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平均利润率规律与市场对资源有效配置问题探讨
2014-11-12李建波
李建波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行业之间利润相差悬殊,部门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这不但妨碍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已经成为了激化和加剧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一个重要因素。抛开资本主义的外壳,从市场经济的视角重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平均利润率规律,或许能为我们解决这一难题,从理论上揭开迷雾,从实践上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市场经济 平均利润率规律 资源配置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那么,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呢?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最根本的是三个规律在起作用,即资本逐利规律、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率规律。前两个规律人尽皆知;第三个规律,即平均利润率规律,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马克思发现并揭示的平均利润率规律
所谓平均利润率规律,其涵义可简要地概括如下:尽管不同的产业部门有着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利润率也各不相同,但部门之间的激烈竞争最终会使所有产业部门的利润率大体上趋于平均化。于是,各个产业部门的资本都按照“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以平均利润率为标准来分割社会总利润,从而获得平均利润;而商品则按照“成本价格+平均利润”所形成的生产价格去出售。
马克思认为,平均利润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物质基础: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马克思这里所说的“高度”,就是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就是指资本主义已经跨过了商品经济的初级阶段而进入到高级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市场经济越发达,资本的逐利目标和部门利润高低不等之间的矛盾就越尖锐,“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的诉求也越迫切,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客观需要。
直接推手:市场竞争。“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那种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这后一过程同前一过程相比,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更高的发展。”从竞争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这里所说的“更高的发展”,应该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要进一步消除妨碍竞争的因素,为竞争提供一个更加自由、公平的环境。
必要前提:资本和其它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下述两个条件会使平均利润的形成进行得更快:“资本有更大的活动性,也就是说,更容易从一个部门和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和另一个地点;劳动力能够更迅速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一个生产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地点。”可见,竞争的开展、平均利润的形成,首先要求资本和各种生产要素能够不受地区和行业的封锁,不受各种垄断的限制,实现自由流动。
平均利润率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以及市场化在各个领域的迅速扩展,人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正在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即利润率平均化是价值规律和资本逐利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恐怕也不能例外。
(一)市场配置资源的三个机制
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关键是要完善三个机制:一是动力机制,简单地说,就是要有一股力量去激发资源流动的活力。这股力量就是资本逐利规律,资本的天性就是追逐利润,总是由利润较低的部门流向利润较高的部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二是引导机制,要有明确的信号为资本流动指示方向。这个信号就是价值规律,它通过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引导资本的流向,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三是平衡机制,不能放任资本盲目流动,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使投在社会各个部门的资本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个平衡点就是平均利润率规律,它通过“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方式,使得投在不同部门的资本都能获得大体相同的利润,没有哪个部门能长期无限制地获取高利润,也没有哪个部门会长期处于低利润率状态。这个时候,社会资源的配置才会相对最优,各个产业部门才会相对协调,整个经济体系才会显得健康有序。
可见,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是资本逐利规律、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率规律相互补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平均利润率规律在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保持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方面作用尤为突出,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需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二)利润率平均化的基本经济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备利润率平均化的基本经济条件: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现代市场经济,不同部门之间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因而利润率也各不相同;同时各个经济主体也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强烈冲动,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要求也很迫切,利润率平均化的主、客观条件都已具备。其次,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生活的绝大多数领域都已经实现了市场化,信息的传播、获取也更加透明、便捷,撬动利润率平均化的支点—竞争,已经取代计划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手段,开始展现威力。最后,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正在不断完善、形成体系,资本的快速自由流动、各种生产资料在部门间的自由转移,除了极个别领域,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利润率平均化的前提条件也基本成熟。
