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四地金融合作的条件、收益与模式

2014-11-12葛洪波博士生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31期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葛洪波+博士生

内容摘要:随着21世纪以来中国内地及港澳台相继加入世贸组织,两岸四地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金融合作发展速度加快,对此当前研究较为集中于两岸四地金融合作的基础和条件、收益和成本以及路径与模式等问题。有关研究的基本观点是两岸四地开展金融合作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产生重大影响,将成为未来一个阶段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两岸四地间金融合作存在制度上的较大障碍,在会计准则、银行监管、资本市场规则等各方面的制度和规则,按照国际化标准进行对接将是区域金融合作的首要基础;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目前并不适宜组成最优货币区,但随着经济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两岸四地成为最优货币区的条件正在逐渐完善。

关键词:两岸四地 金融合作 人民币国际化

两岸四地金融合作研究历程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两岸四地相继加入世贸组织、内地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两岸政治关系走向缓和,两岸四地的经贸往来日渐密切,相应的区域内经济和金融合作也不断取得进展。如何加强四地间金融合作从而促进四地经济和金融一体化,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根据两岸四地金融合作的实践和研究的发展,可以将两岸四地金融合作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摸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此阶段由于港澳仍未回归,两岸四地经贸往来处于较低水平,两岸四地开展货币金融合作存在较大阻力,研究内容偏重于对金融合作的未来发展规划和设想。二是起步阶段,1997年香港回归后到2009年11月签订MOU之前。这一阶段随着香港回归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2003年6月CEPA的签订等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事件相继发生,学界对两岸四地金融合作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该阶段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探讨两岸四地合作防范金融风险以及基于CEPA机制规划港澳与内地金融货币合作等,而海峡两岸金融合作问题研究则由于金融合作进展缓慢而相对薄弱。三是发展阶段,2009年11月签订MOU以来。MOU和ECFA的签订为两岸金融合作提供了强劲推动力,与此同时,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这一阶段迅速展开,内地与港澳金融货币合作的实践经验和发展基础也日渐深厚。两岸四地的双边和多边货币金融合作的研究快速发展起来。相关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即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区域金融合作的成本与收益、区域金融合作的路径和模式。

两岸四地金融合作的基础和条件

对两岸四地金融合作的基础和条件等问题进行分析是金融合作研究的起点。目前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分析两岸四地对金融合作的政策、制度以及金融监管合作情况。既有研究对于两岸金融合作中的一般现状分析较多,但对于政策的专题研究较少。朱磊(2007)分析了台湾关于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业等与大陆金融往来相关政策的松动情况,指出金融合作问题如货币清算机制、金融监管合作、两岸互设金融机构等,是两岸经贸交流的制高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周念利等(2010)对马英九上任以来两岸金融合作政策进行了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两岸金融合作的政策架构进行归纳,并指出马英九当局在两岸金融合作领域所做出的政策创新。

在区域制度安排的研究方面,两岸四地所共同加入的WTO以及港澳台与大陆签署的CEPA、ECFA等经贸合作制度性安排,对于四地的金融和货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集中。苏美祥(1999)认为,由于WTO《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金融服务贸易同货物贸易一样有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透明度原则等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两岸金融业都将推进自由化改革,从而促进两岸金融业合作。在金融监管合作方面,黄光晓等(2009)指出,两岸关系的稳定性及金融监管体制、监管规则的差异性,对双方的监管合作具有重要影响。王鹏(2010)认为金融监管体制差异是两岸监管合作困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分阶段建立监管合作体系的建议。

二是分析两岸四地的金融机构、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合作情况。两岸四地的金融机构、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合作可以概括为金融业务方面的合作,金融业务合作一般可以按行业划分为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方面。在银行业方面,王建文、何福平(2007)梳理了目前台湾关于两岸银行业合作的法律法规,并指出两岸银行业存在的交流障碍,提出在 WTO框架下加强两岸银行业合作的建议。庄宗明和高志勇(2011)检验了两岸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并提出了具体的合作措施。在证券市场方面,郑鸣、黄光晓(2009)针对2008 年以来台湾放松大陆资金进入台湾证券市场的新政策,阐述两岸证券市场整合的重要意义和现存的制度障碍,提出两岸应该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强机构合作以促进两岸证券业交流。盛卫锋(2012)通过多元GARCH模型的检验认为,大陆、香港、台湾股市之间的收益溢出程度较低,但三者之间的溢出指数在2005-2012年呈现明显的上升,股市联动性在增强。在保险业方面,陈能睿(2007)指出,在保险业务合作和保险人才合作方面,两岸保险业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三是分析两岸四地的货币合作情况。两岸四地建设共同货币区的研究是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学界一般认为两岸四地之间虽然暂时未达到构建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但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经过经贸、财政、货币等多方面的整合,未来可望形成共同货币区。学者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两岸四地已经基本满足了构建共同货币区的条件。李心丹等(2003)构建了需求、供给与货币冲击的三变量VAR模型,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香港和内地经济冲击对称性不够高,还不能满足构建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但是内地和香港经济冲击的对称性将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货币一体化的条件也将逐渐成熟。祝金甫等(2008)则着重考察了自2003年CEPA实施以来,及香港开放经营人民币业务下,人民币与港币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CEPA后的人民币与港币间相互关系明显获得加强,而且存在互为引导关系。

