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建设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研究
2014-11-12杨静
杨静
摘 要: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使学生在接受文化课程教育的同时,个体多样化的需求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实践命题。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在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社团建设;学生;个性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08-2
一、加强社团建设,探索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途径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离不开个性化教育。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个性化教育是为了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改变千篇一律的培养模式,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因此,加强社团建设,要做到三个三,即“三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发展为中心;“三个贴近”: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情感;“三个结合”:结合学生的学生生活,结合学生的精神生活,结合学生的个性特长。
(一)建立健全社团管理机制,规范社团活动的操作程序
1.保障机制。保障指物质保障、精神保障与人才保障。物质保障,即保障社团开展所需的场地、设备和必要的材料等。精神保障,即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在精神层次可获得的满足感、成就感及对自我的正确认知与评价。人才保障,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保障社团开展所必需的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则指的是具备某种天赋、特长或兴趣、爱好的社员。
2.组织网络。学生社团根据组织者的不同,一般分为学校(教师)组织和学生自我组织。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分类方式,可分为语言智能类,如文学社;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类,如奥数社;音乐智能类,如合唱团;身体运动社,如健美操队;人际关系智能类,如爱心社;自然认知类,如园艺社等。社团建立初期,除由教师负责的社团外,鼓励学生自建社团,同时在社团种类上,鼓励与时代相结合、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相结合,如模拟联合国社。
3.激励机制。激励可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如设立基金会,定期召开大会,为优秀社团、社员颁发适量的活动基金。精神激励,可分为认可激励、关怀激励和评优激励。认可激励,可以利用召开社团大会的机会,宣传某些社团、社员的工作实效,鼓励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关怀激励主要利用在非正式场合,对个别社团或社员进行非正式谈话,给予及时的肯定或重要的建议,以情动人,以情暖人;评优激励,指对一些优秀的社团、社员予以表彰,颁发证书,这部分激励可与学校的其他评优、评先挂钩。
4.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在对社团、社员进行评价时,一方面要尊重社团和社员的主体地位,指导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其他社团、社员、家长、社会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社团、社员、家长、社会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在评价过程中,应根据各社团的实践目标,给予不同的评价方式,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二)整合优质资源,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整合优质资源,是指实现物质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实践资源等的优化组合。作为高中学校,应以社团建设为载体,通过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来践行现代创新教育的内涵,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1.融合校内特长教师和校外专家资源。
作为“第二课堂”,社团的活动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更多的是需要有特长的教师、专家。因此,学校除聘请校内特长教师外,也应充分利用校外人力资源,可以聘请热心教育事业、具备一定专长的领导、离休干部、优秀企业家、先进人物和知名人士等担任校外辅导员,参与学校的各个社团教育学习活动管理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操作示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技术指导。校外辅导教师的有效的引入,能成为校内指导教师的有益补充,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2.利用基地资源,结合综合课程资源。
校内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社团建设中,应有效利用基地资源,并结合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从而拓宽资源获得的渠道,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
所谓的基地,是指社区,博物馆、福利院、老龄公寓等公共服务机构,还可包括一些热心参与教育事业的机关、工厂等。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各个社团团员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社团,如爱心社、书画社等,可以通过这些基地的资源进行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活动的兴趣,展现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
3.加强社团间交流、协作,实现资源效能最大化。
学生社团因其组织的开放性、参与的自愿性、活动的灵活性、广泛的参与性等特点,适应了当前青年学生学习、生活需要,也多方面发展了学生的多种智能。在实践中,社团间在社员、活动目标、活动场地等方面具有交集,这也就为社团间的交流与协作提供了可能,如模拟联合国社团与英语社,合唱社与器乐社等。加强和促进社团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协作,才能实现资源效能最大化,从而共同进步、共赢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4.以多种形式展示社团成果,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近年来,学生社团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在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团的多样性决定了社团成果展示的多样化,可以通过文艺汇演(如器乐演奏会、演唱会)、风采展(如模特走秀、辩论赛)、实物展(如园艺作品、手工作品)、文学作品集等。多种形式的社团成果展示,不但能展示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热情,而且能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为后期开展社团活动、进一步壮大社团队伍提供便利。endprint
5.注重人才储备,延续优秀传统。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精品社团,尤其是学生自建社团,常因核心成员退团、毕业等原因而失去原有的活力,甚至消失。所以我们必须注重人才的储备和传统延续,在社团活动中注重核心成员的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并注重以老带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已毕业的社员回母校社团担任指导顾问。在鼓舞社员信心、延续社团优秀传统的同时,也利于新社员的快速成长和校园文化品牌的打造。
6.“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实现质的飞跃。
闭门造车的结果是固步自封,失去发展的活力。社团的建设,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在做到“三个贴近”与“三个结合”的同时,鼓励社团走出校门,与其他学校的社团进行交流,与社会团体进行合作,在扩大社团影响力、提升学校声誉的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最广泛的认可。同时也要注意“引进来”,邀请专家、学者、机关、企业等走进校园,为社团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职校与普通中学相比,在学生活动场地、设备、材料等方面具有优势,所以学生社团建设过程中,可加强与职校的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如园艺社、服装设计社、DIY手工社等。
二、践行先进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以学生个性化发展、自主成长为立足点建设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提倡运用“三自”(自建、自理、自评)的运作模式,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以学生个性特长的培植、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生长点建设学生社团
在学生社团建设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社团活动的不断创新能激发学生灵感,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
(三)以学生实践能力、身心协调发展为着力点建设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活动往往需要学生思考、参与、探究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实践中学会合作、体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四)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与技能指导为切入点建设学生社团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营造有意义的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进行选择,从而帮助学生立足本我,超越自我,实现个性化发展。
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有特色的、个性化的社团活动,能在和谐愉悦的活动氛围中,激发学生积极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在认识自我中,不断丰富自己“人”的内涵,实现自己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会军.当前中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36).
[2]古良忠.给学生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J].内蒙古教育,2009(04).
[3]李伟胜.中学生社团建设的三种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