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型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理论动因及效应机制

2014-11-12闫丽平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31期
关键词:理论模型知识管理

闫丽平

内容摘要:资源型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本文针对资源型企业合作创新的问题,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制度理论,阐释了合作创新的驱动因素;并且分析了资源型企业参与合作创新如何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进而提升效应的路径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作创新的概念模型,以期有助于改善资源型企业合作创新的实践管理。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 合作创新 知识管理 创新效应 理论模型

资源型企业是一类特殊企业,指基于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占有或独占,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初级加工为基本生产方式,依靠资源的消耗来实现企业的增长,以资源占有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吉海涛,2010)。按照资源类型可以分为煤炭开采、石油天然气开掘、有色金属采掘、非金属矿采掘、黑色金属矿采掘等企业类型。

资源型企业是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资源型企业聚焦形成产业化,围绕资源形成的基地与产业带形成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为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能够吸纳就业人口,促进区域经济的活跃与繁荣。然而,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粗放的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诸多问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某些产业领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国外品牌和国外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等。为摆脱困境,资源型企业要实现成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进行创新驱动下的战略转型与组织变革。我国大多数资源型企业技术基础薄弱,管理水平比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创新过程的复杂性、风险性与高度不确定性,单个企业的创新面临巨大挑战,而在当今网络日益发达的时代,信息交流共享更加快捷精准,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开始趋于普遍化,要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企业的战略转变,重视开展合作创新不失为一条捷径。

本文重点关注资源型企业的合作创新问题,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制度理论阐述合作创新的动因,并试图分析如何提升合作创新的经济效应与价值。经过理论分析,期望给予资源型企业开展合作创新以实践的启示。

概念缘起与理论发展

资源型企业的概念始于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产业,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理论界对资源型企业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学术性探讨,促进了资源型企业参与创新的深化研究。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创新能力评价、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主要探讨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问题。合作创新是指企业与外部实体联合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在保持各自相对独立的利益及社会身份的同时,在一段时间内开展协作,从事技术或产品的研究开发,在共同确定的研究开发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各自目标的技术创新活动。根据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合作创新可分为三种类型:横向合作创新,指资源型企业与本行业内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纵向合作创新,指资源型企业与产业价值链的上游或下游企业开展合作创新;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创新,如资源型企业与政府、学术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创新。周贵川、揭筱纹(2012)以西部103家资源型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动机和模式两个方面对资源型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分类,并讨论了不同合作关系类型对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效应的影响。关于合作创新,研究者曾以与战略合作伙伴形成联盟、关联、联结等来表示,认为合作创新对于企业效应和获得竞争优势至关重要(Gottschalg和Zollo,2007)。根据熊彼特创新是要素组合的理论观点,创新驱动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对于企业内部而言,创新驱动是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企业内部的资本、劳动力、物质等有形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另一方面,创新驱动的关键是创新体系的建立,即企业内部要素与企业外部要素加以组合实施联合创新,进而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学术界与实践界已经认识到资源型企业合作创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理论分析基本认为企业间合作创新的动因来源于节省交易成本、降低创新风险等,目前对合作创新内部过程的研究不够深入。总体而言,理论界的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需求,现有研究内容不够丰富,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提炼,尤其是基于组织战略视野下的探讨十分欠缺。

合作创新的理论动因

(一)资源基础观的经济理性观点

资源基础观两个基本假设分别是“企业是什么”和“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从哪里来”,内部资源基础是企业战略选择的能动条件,因此,资源基础观解释组织行为基于经济理性的效率机制,即企业为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或超额回报而采取某项行为。这一理论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的资源束构成,资源束的特征是导致企业间异质性的重要来源,获取和配置资源过程中形成的企业异质性是产生经济租金的重要原因(Oliver,1997),企业异质性是资源型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依据资源基础观,追求经济租金是理性识别和高效利用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资源的过程。企业本质上是产品、服务背后要素组成的独特组织,这些要素包括:特殊资源、战略资产、隐性知识、品牌声誉、核心能力等,正是因为企业长期占用独特资源或拥有独特能力,使得独占者更容易获得持续的超额利润和竞争优势。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独特资源和战略资产的差异,这是驱动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另一重要原因。一方面,企业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而解决组织内部的资源冗余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弥补关键资源与战略输入的不足,也需要依赖于合作创新。在企业异质性、资源独占的条件下,企业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容易导致形成“资源位障碍”,阻碍了资源的流动与合理分布。合作创新是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的选择性过程及结果,异质性资源的动态性和竞争优势的维护要求使得企业必须不断利用外部网络,通过与具有互补性资源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效克服资源位障碍,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竞争优势和新的利益源泉。endprint

