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视角下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探讨
2014-11-12商荣华
商荣华
内容摘要:我国农村流通的滞后发展,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改变当前农村流通的现状,建设一个高效、顺畅、便捷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成为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本文从信息化视角来研究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问题,提出了我国农村信息化流通体系构建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 农村流通 物流
我国农村流通体系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与支持力度,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显著改善。以信息基础设施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例,国家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由2008年的473.8亿元提高到2012年563.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9.3%,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地区各项信息化指标都有明显提高。
(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一是组织体系基本完善。截至2012年底,100%的省级农业部门设立了开展信息化工作的职能机构,97%的地(市)级农业部门、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98.5%的乡镇村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农村信息员超过了25万人。二是信息服务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了具有较强支持服务能力的网络中心及数据中心,先后搭建了19个省级、78个地级和346个县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各地农业部门也建立了一批有特色的信息服务平台,如浙江的“农民信箱”、吉林“12316新农村热线”等。此外,涉农企业、涉农组织和科研院所,尤其是电信运营商也积极参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三是农业网站信息覆盖面广。国内网站种类多,覆盖面广,能提供与农业相关的各种服务信息,比如农业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销售、农民生活等方面。在众多信息类别中,以市场信息为主,市场信息中又以推广和介绍企业产品为主。同时,农业网站根据对象群体的不同,传播的信息侧重点又有较多区别。图1是国内农业网站的信息分类图,可以反映出农业信息网站的主要信息服务对象和市场信息需求的方向。
(三)信息化在农村流通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农民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提高,农村信息电子设备的使用,又大大提高了农民接受信息的能力,市场信息进入农村的渠道变得更加通畅,农民对市场交易信息的获取变得越来越方便。通过手机和互联网能够随时掌握市场的行情,特别是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网上购物、农产品网上交易等走进了普通农民家中。农村流通信息化改变了农民生活,增长了农民的见识,开阔了农民的视野。
我国农村信息化流通体系的构建
(一)农资信息化流通体系的构建
农资流通主体。当前,我国农资市场蓬勃发展,农资市场流通主体众多。农资生产企业、农业“三站”、供销社系统、个体工商户、大型农资流通企业等农资流通主体共同参与到农资流通中来,为我国农资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流通主体种类多,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农民在农业种植时节,农资需求量大,兼职从事农资流通工作,他们的数量多,监管的难度大,为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流入农户提供了便利,造成农资市场混乱和无序。因此,在构建农资流通体系时,要对农资流通的主体进行规范,提高进入农资流通的门槛。根据我国构建农资流通体系发展的趋势,应鼓励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发展、加强个体工商户管理,限制无资格散户从事农资经营,为农资市场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农资流通渠道。一是将农资连锁作为农资销售的主要流通渠道。据统计2012年山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化肥销售量超过1000万吨,占社会需求量的2/3;农药销售量超过12吨,占社会需求量的73%。农资连锁店以实力雄厚的农资流通企业为依托,可以免费帮助农民测量土壤的属性,选择科学的施肥方法、合适的种子、农药,引导农民理性购买适合自己的农资产品。二是完善农资电子商务渠道。通过农资商务平台,农资需求者和农资生产企业可以直接进行在线洽谈。电子商务方式购买的农资从生产企业发货直接到农资需求者手中,一方面在源头上打击了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流通;另一个方面可以使农资成本降低5%-10%,农户种植成本降低3%-5%,直接节约了农户的农业生产成本,间接提高了农户收入。
农资物流。一是以大型农资流通企业自营为主的物流。目前,在农资流通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农资流通企业有农资供销合作社系统、大型种子公司等。它们规模大、实力强,一般在当地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这些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大,一般的专业物流企业很难满足它们的物流需求,同时也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它们通常选择自建物流中心,实现对连锁门店的快速供货、补货。二是农资生产企业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实现企业的物流需求。农资电子商务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农资电子商务将得到快速发展。它将与农产品电子商务、消费品电子商务一起成为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资电子商务物流功能的实现主要通过以邮政系统为代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实现。