四是区域金融合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对于两岸四地金融合作当前已经具备的有利条件方面,各学者分别提出了侧重点不同的观点。习辉(2011)认为,两岸四地金融合作的有利条件有四地通胀率和GDP增长率趋同、四地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四地生产要素流动性加强、四地产品互补性提高、四地金融一体化程度增强等。王文娟(2002)通过研究指出两岸加强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入世和两岸直接三通后港澳的中介作用作了分析,认为在短期内港澳的中介作用不会削弱。对于金融合作的障碍和局限等的研究是研究的重点之一,许多学者对此做了详尽阐述。乔桂明、王劭佑(2012)认为,影响两岸金融合作深化的瓶颈与主要障碍在于政治因素影响和开放积极性有限、金融机构互设条件苛刻、已有的合作管制严格、直接通汇问题障碍重重、国际通用性的货币清算机制难以建立、存在技术标准差异与制度性障碍。endprint

两岸四地金融合作的收益和成本

两岸四地货币金融合作具有怎样的收益和成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两岸四地金融合作是否必要。相比于其他专题研究,成本收益这一方面的研究目前相当薄弱。以下主要从收益和成本两方面来评述:

区域金融合作的收益。开展区域金融合作能够促进区域内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发展。许振明(2008)认为有必要加强两岸金融交流,推动两岸金融往来的自由化和扩大资本市场的合作,以提升大陆与台湾的金融竞争力。马经(2011)指出,应构建粤港澳金融共同市场,形成连通中国与世界金融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区域,这是我国促进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同时,开展区域金融合作能够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储备需求、降低交易成本等多个层面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凌江怀(2003)指出,加强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合作,对促进香港经济繁荣稳定、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以及大陆经济增长、金融国际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朱孟楠等(2004)认为两岸四地货币统一,可以节约巨额的外汇储备,降低因换汇所产生的额外交易成本,消除内部汇率风险,促进内部贸易与投资。丁雪峰、陈稀与邱巍(2009)认为,推进两岸四地间的货币金融合作将使金融资源实现区域内自由、多向流动,从而促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区域金融合作的成本。Bayoumi和Eichengreen(1997)提出了最优货币区指数法,即OCA指数法。以双边汇率波动性为被解释变量,以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各项指标为解释变量,得到一个双边汇率波动性的预测值,即OCA指数。该指标越低,意味着维持货币同盟的综合成本越低,越适合组成最优货币区。万志宏(2004,2005)将该方法用于东亚地区的10个经济体,其中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通过计算比较,中国香港和台湾以及新加坡同中国内地有着较高的合作成本,而两岸四地尚不构成货币区。智佳佳(2010)运用OCA指数法分析,结果表明OCA指数预测值在1997年后逐年下降,表明随着两岸经贸合作与交流的继续发展,双方进行货币合作的成本不断缩小,两岸货币一体化的条件逐渐成熟。