(二)制度理论的合法性观点

制度理论的视角重点在于挖掘组织开展某一行为的需求性与约束性因素,关注社会构建系统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企业在社会压力与规范管制之下,塑造与改变企业的行为方式。企业遵从于外部的制度环境旨在获得合法性,制度环境包括规范、规则、传统、信念等与企业相关的、有助于促进和加强企业易于被社会接受的经济行为(DiMaggio和Powell,1983)。制度理论视角下对组织行为的解释,不是拘泥于组织效率的观点,而是局限在制度框架内,企业对行为的评价和战略选择可能只是一种经济上的次优选择,但为了使得企业自身能够快速融合于社会期望的价值观,以建立合法性,获取企业成长的必要性支持。基于制度理论,对于资源型企业而言,公众认知、管制压力和行业规范构成合作创新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资源型企业参与合作创新,通过创新驱动降低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保护公众健康并利于民生大计,因此,易被广大公众所接受与认同,符合公众的期待与要求。当前环境之下,资源型企业面临的最重要挑战是如何解决适应快速增长的资源需求与资源存量逐渐降低之间的矛盾冲突;合作创新有助于重造产业结构,以战略协同创新的模式打开资源型企业发展的新路径。因此,合作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结果,并符合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国资源型企业大部分属于国有,管制权威主导着创新过程,我国政府提出了自主创新的目标,政策的方向指引并影响着资源型企业的优先决策事项,在当前状况下,资源型企业参与合作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性选择。

(三)合作创新动因的整合框架

图1是合作创新动因机制的整合框架。依据资源基础观,企业基于对经济理性的追逐,而内部资源与能力的差异性、独特性、战略价值成为组织效率提升,赢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也是资源型企业合作创新的动力源;制度理论认为企业受到合法性机制的驱动,制度理论聚焦于组织嵌入的情境性,即组织外部因素的市场环境和制度背景影响着企业的战略选择;另外,两种视角的融合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因素的交互影响组织行为的开展,经济效率机制与合法性获得两方面共同影响资源型企业的合作创新行为。

合作创新的效应提升机制

(一)合作创新效应

创新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企业而言,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获得。企业之间出于对合作创新效应的期待而开展互动,创新效应是企业创新成功与否重要的判断原则,合作创新效应是合作各方建立在信任基础上合作互动共同产生的创新效率和效果。创新效应不同于组织效应,组织效应往往被视为一种产出的概念,反映了投入与行为过程的结果,强调财务方面的成效(Archibugi和Cocoa,2005)。考虑到合作创新任务的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性,学者们认为合作创新效应尝试从单纯的产出结果逐渐演化为对创新过程、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解读与诠释,创新效应则至少应该从两个维度来衡量:产出效应与过程效应(高建、汪剑飞和魏平,2004)。创新的产出效应是创新结果的效益和效率,是商业成功的直接推动因素,反映了企业创新的贡献水平,具体指标选择,如研发投入、专利数量、新产品数量、财务指标中的净利润率等;创新的过程效应则体现了对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和提升,反映了企业创新活动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察,如新知识的产生、发现了新的成长机会、合作满意度、管理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提升、市场变化的感知、技术变化的感知等。

(二)知识管理的角色与作用

开展合作创新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握好创新过程从而获得理想的效应,知识管理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创新活动与效应联结中起到纽带作用。资源型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从资源、资本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资源型企业的优势更多体现在资源密集方面,相对来说,弱化了知识管理的作用。在合作创新过程中,企业与外部组织互动,资源型企业围绕着知识管理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知识获得、知识分享、知识整合与知识利用。首先,企业通过感知而获取知识;然后,内部成员与合作组织的其他成员进行知识分享;其次,开展知识整合,达成对知识理解的共识,内化为企业自有知识;最后,知识利用将内在知识转化为外在化的企业管理实践。资源型企业通过缔结合作战略联盟,营造一个便于知识分享、转移的良性氛围,可以使经验性知识有效地扩散到合作方,真正达到企业间合作创新的效果与目的。Grayr(2001)研究认为知识分享是合作创新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间应当尽可能通过知识分享获得知识与信息。围绕以知识管理为中介条件的合作创新,能够适时地调整企业间的关系,促进不同价值文化和知识在企业中的融合与渗透,使之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通过学习过程来积累企业知识资产是企业提升创新效应的重要途径。朱秀梅、张妍和陈雪莹(2011)研究认为,组织学习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保障机制,组织学习伴随企业成长的整个过程,本质上可以涵盖企业任何形式的创新活动;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知识获得与知识整合都能够积极推动创新效应的提升,知识管理通过组织间学习有助于改善创新效应。

