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2014-11-12李雪梅
李雪梅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智慧、思维、猜测、想象、情感、喜怒、哀乐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结合,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观色、闻香、品味,从而逐步达到知、情、行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情境教学 创设情境 情境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9.146
一堂思想政治课是否优质的标准是:有魂、有神、有序、有生、有色、有效。其中“有生、有色”是指课堂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只有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才能让思想政治课的“魂”、“神”在潜移默化中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效”)。要实现这一目标,改变国人心目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就是照本宣科的偏见,让学生领略到思想政治课所讲授的知识原本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能指导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就显得迫在眉睫。
一、化抽象为直观,从感性到理性,须用情境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虽然这种论述未免有绝对化之嫌,但的确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上好政治课必须从学生身边生活找材料,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和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学习动机,这才是一堂好课。巫溪县学生的生活成为我突破的重点,既要让所有城乡学生熟悉了解这种共同的生活,又要让他们共同关注这种生活,我马上选择了“红池坝旅游业的开发”, 红池坝自然景观壮阔秀丽,人文景观深邃幽古,被专家誉为“中国的新西兰”,而 夏冰洞更是长江三峡及奉节-巫溪-巫山“金三角”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但鉴于各种因素,巫溪县还没能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给巫溪的发展带来实质的效益。巫溪学生很关注“红池坝旅游业的开发”,因为它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上课时我按照市场调节“红池坝旅游业的开发”初见成效、市场调节“红池坝旅游业的开发”的局限和“红池坝旅游业的开发”市场秩序急需整顿三大板块,把教材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构建了科学的知识网络体系后,我把“红池坝旅游业的开发”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材料与学生、课本有机联系起来,从而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回归生活,在生活中理解、体验和领悟,从而落实新课程的情感、道德、价值观目标。当然,这需要教师平时就注意对乡土材料的收集和加工,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发展,恰当地分析教材知识点,适时地进行思想道德引导,学生就会感受到高中政治也可以轻松学好。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
二、把握“五性”,克服误区,善用情境
但情景创设的方法如果不当,容易流于表面的花哨和热闹,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削弱教与学的效果。情景创设教学模式的运用应当求质量、重效果,关键是在情境设置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五性”:
1.情境材料的典型性。
在情境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结合教育教学主题,学生的发展阶段,学生的关注点和心理需求,精心选取适切的材料,选取典型材料,吸引学生,培养其参与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有些典型材料不仅内容丰富且易理解,极易使学生产生探究事物的心理活动,自觉不自觉地就深入到教材中去,探究事物发展的结果,切实起到激趣明理的效果。
2.情境的真实性。
美国教育家布郎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材料的设置应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源于生活、体现生活,使课堂与生活相连。一堂好课绝不应该孤立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成长无关。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是学生人生旅途中的加工厂和加油站。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真理。
3.情境的感染性。
情境的创设要能够突出情感性,教师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和气氛的渲染,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和震撼,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师以情施教,使理入其心。正如瑞伯雷斯所言:“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教师不管采用什么方法,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情绪、情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他们主动地、活泼地驱动自己,做到动情晓理。
4.情境的接近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摘果子时,须“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架设好学习的框架,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
5.情境的合作性。
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交流、协作,并共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情景教学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如:如何设置一个不等同生活场景再现的情景?如何提高课堂的操控能力?如何走出应试观念,回归教学目标?等等 ……这些都能避免情景教学走形式主义,有待日后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