两岸四地金融合作的路径与模式

两岸四地金融合作路径与模式问题是研究区域金融合作问题的锁钥和目的所在,学者们对此着墨甚多。研究主要围绕着金融合作的目标定位、合作路径和发展模式等三个方面展开。

金融合作的目标定位。区域金融合作本身是一个可包含多目标、多路径、多模式的相对宽泛的概念,区域金融合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决定了其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两岸四地金融合作所包括的内容一般包括金融监管合作、货币合作和金融市场合作等三个方面。学者一般认为,基于两岸四地区域的特殊性,区域金融合作的最终目标为实现区域金融和货币的一体化。就具体合作内容而言,又各具有其定位,金融监管合作的定位在于实现金融监管体系一体化;货币合作的定位在于货币政策的一体化乃至货币一体化;金融市场合作的定位在于实现金融市场一体化以及区域内金融要素自由流动,金融机构实现完全市场竞争。智佳佳(2010)将两岸金融一体化定义为大陆和台湾之间逐步取消金融制度性堡垒,互相开放金融市场,实现两岸货币自由兑换和直接结算,促进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使两岸金融资源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最优配置,在金融自主权上相互协调,最终实现货币同盟乃至单一货币的过程或状态。于宏凯(2013)认为两岸金融合作的方向是:金融管理部门之间加强磋商与协调;积极开展经营战略合作,促进两岸金融业转型;发挥金融业比较优势,大力拓展业务合作;继续推动台湾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 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金融合作的路径。在金融合作的路径方面,大量学者提出了两岸金融合作应采取分阶段逐步发展路径的观点,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吴国培(2008)对未来两岸金融合作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迂回策略促进金融往来;第二阶段构建两岸官方层面合作机制;第三阶段两岸四地融合。指出当前正处在第一和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林明茗(2009)则将两岸金融合作分为四个阶段:起始萌动阶段(1979-1987);启动阶段(1988 -2001年),其特征是放开台资投资大陆及两岸直接通汇和互设金融机构;拓展阶段(2002年-2008年3月),本阶段金融合作进程放缓;稳定发展阶段(2008年4月至今),其特征是2008年实现大三通及岛内人民币双向兑换。程传海(2012)指出,大中华统一货币区构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目标,短期目标为建立自由贸易区,中期为建立商品、劳务和资本的统一市场,长期为建立单一货币区。

金融合作的发展模式。在区域金融合作的发展模式方面,学者们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实验区模式说。许多学者提出要开展金融合作实验区建设,以实验促合作,尤其是利用地方积极性,开展地方合作试点。朱孟楠、陈文奇(2004)等提出,应建立“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实验区”,其运作模式为引进台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多项业务、推出人民币与新台币的汇率、建立信息传递与交换机制。陈恩(2010)对两岸金融合作现状和策略做了系统阐述,并提出应在深圳、厦门、珠海设立“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在试验区内加强两岸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和货币方面的合作。马经(2011)指出,在横琴新区创建粤港澳金融共同市场试验区,有利于增强粤港澳金融体系在泛珠三角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二是辐射模式说。冯邦彦(2012)等提出,应打造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为龙头、深圳和广州为两翼、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为主要支点的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圈,以巩固并大幅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颜洁(2012)认为,粤港澳金融一体化的近期模式是“一心两极多点”,香港作为金融核心,其金融辐射主要向深圳和澳门两个金融增长极进行扩散,之后向广州及其他的各个金融支点进行扩散,通过这一途径,以金融合作为媒介,逐渐消除存在粤港澳地区的金融产业梯度,提高三地的金融一体化程度。蔡红波(2013)也提出,以香港为金融中心,以台湾、深圳、广州为金融增长极,以澳门以及广东省其它城市为金融支点,打造“粤港澳台金融合作圈”。三是市场竞争模式说。区域金融合作的发展过程既是充分合作的过程,也是充分竞争的过程。以竞争促合作是一条重要的合作路径。杨雅惠(2004)分析了大陆金融体系的转型,通过对大陆金融发展问题的分析与评估,探讨了两岸之间所存在的竞合关系。张敏锋(2012)认为,未来两岸金融合作新模式首先体现为“市场化”模式,两岸金融合作主体应是金融机构,防止过度政策化;其次体现为“平等化”模式,反对两岸金融合作不对称持续扩大。四是关于货币一体化模式争论。关于两岸四地货币合作和货币一体化的模式争论颇多。从国际区域金融合作实践来看,单一货币的建立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强势货币取代弱势货币,另一种是加入货币区的各成员放弃各自的货币,共同创建一种新的货币作为共同货币。研究争论也是围绕这两种模式进行。对第一种模式的研究主要围绕讨论人民币与港币的一体化。黄燕君等(2001)提出人民币只有实现自由兑换成为国际主要通货后,人民币与港澳币方有望实现一体化,应该走人民币替代港币的主导货币区域化路径。元惠萍等(2002)提出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统一中央银行、固定人民币与新台币汇率等措施与政策,在两种货币并存一年后,取消其中一种,从而达到两岸货币一体化的目的。对第二种模式的研究内容围绕两岸四地货币统一及创建一种新货币的可行性研究。黄燕君等(2001)则认为由于港币与人民币各自存在的弱点,应创立一种全新货币“中华元”。沈国兵等(2003)认为根据“一个市场,一种货币”的理论,可以创建“中元”来统一人民币、港元、澳门元和新台币四种货币。王湘东(2005)提出,从经济、文化、民族角度,可统一四币创立新货币“华元”。endprint