(二)农产品信息化流通体系的构建
农产品流通主体。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中,农产品流通主体主要有农户、农户合作社、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中间商、农产品零售商、农产品加工企业、连锁企业等。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流通体系融合的趋势,首先,农户应该通过参加农户合作社来提高农户整体的流通竞争力,保护自己的利益。其次,大力发展以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产业链模式,提高“农超对接”的比重。最后,提高农产品批发商的信息使用能力,提高批发市场的信息化水平。
农产品流通渠道。我国当前农产品流通渠道中,批发市场承担着90%以上的鲜活农产品、95%以上的蔬菜流通功能,发挥农产品流通主渠道的作用。因此,批发市场将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承担着农产品流通主要任务。而美国的生鲜农产品“农超对接”的比例达到80%以上,在亚太地区也达到70%左右,截至2012年,我国的生鲜农产品超市直供的比例仅为15%,“农超对接”中农产品流通成本一般比批发市场低20%左右,可以使超市降低10%的农产品经营成本,我国“农超对接”的比例与国外相比还比较低。随着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农超对接”渠道将作为农产品流通主要渠道之一。endprint
农产品物流。根据构建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主要服务于三种流通渠道模式:
1.批发市场物流功能的实现。当前,我国批发市场中,农产品供应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批发市场有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采购农产品;二是批发市场与农村合作社合作,由农村合作社提供所需要的农产品。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2.“农超对接”物流功能的实现。“农超对接”模式下,超市与生产基地的农户或者农户合作社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将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的农产品通过物流中心直接进入超市网点。超市公司规模大、实力强,一般都自建物流中心,对超市的物流进行统一管理。在农产品成熟时,超市物流中心直接安排车辆完成农产品的运输工作,经过物流中心的再加工后,将农产品分配到连锁超市进行销售。
3.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功能的实现。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下,农户和农产品供应商通过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将农产品的销售信息发布出去,通过自己的农产品主页,可以在线管理自己的农产品信息,可以将农产品的图片、质量、价格、顾客交易评价等详细信息发布到自己的主页上,吸引顾客或者农产品需求商的关注,并且可以随时进行在线商务洽谈活动。顾客和农产品需求商可以通过登录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交易完成后,通过第三方物流或者农产品供应商直接将订单中的农产品送到顾客的手中。
(三)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的构建
农村消费品流通主体。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主体主要有消费品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从事消费品流通的小商贩、分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随着我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开展,连锁经营进入农村地区,基本上完全覆盖了所有的农村地区,传统夫妻店、代销点和小型零售商受到冲击,所占的市场份额逐步降低。同时,随着农村信息化的兴起,消费品网络渠道的销售商也将占有一席之位。
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构建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以连锁经营为主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渠道模式,这种流通渠道将会在农村地区得到快速发展,并代替批发市场销售渠道模式,成为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二是以城市批发市场为主的销售渠道模式,这种传统渠道模式将会在今后一段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三是以电子商务为主的网络销售渠道模式,这种渠道模式是农村信息化水平提高和城乡流通日益融合的结果。
农村消费品物流。根据农村消费品渠道,农村消费品物流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大型连锁零售企业自营物流模式。随着我国农村连锁店的快速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在农村地区零售额比较大的连锁零售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商品由连锁企业统一从消费品生产企业进行采购,通过自营的物流配送中心,对县级直营连锁店进行配货,同时物流配送中心也可以对连锁网点直接开展配货业务,最后由连锁网点实现销售。二是电子商务渠道外包物流模式。当前,农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城市中发展比较迅速的电子商务也向农村地区延伸,产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吸引了一些专业物流企业进入农村市场。我国农村地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有邮政系统,还有一些在城市中发展比较成熟的专业物流企业,如申通、圆通、德邦物流等,这些专业物流企业经营良好、服务质量好,受到顾客的喜爱。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购买的消费品,主要有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三是批发市场和小型零售企业混合物流模式。商贸流通企业一般根据自身对物流需要量和企业发展战略来选择企业的物流运作模式。因此,在农村地区刚刚开展业务的大型连锁企业可以选择将部分业务外包出去,集中资源搞好企业的核心业务。一些小型连锁企业、农家店、改造后的供销社等,受到规模和实力的限制,可以选择自营加外包的混合物流模式,也可以将物流委托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等。