(三)平均利润率规律发挥作用的空间endprint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均利润率规律发挥作用的空间同样广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优化功能。通过利润率平均化引导资本和各种资源均衡地、积极地进入各个部门,尽量减少由于部门之间利润悬殊而引起的资本和资源的大规模流动和转移,避免由此而产生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其它损失,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结构调整功能。产业结构不合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产业利润的不均衡:利润低的产业,资本不愿进入;利润高的产业,资本蜂拥而至,从而导致衰者愈衰,兴者愈兴,长期以往,失衡的产业结构就有可能被固化下来。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种深层次的调整,它通过竞争、通过资源的流动转移,能够比较准确地反应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的供求状况,把资源配置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用市场的手段对失衡的产业结构予以纠正。三是利益均衡功能。经济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可谓千差万别、错综复杂,如何协调?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利益分配功能,用市场化的理念、市场化的手段使大家的利益均衡化。
矫正扭曲的社会平均利润率
社会平均利润率,反映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利润,相对于整个社会生产所形成的社会总利润的均衡程度。它是部门竞争的结果,也是资本逐利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各部门利润相对平均的一种状态;它是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一定时期社会的竞争能力与竞争水平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各部门协调、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和主要标志之一。事实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个方面的制约,我国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并没有客观地反映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真实水平,也没有准确地反映整个社会的竞争能力、竞争水平与竞争状况,有许多扭曲变形的地方,亟需矫正复位。
(一)实体经济的“冷”与虚拟经济的“热”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即实体经济经营环境恶化,投资回报率低,发展遇冷;而虚拟经济则趁势而起,火热异常,利润率节节攀升。“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处境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全国工商联提供的数据显示,实体经济的利润率确实很低:工业为6.4%,其中纺织业仅为4.7%;而资本利润率为22%,房地产更是高达28%(郭丽君,2012)。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2005年至2010年,我国工业行业平均利润率均在6%-7%徘徊,而证券行业2007年至2011年的平均利润率高达40%,最低的一年也有28.9%(王晔君,2013)。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利润率如此失衡,其实是对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严重扭曲,不仅使平均利润率规律难以发挥作用,而且还会发出错误的信号,导致资本和资源的错配。一方面,虚拟经济的高利润加大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和经营成本,恶化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资本逐利的本性使得大量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而进入虚拟经济,不但会放大虚拟经济的泡沫,加大经济运行的风险;而且也会严重侵蚀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导致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衰退。
(二)垄断行业普遍存在的垄断暴利
所谓垄断暴利,主要是指一些垄断行业凭借其在某一领域所享有的垄断经营权,通过排斥市场竞争、独占市场份额、抬高产品价格等方式所获得的、远远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收益。与国外的垄断行业相比,我国垄断行业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行政色彩更浓,因而也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吕祥永,2006):首先,我国的垄断行业不是沿着垄断形成的一般途径“竞争-生产集中-垄断”而形成的,而是由政府授权或特许某一部门独享某一领域的经营权而形成的。其次,我国的垄断行业一般都与政府部门结合得非常紧密,甚至就是由政府的某一个部门转化而来,比如电信、石油、电力、烟草等。所以,这些行业往往不是依靠经营形成垄断,而是依靠行政权力维持垄断。最后,我国的垄断行业一般都高度集中,一个行业只有很少的几个企业,甚至只有一个企业,即便有外部企业进入,也不是来参与竞争的,而是来享受垄断利润的。
显然,我国垄断行业的暴利,主要不是通过竞争,而是依靠行政垄断或者说行政权力的保护而获得的,并且有进一步固化的趋势。这不仅是对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严重扭曲,更是对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机制的破坏,因为促使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竞争与资本的自由流动,在它面前都失去了作用。于是,垄断企业的高利润,员工的高工资、高福利,尽管并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实际上也在激化、加剧目前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公。
(三)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
按照一般的经济学原理,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弥补市场失灵,范围应该限定在民间资本不愿投资的非盈利领域,目的是为公共利益服务;通常情况下,不应过多投资于盈利性领域,否则,就会使民间资本投资获利的机会和空间部分丧失,进而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一般来说,企业投资以市场为导向,是一种全方位的投资,可以推动经济的整体发展;而政府投资即使进入盈利性领域,也是结构性的、局部性的投资,结果也只是让部分行业、部分企业受益,反而会加大行业、部门间的利润率差别,破坏原有的利润平衡机制,加剧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扭曲程度。比如,2008年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受益的主要是房地产、水泥、钢铁、能源等极少数行业,其利润率也明显偏高;而其它行业,鲜有受益,利润率则明显偏低。
总之,平均利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发现并揭示的平均利润率规律,则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能例外。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中,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这一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机制和特点,创造条件使其功能得以充分释放,对维护社会公平、缩小行业收入差距、调整产业结构、协调社会各部门均衡发展、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2009
2.郭丽君.实体经济不能“空心化”[N].光明日报,2012-3-9
3.王晔君.苗圩称要为实体经济收益率创新政策环境[N].北京商报,2013-3-26
4.吕祥永.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道路选择[J].理论学习,200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