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作文教学的本真
2014-11-12袁海侠
袁海侠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不仅能反映一个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更能反映其认识能力、审美能力、思想修养和文学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但是现实是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长期处于“辞藻平淡,缺乏内涵;思路狭窄,内容单一;立意肤浅,缺乏灵气;人云亦云,缺乏新意”等境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老师过于功利化的教学,专注于布局谋篇、作文素材、文章体例等僵化的作文指导,另一方面是学生认知能力差、社会阅历浅、思想浅薄、语言匮乏、知识面狭窄,在写作中急功近利,往往审题立意都不过关。针对这种现状,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妨放平心态、寻找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稳固作文教学的根基,也许会达到“众里寻他”的效果。
一、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作为作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在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的角色,直接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的整体认识,体现其教学理论并对其行动有着指导和决定作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师是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指示者、指令者。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辅助作用,作文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过程,学生的自主活动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式、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过度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所以教师应改变“婆婆”式的说教,以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出现。教师是平等的交流者,而不是权威。作文教学应该是师生间的对话,以实现人格对等上的灵魂交融以及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心智启迪,来培养学生个性。
在行为策略上,作文教学是为达到作文教学目的有系统地安排教师活动。这种行为体现在作文指导前和作文指导后两个方面上。作文前,应是重积累,重启发,“说”“用”结合促写作;作文后,重自改,重合作,“改”“作”结合促发展。两个阶段的紧密结合,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作文教学方法的科学化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与训练中,提倡“一课一练”,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学生就模仿写一篇作文。而在新课标下,必须打破这一传统的作文摹写方式,代之以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例如,不同文体,不同写法的单项写作训练或者综合写作训练。其中较典型的是“先读后写”式。其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反复阅读一篇典范的精美文章,并向他们点拨阅读该文应留心哪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在反复研读中,不仅把握住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手法等。同时还应列出该文写作提纲,以精读范文为解析对象,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理解能力,或谈谈该文的写作技巧、艺术特色,谈精读后的思想感受;或谈谈对某一人物的认识、评价;或联想类比与该文相似的其他文章。总之,只要阅读后心为之所动,确有启迪,都可尽情发挥。这种快速作文训练方式,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训练,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快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道德修养、注重情感体验
中国传统的文论是“文以载道”,历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认为“作文与做人”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是继承传统还是依纲教学,我们都必须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提高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放在作文教学的首位,使写作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也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中学生作文要“思想健康,中心突出”这和古人强调“文章以意为主,意在笔先,气大则声宏”,实际上是相通的。意和气主要指思想修养,思想认识提高了,文章的立意境界自然就提高。
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此立文之本源也”。这里强调“情”是写作本流,在目前尚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作文教学尚未摆脱“为作文而作文”的困境,教师为设计“应试”题目绞尽脑汁,学生为写“应试”作文搜肠刮肚,大都忽略了情感教育。
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在作文教学中,我认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当前我们的教学,实施的是素质教育,更应重视情感,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同情心、爱心得以培养,正义感、道德观得以确立,教会高中生该怎样为人与为文。特别是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看,“情感”在作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文是作者对事物情感的抒发。杜绝无病呻吟,文贵情真,情感对学生理解事物可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应从大的方向加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自身思想水平和情感体验的局限,造成作文中存在着缺陷,懂得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鲁迅先生曾说,写作是一种“人格的自动控制,写作的关键在于,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
三、扩大生活积累、激发写作兴趣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教诲儿子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里的诗外工夫就包括吸收和积累。中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上围着课本转,课下抱着试题练,没有了吸收的时间和空间。作文是“无米下锅”,因此需要细心观察,积累知识,吸收精髓。仅凭课堂教学及有关写作知识传授,学生是难以提高写作能力的。所以,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述必要的写作基础知识和写作技法外,应指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拓宽知识的积累。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及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多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文学”即“人学”,学习、借鉴、继承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和优良的写作传统,来充实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使学生从经典文学作品中不仅看到古代的、当代的、中国的、外国的人文景观,通过这些文学窗口间接了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概貌,同时也能受到思想、道德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要引导学生,不仅阅读人文科学方面的作品,还应适当地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做到地理、历史、天文、数理化都能粗知大略。只有这样,才能为写作积淀牢固的知识功底。
另一方面,要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诸如体制改革、国际风云等;还要关心身边的人和事,诸如家庭生活、邻里关系、亲朋交往等,不仅经常感受社会政治、文化动态,还要领略自然之美,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观察生活,分析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探究事物的实质,明辨是非曲直。学生将在社会的课堂中深入感受生活,并努力捕捉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闪光的瞬间。可见,作文的知识储备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才能储备写作素材,为建立自己的写作“资料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淡化文章制式,体现自然写作
国外一些学校特别注重自然性写作,他们认为,“写作不能教,而必须是自然的”,要抛开如何构造情节、如何布局、如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等形式方面的指导,力戒公式化,让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经历和切身的感受,由于自然性写作,抛开了制式的束缚,使学生不必在文章体式、谋篇布局、字数限制等形式方面过多投入,而是将自己的真实经历、深切感受自然流露于笔端,因而有利于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同时也遏制了“造假风”流行。当然,注重自然性写作,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开文章体式。学生经历的自然性写作训练,感受到作文并不玄妙而是自己心迹的自然展露之后,还应让他们明白不同的表达目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要想把自己的经历清楚地告诉读者,就需要记叙;要想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给读者,就离不开描写和抒情;要想把自己的看法明白的告诉读者,那就非议论莫属等等,这样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作文法即作文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也称之为写作知识,它既包括“前人创造或者自己体验的种种方法、途径、规律、原则、经验等”,还包括针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种种措施。也就是说作文作为一种技能,有法可依,作文法作为一种知识,讲授固然是必要的,但关键是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理解消化、融会贯通,将方法转化为实际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写作是一门艺术,需要写作者具备较强的调动能力;写作是一种创造,需要写作者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写作是人的情感的外观,需要写作者在生活和阅读中积淀;写作是一种技能,需要在实践中磨练。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市崇真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