参考文献:
1.骆巧巧.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2013
2.马增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模式及定位[J].中国市场,2010(17)
3.李欣.基于产业价值链的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2(18)
4.宋则.稳定农产品市场须反周期调控[J].中国商报,2012(4)
5.赵晓飞.我国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endprint
农产品物流。根据构建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主要服务于三种流通渠道模式:
1.批发市场物流功能的实现。当前,我国批发市场中,农产品供应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批发市场有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采购农产品;二是批发市场与农村合作社合作,由农村合作社提供所需要的农产品。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2.“农超对接”物流功能的实现。“农超对接”模式下,超市与生产基地的农户或者农户合作社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将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的农产品通过物流中心直接进入超市网点。超市公司规模大、实力强,一般都自建物流中心,对超市的物流进行统一管理。在农产品成熟时,超市物流中心直接安排车辆完成农产品的运输工作,经过物流中心的再加工后,将农产品分配到连锁超市进行销售。
3.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功能的实现。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下,农户和农产品供应商通过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将农产品的销售信息发布出去,通过自己的农产品主页,可以在线管理自己的农产品信息,可以将农产品的图片、质量、价格、顾客交易评价等详细信息发布到自己的主页上,吸引顾客或者农产品需求商的关注,并且可以随时进行在线商务洽谈活动。顾客和农产品需求商可以通过登录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交易完成后,通过第三方物流或者农产品供应商直接将订单中的农产品送到顾客的手中。
(三)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的构建
农村消费品流通主体。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主体主要有消费品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从事消费品流通的小商贩、分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随着我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开展,连锁经营进入农村地区,基本上完全覆盖了所有的农村地区,传统夫妻店、代销点和小型零售商受到冲击,所占的市场份额逐步降低。同时,随着农村信息化的兴起,消费品网络渠道的销售商也将占有一席之位。
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构建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以连锁经营为主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渠道模式,这种流通渠道将会在农村地区得到快速发展,并代替批发市场销售渠道模式,成为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二是以城市批发市场为主的销售渠道模式,这种传统渠道模式将会在今后一段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三是以电子商务为主的网络销售渠道模式,这种渠道模式是农村信息化水平提高和城乡流通日益融合的结果。
农村消费品物流。根据农村消费品渠道,农村消费品物流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大型连锁零售企业自营物流模式。随着我国农村连锁店的快速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在农村地区零售额比较大的连锁零售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商品由连锁企业统一从消费品生产企业进行采购,通过自营的物流配送中心,对县级直营连锁店进行配货,同时物流配送中心也可以对连锁网点直接开展配货业务,最后由连锁网点实现销售。二是电子商务渠道外包物流模式。当前,农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城市中发展比较迅速的电子商务也向农村地区延伸,产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吸引了一些专业物流企业进入农村市场。我国农村地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有邮政系统,还有一些在城市中发展比较成熟的专业物流企业,如申通、圆通、德邦物流等,这些专业物流企业经营良好、服务质量好,受到顾客的喜爱。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购买的消费品,主要有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三是批发市场和小型零售企业混合物流模式。商贸流通企业一般根据自身对物流需要量和企业发展战略来选择企业的物流运作模式。因此,在农村地区刚刚开展业务的大型连锁企业可以选择将部分业务外包出去,集中资源搞好企业的核心业务。一些小型连锁企业、农家店、改造后的供销社等,受到规模和实力的限制,可以选择自营加外包的混合物流模式,也可以将物流委托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等。