(三)合作创新效应提升的路径

图2表明合作创新效应提升的路径机制。资源型企业参与合作创新,其理想的效应并非唾手可得。为了取得与改善合作创新的效应,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知识管理的作用,知识管理是知识发展的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分享、知识整合与知识利用四个子过程。

结论与讨论

(一)理论贡献

合作创新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后期,这一领域的学术探讨广泛关注于合作创新带来的效应与竞争力,但很少详尽地研究合作创新的内部过程。本文以资源型企业为研究对象,详细地论证了合作创新的前因后果,构建出一个理论框架解释合作创新的过程。总体而言,理论贡献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资源型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驱动因素。研究整合了资源基础观与制度理论的视角,提出合作创新源于多因素的驱动。经济理性的追逐促使企业参与合作创新源于企业异质性、战略资源差异性和资源位障碍。为了获得合法性,企业参与合作创新,而合法性获得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公众认知、产业规范和管制压力。另外,经济效率机制与合法性机制的互动可能影响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理论分析有助于提升对资源型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理解的高度与深度。endprint

第二,本文讨论了合作创新与效应的作用机制,尤其强调了知识管理的作用。研究认为合作创新真实地转化为良好的创新效应依赖于高质量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分享、知识整合与知识利用四个子过程。基于这种分析,本文提炼出效应改善的过程模型,加强了对合作创新内部过程的理解与深化。

(二)实践启示

创新发展过程大致包括三个阶段: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我国最早于2006年提出自主创新,并将其列为国家发展目标之一。本文认为依据我国资源型企业发展的实践,为了持续高效地创新,需要向外部寻求合作,合作创新可以视为替代性的、过渡性的选择,合作创新的实质在于自我发展,从长远来看,合作创新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水平和能力。

本文分析了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资源型企业应当更多的关注外部合作伙伴的选择。基于经济理性,挑选合作伙伴时,企业关注于利益基础、资源的互补性和资源的可得性;基于合法性获得,挑选合作伙伴时应避免由追求短期的利润而可能招致“合作陷阱”的弊端,从这方面而言,企业更应重视社会关系的质量,企业行为遵从社会期望可能更为实用。

本文强调了知识管理的作用与价值。对资源型企业而言,知识管理不仅仅连接企业间合作创新行为与效应,而且获得与整合企业所需的知识尤为关键,这恰恰是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核心内容。基于此,企业才能克服单纯的模仿,逐渐摆脱对合作伙伴的依赖,最终形成以知识为基础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与独特优势。

(三)研究局限

本文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续工作至少包括两方面:第一,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需要实证研究与定量分析来检验、支持或修正,变量操作化与统计分析有待继续开展。第二,合作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效应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模型推理出关键因素之间存在的直接的相关关系,实际可能呈现出交错复杂、非线性的态势。未来研究中,模型仍需要进一步细化与商榷。尽管如此,本文延伸了资源型企业对合作创新过程的理解与认识,期待本领域涌现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吉海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10

2.周贵川,揭筱纹.资源型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的关系类型及其绩效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2,3(1)

3.Gottschalg,O.,Zollo,M.Interest Alignment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2)

4.Oliver,C.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Combining Institutional and Resource-based View[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9)

5.DiMaggio,P. J.and Powell,W. W. 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2)

6.Archibugi,D.and Cocoa,A.Measuring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t the Country:A Survey and Menu for Choice[J].Research Policy,2005,34(2)

7.高建,汪剑飞,魏平.企业技术创新效应指标:现状、问题和新概念模型[J].科研管理,2004,25(9)

8.Grayr,J.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Project Suc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1,19(1)

9.朱秀梅,张妍,陈雪莹.组织学习与新企业竞争优势关系:以知识管理为路径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9(5)endprint

第二,本文讨论了合作创新与效应的作用机制,尤其强调了知识管理的作用。研究认为合作创新真实地转化为良好的创新效应依赖于高质量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分享、知识整合与知识利用四个子过程。基于这种分析,本文提炼出效应改善的过程模型,加强了对合作创新内部过程的理解与深化。

(二)实践启示

创新发展过程大致包括三个阶段: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我国最早于2006年提出自主创新,并将其列为国家发展目标之一。本文认为依据我国资源型企业发展的实践,为了持续高效地创新,需要向外部寻求合作,合作创新可以视为替代性的、过渡性的选择,合作创新的实质在于自我发展,从长远来看,合作创新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水平和能力。