结论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两岸四地金融合作的研究文献的梳理总结,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在研究内容方面,现有的文献多数局限于内地与港澳、内地与台湾的货币金融合作,较少涉及基于整个两岸四地区域考虑的视角,而港澳台三地之间的金融合作关系也研究较少。同时,围绕区域金融合作的研究多集中于可行性研究,对于成本收益、经济效应、风险管理等问题研究明显薄弱。对于金融合作的路径与模式方面的研究虽然较多,但相对笼统,比较缺乏整体性的路径设计。在货币合作研究方面,多数研究都从中国内地与香港是否构成最优货币区的角度展开,然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视角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应当与人民币国际化、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进行结合研究。

就研究理论和方法而言,学界的研究主要采取理论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采用的相对较少。在理论方面,最优货币区理论是区域金融合作最主要的研究基础理论。OCA指数法是一个反映综合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但该方法涉及的指标变量复杂,数据可获得性差,分析论证逻辑较为间接,影响了该方法的实际运用以及结果的证明力度。而新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弈论等理论模型也被较为广泛地运用,但就理论创新而言,在货币一体化和区域金融合作方面尚缺少进一步的理论整合,对核心概念问题的研究未取得新突破,例如在货币合作与金融一体化的关系问题、货币合作的发展阶段问题等方面未能取得突破性研究进展。在实证方法方面,VAR模型已成为经济冲击对称性研究的主流计量工具,国内学者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变量如货币冲击,并采用新的计量方法,如脉冲响应函数、状态空间方程及HP滤波等。但由于内地和港台汇率同受美元较大影响,因此仅从两种货币汇率的协整关系判定中国大陆与香港是否形成通货区,说服力不足。最优货币区的实证研究需要从传统的静态单一标准研究转入各标准间的动态关系的研究,包括经济周期与贸易强度、经济冲击与贸易强度之间的关系等。

就研究结论而言,目前关于两岸四地区域金融合作的研究得出了一些共同的基本观点:两岸四地开展金融合作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产生重大影响,将成为未来一个阶段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需要加速推进;两岸四地间金融合作存在制度上的较大障碍,在会计准则、银行监管、资本市场规则等各方面的制度和规则按照国际化标准进行对接,将是区域金融合作的首要基础;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目前并不适宜组成最优货币区,但随着经济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人民币与港币、新台币的相互关系将获得增强,中国两岸四地成为最优货币区的条件正在逐渐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念利,蔡晓路,亢梅玲.两岸金融合作政策进展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0(11)

2.黄光晓,李建华,郑鸣.台资企业融资偏好与两岸金融机构合作[J].亚太经济,2009(3)

3.王鹏.海峡两岸金融业合作的路径选择与前景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5)

4.庄宗明,高志勇.后危机时期的两岸金融监管合作[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4)

5.郑鸣,黄光晓.两岸证券市场整合与监管探讨[J].亚太经济,2009(2)

6.祝金甫,李晶.汇率市场波动下的大陆与香港经济互动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08(6)

7.习辉.区域货币合作理论与路径[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8.乔桂明,王劭佑.海峡两岸金融合作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学术交流,2012(5)

9.马经.横琴新区创建粤港澳金融共同市场试验区的构想与建议[J].南方金融,2011(1)

10.丁雪峰,陈稀,邱巍.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两岸金融合作:现状、制度框架与发展路径[J].改革与战略,2009(9)

11.智佳佳.两岸金融一体化可行性及其路径分析[J].亚太经济,2010(2)

12.于宏凯.深化两岸金融合作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2013(12)

13.吴国培,郑航滨,张立.两岸金融合作的现实基础与分阶段推进战略构想[J].亚太经济,2008(5)

14.林明茗.海峡两岸金融合作交往关系发展述评[J].福建金融,2009(11)

15.程传海.次区域货币一体化:东亚的机遇与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16.陈恩.新世纪海峡两岸金融合作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M].九州岛出版社,2010

17.冯邦彦,覃剑,彭薇.“先行先试”政策下深化粤港金融合作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18.张敏锋.后ECFA时期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2(10)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民币国际化
深港通开启能助推股市上涨吗
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下一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