明显,主体地位就越突出,并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成为进一步创造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在这些主体特征中,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独立性的核心是思维的独立性。另外,我们可发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息息相关,教师语文教学中的精心诱导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两者是相互渗透、彼此促进、协调一致的。当然,教师的作用只有当学生愿意接受时方可得到有效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从而使教学深入到“以诱达思”的美妙境界。

2.对主体性教学的思考。

上述主体性特征若能被充分体现,学生就会在原来的基础上,于知识、能力、品德上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这些潜在的主体性特征必须处于教师的精心诱导下才能得以深刻挖掘。为此,我们认为开展小语主体性教学,需要在指导思想上注重以下问题:

(1)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主体”不能成为一句毫无分量的口头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真正把学生当做主体对待,以及是否承认他们所处的特殊地位,这是问题的关键。此外,学生本身应尊重主体地位,不能有自卑感和依赖感。

(2)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质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师的教,教师只能起旁敲侧引的作用,“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正是这个意思。学生不可采取“守株待兔”式的消极措施,而应充分发挥主体性,主动努力追求进步与发展,不断向“完全之人物”迈进。

(3)在语文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就需要通过外部激发和学生的自我激发唤醒其潜能,从而有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使其得到真正发展。

二、小学语文主体性教学策略

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主体性教学,激励学生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实践,最终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提高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的戏剧性特点,努力创设表演活动情境,能够促使学生迅速理解课文,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例如:教学《滥竽充数》一课,将课本剧引入课堂,起到以下作用:第一,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在角色表演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实践,自觉地将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于心,与以往惯用的分析、理解相比,表现形式更加生动、活泼。第二,加深了对语言的感悟。课本剧要求学生先认真阅读,大胆想象,体味人物的言行及心理,再通过表演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涵情感的揣悟,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第三,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编排、表演过程中,人物的形象通过语言描述。这一再创造的过程,既有自外而内的吸收,又有自内而外的表达,使语言积累水到渠成。第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在阅读、表演中经历了读、说、议、演、评这样一个有效的、真实的阅读过程,在人人主动参与的、和谐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实现了语言的理解、积累、内化、运用。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表演中体验,在评议中鉴赏,感悟力、观察力、表现力、评价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增强,语言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2.创设网络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建构中展示个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實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情境有效激发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使学习者能顺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拉萨的天空》一课的教学,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动态的人机交互的网络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知识重构。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内容与方法,进行个人或小组网页的制作,通过信息的再加工,将文字、图片、音乐融为一体;通过多种有创意的、富有个性的关于拉萨天空的文稿演示介绍,激发了全体同学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正是这种具有现代气息的网络情境,为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解决问题。

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问题”情境,它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发挥自主意识,在不断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悟,寻找新的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要善于创设“质疑问难”情境。通过质疑,使学生学会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呈现出多向辐射的状态。

实践证明,主体性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张熊飞.从“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诱思探究教学研究,2009,2.

[2]罗国忠,梁淡之,吴永熙.教坛探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3.

[3]小学各科教与学,2011.2.

猜你喜欢

创设主体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