本文分析了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资源型企业应当更多的关注外部合作伙伴的选择。基于经济理性,挑选合作伙伴时,企业关注于利益基础、资源的互补性和资源的可得性;基于合法性获得,挑选合作伙伴时应避免由追求短期的利润而可能招致“合作陷阱”的弊端,从这方面而言,企业更应重视社会关系的质量,企业行为遵从社会期望可能更为实用。

本文强调了知识管理的作用与价值。对资源型企业而言,知识管理不仅仅连接企业间合作创新行为与效应,而且获得与整合企业所需的知识尤为关键,这恰恰是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核心内容。基于此,企业才能克服单纯的模仿,逐渐摆脱对合作伙伴的依赖,最终形成以知识为基础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与独特优势。

(三)研究局限

本文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续工作至少包括两方面:第一,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需要实证研究与定量分析来检验、支持或修正,变量操作化与统计分析有待继续开展。第二,合作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效应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模型推理出关键因素之间存在的直接的相关关系,实际可能呈现出交错复杂、非线性的态势。未来研究中,模型仍需要进一步细化与商榷。尽管如此,本文延伸了资源型企业对合作创新过程的理解与认识,期待本领域涌现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吉海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10

2.周贵川,揭筱纹.资源型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的关系类型及其绩效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2,3(1)

3.Gottschalg,O.,Zollo,M.Interest Alignment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2)

4.Oliver,C.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Combining Institutional and Resource-based View[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9)

5.DiMaggio,P. J.and Powell,W. W. 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2)

6.Archibugi,D.and Cocoa,A.Measuring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t the Country:A Survey and Menu for Choice[J].Research Policy,2005,34(2)

7.高建,汪剑飞,魏平.企业技术创新效应指标:现状、问题和新概念模型[J].科研管理,2004,25(9)

8.Grayr,J.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Project Suc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1,19(1)

9.朱秀梅,张妍,陈雪莹.组织学习与新企业竞争优势关系:以知识管理为路径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9(5)endprint

第二,本文讨论了合作创新与效应的作用机制,尤其强调了知识管理的作用。研究认为合作创新真实地转化为良好的创新效应依赖于高质量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分享、知识整合与知识利用四个子过程。基于这种分析,本文提炼出效应改善的过程模型,加强了对合作创新内部过程的理解与深化。

(二)实践启示

创新发展过程大致包括三个阶段: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我国最早于2006年提出自主创新,并将其列为国家发展目标之一。本文认为依据我国资源型企业发展的实践,为了持续高效地创新,需要向外部寻求合作,合作创新可以视为替代性的、过渡性的选择,合作创新的实质在于自我发展,从长远来看,合作创新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水平和能力。

本文分析了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资源型企业应当更多的关注外部合作伙伴的选择。基于经济理性,挑选合作伙伴时,企业关注于利益基础、资源的互补性和资源的可得性;基于合法性获得,挑选合作伙伴时应避免由追求短期的利润而可能招致“合作陷阱”的弊端,从这方面而言,企业更应重视社会关系的质量,企业行为遵从社会期望可能更为实用。

本文强调了知识管理的作用与价值。对资源型企业而言,知识管理不仅仅连接企业间合作创新行为与效应,而且获得与整合企业所需的知识尤为关键,这恰恰是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核心内容。基于此,企业才能克服单纯的模仿,逐渐摆脱对合作伙伴的依赖,最终形成以知识为基础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与独特优势。

(三)研究局限

本文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续工作至少包括两方面:第一,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需要实证研究与定量分析来检验、支持或修正,变量操作化与统计分析有待继续开展。第二,合作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效应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模型推理出关键因素之间存在的直接的相关关系,实际可能呈现出交错复杂、非线性的态势。未来研究中,模型仍需要进一步细化与商榷。尽管如此,本文延伸了资源型企业对合作创新过程的理解与认识,期待本领域涌现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吉海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10

2.周贵川,揭筱纹.资源型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的关系类型及其绩效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2,3(1)

3.Gottschalg,O.,Zollo,M.Interest Alignment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2)

4.Oliver,C.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Combining Institutional and Resource-based View[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9)

5.DiMaggio,P. J.and Powell,W. W. 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2)

6.Archibugi,D.and Cocoa,A.Measuring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t the Country:A Survey and Menu for Choice[J].Research Policy,2005,34(2)

7.高建,汪剑飞,魏平.企业技术创新效应指标:现状、问题和新概念模型[J].科研管理,2004,25(9)

8.Grayr,J.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Project Suc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1,19(1)

9.朱秀梅,张妍,陈雪莹.组织学习与新企业竞争优势关系:以知识管理为路径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9(5)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论模型知识管理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
如何构建中美两国大学的国际合作关系
词汇飞跃的本质:命名洞察力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