参考文献:
1.骆巧巧.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2013
2.马增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模式及定位[J].中国市场,2010(17)
3.李欣.基于产业价值链的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2(18)
4.宋则.稳定农产品市场须反周期调控[J].中国商报,2012(4)
5.赵晓飞.我国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endprint
农产品物流。根据构建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主要服务于三种流通渠道模式:
1.批发市场物流功能的实现。当前,我国批发市场中,农产品供应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批发市场有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采购农产品;二是批发市场与农村合作社合作,由农村合作社提供所需要的农产品。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2.“农超对接”物流功能的实现。“农超对接”模式下,超市与生产基地的农户或者农户合作社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将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的农产品通过物流中心直接进入超市网点。超市公司规模大、实力强,一般都自建物流中心,对超市的物流进行统一管理。在农产品成熟时,超市物流中心直接安排车辆完成农产品的运输工作,经过物流中心的再加工后,将农产品分配到连锁超市进行销售。
3.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功能的实现。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下,农户和农产品供应商通过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将农产品的销售信息发布出去,通过自己的农产品主页,可以在线管理自己的农产品信息,可以将农产品的图片、质量、价格、顾客交易评价等详细信息发布到自己的主页上,吸引顾客或者农产品需求商的关注,并且可以随时进行在线商务洽谈活动。顾客和农产品需求商可以通过登录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交易完成后,通过第三方物流或者农产品供应商直接将订单中的农产品送到顾客的手中。
(三)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的构建
农村消费品流通主体。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主体主要有消费品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从事消费品流通的小商贩、分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随着我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开展,连锁经营进入农村地区,基本上完全覆盖了所有的农村地区,传统夫妻店、代销点和小型零售商受到冲击,所占的市场份额逐步降低。同时,随着农村信息化的兴起,消费品网络渠道的销售商也将占有一席之位。
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构建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以连锁经营为主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渠道模式,这种流通渠道将会在农村地区得到快速发展,并代替批发市场销售渠道模式,成为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二是以城市批发市场为主的销售渠道模式,这种传统渠道模式将会在今后一段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三是以电子商务为主的网络销售渠道模式,这种渠道模式是农村信息化水平提高和城乡流通日益融合的结果。
农村消费品物流。根据农村消费品渠道,农村消费品物流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大型连锁零售企业自营物流模式。随着我国农村连锁店的快速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在农村地区零售额比较大的连锁零售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商品由连锁企业统一从消费品生产企业进行采购,通过自营的物流配送中心,对县级直营连锁店进行配货,同时物流配送中心也可以对连锁网点直接开展配货业务,最后由连锁网点实现销售。二是电子商务渠道外包物流模式。当前,农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城市中发展比较迅速的电子商务也向农村地区延伸,产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吸引了一些专业物流企业进入农村市场。我国农村地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有邮政系统,还有一些在城市中发展比较成熟的专业物流企业,如申通、圆通、德邦物流等,这些专业物流企业经营良好、服务质量好,受到顾客的喜爱。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购买的消费品,主要有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三是批发市场和小型零售企业混合物流模式。商贸流通企业一般根据自身对物流需要量和企业发展战略来选择企业的物流运作模式。因此,在农村地区刚刚开展业务的大型连锁企业可以选择将部分业务外包出去,集中资源搞好企业的核心业务。一些小型连锁企业、农家店、改造后的供销社等,受到规模和实力的限制,可以选择自营加外包的混合物流模式,也可以将物流委托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等。
参考文献:
1.骆巧巧.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2013
2.马增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模式及定位[J].中国市场,2010(17)
3.李欣.基于产业价值链的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2(18)
4.宋则.稳定农产品市场须反周期调控[J].中国商报,2012(4)
5.赵晓飞.我国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