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效率的有效策略
2014-11-13徐建军
徐建军
初中化学学习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阶段.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涉及化学知识,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联系实际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用化学眼光观察问题、以化学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引导观察
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因此学会观察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是十分必要的.处处留意皆学问,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1)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因为每种物质都具有它自身的一些物理性质.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特性,以分析物质的存在.(2)观察化学反应过程.如颜色变化、温度变化、体积变化、状态变化、质量变化等.(3)观察教师的操作.如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给烧瓶中的液体加热,用蒸发皿给食盐水加热等.
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就要思考: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从而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从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以实验指导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才不会使观察实验流于表面.
可以说,实验是提高化学实效的重要环节.无论是看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都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是化学学科的一大特色.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中,包含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与热点,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验操作演示时注意观察,在观察中理解.
二、学会联系
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如身上穿的衣服、吃的食物、饮用的水、生活的环境等,及时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可以上网查询“温室效应”的有关知识;在学习“酸的通性、pH”时,可以完成一些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矿泉水、洗发液等液体的pH,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等.
初中化学的知识可以在现实加以运用,如电解质实验、碱的性质、化学元素在生活中的运用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化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不但可以促使学生联系生活,提升学习兴趣,还可以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如在农村,人们所说的“鬼火”就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决,这是因为人体内的磷在“作鬼”.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学会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学习化学离不开比较的方法.
例如,“碳和碳的化合物”是初中化学教材中既重要又关键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1)O2、CO2两种气体的制取对比.这两种气体是初中化学中应重点掌握的内容,其实验室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方法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指导学生从这三方面进行对比,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规律和方法.(2)CO和CO2的性质比较.CO和CO2是碳的两种重要氧化物,可以从两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毒性、用途及检验等方面进行比较,了解它们与人类生产、生活及环境的关系,注意将它们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学以致用.如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和冷藏食物,冬天取暖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防止CO中毒等.化学知识中的概念比较多,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注意对比教学,如“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教学,应将这三个概念纳入物质的分类体系中,与前面学过的“混和物、纯净物”进行整合,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四、注重归纳
化学的知识点较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把这些分散杂乱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思考、理解,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通过知识的反复运用,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例如,催化剂概念要点是“一变两不变”;过滤应注意事项为“一帖二低三靠”;化学药品取用要遵守“三不”原则;酒精灯的使用应做到“两个绝对”;单质概念概括为:一物(纯净物)一素(同种元素),化合物则是:一物(纯净物)多素(多种元素).
五、质疑探究
例如,在讲“置换反应”概念时,教师给出定义后可以提问:是否能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内容: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也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由此加深对置换反应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