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窥中国历法中常用的物象

2014-11-12代文文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鸟兽历法物象

代文文

[摘 要]中国历法源远流长且独具特色,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物象的选择与其息息相关,本文将主要从月亮、星辰、太阳、鸟兽、四方风等进行论述。

[关键词]历法;物象;月亮;星辰;太阳;鸟兽;四方风

“观象授时”是我国早期历法发展的主要形态,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经过司马迁主持修订《太初历》而日臻完备,一直沿用至今,并被称为“夏历”。[1]那么在这漫长的“观象授时”过程中,我们的先民是如何发现这些能够预示农时的物象的呢?又是如何将这些物象切实利用起来的呢?

一、月亮

月亮最早被人们认为会影响季节更替并不难想象。古人的社会条件使他们对月亮有较清晰和特别的认识,可以想见在没有灯火的晚上,唯一有光亮的便是天空,而黑漆漆的天空中最显眼的就要数那一轮明月。古人的社会条件相当简陋,而且,对养育自己的大自然有较深刻的感情,夜晚时候尤其是夏秋两节直接以天为盖地为炉,不像今人把自己几乎与自然隔离起来。古人尚不知有“年”时,他们只有模模糊糊的季节循环的感觉,他们只有对“月”的认识,即月亮盈亏所需的时限。后来,他们终于把农业上的从播种到丰收与月亮盈亏的周期联系起来。即先民发现农作物收获的周期与月亮盈亏的周期相吻合,遂渐渐有了“月”的概念,及月亮圆了一周的时间。月亮是先民最先认识的自然物象,对先民的生产时间也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和影响。

二、星辰

在《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帝尧篇中,有一段类似的关于“敬授民时”的记载:

“分命羲仲,宅隅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

暂且不论其他内容,单看每个段落中间的“日中星鸟”,“日永星火”,“宵中星虚”,“日短星昴”,便知“民时”与星象有着密切联系。在传统的二十八星宿中,先民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鸟”、“火”、“虚”、“昴”这四颗星辰黄昏时分出现在南方地平线的正中间时,便是一个时令转变的预兆,如当昴星出现在南方地平线的正中间时,当天的昼长最短,夜长最长,即为一年中“冬至”的节气。后来经研究,星鸟乃是南方星宿的“星”星,而星火即是东方星宿中的“心”星,正好可以一一对照。可见先民对星辰的熟悉程度,并渐渐将他们复杂化,相互借鉴,形成历法。

三、太阳

先民们对太阳的作用确是早有深刻认识的。正如专家们指出的,有了节气之后,“各种生物、气候现象都可以用节气作标准,它们的发生、活动等时间就有了相对的固定”。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文献资料中对于“日中”、“日永”、“日短”的记载,它们便是中国历法乃至后来通行全世界的现行公历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而且先民们渐渐开始用“昃”和“晷”等仪器,通过日影的长短来判断昼长和夜长,从而更加方便的指导生产生活。

四、鸟兽

从前文引用的资料中,可知鸟兽的生长情况与时令有着密切关系,古人长期生活在与鸟兽息息相关的环境中的,因而会逐渐注意到它们的生长状况其实也是一种重要的预兆,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暂且在被认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丰富物候知识的著作”[2]的《夏小正》中找到依据——

雉震呴,《夏小正》经文正月云:“雉震呴。”传言:“震也者,鸣也。呴也者,鼓其翼也。正月必雷,雷不必闻,惟雉为必闻。何以谓之?雷则雉震呴,相识以雷。”“呴”字在《说文》中作“雊”,解释为“雄雉鸣也。雷始动,雉乃鸣而句其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已解释,这是出于《诗·小弁》和《匏有苦叶》两篇的训诂,而且他依《太平御览》、《艺文类聚》所引,校正《夏小正》此段为“雷雉震雊。雊也者,鸣鼓其翼也……”这样一来,《说文》的训解恰是根据《夏小正》。可见以雉鸣为物候的观念流传已经很久了。段玉裁已引到《礼记·月令》、《洪范五行传》和《易纬通卦验》等书,都有类似《夏小正》的记述。后两种书属于占侯,可知在古人心目中每年到一定时令都应该有雉鸣,反过来说,应鸣而不鸣,不应鸣而鸣,都会被认为是灾异。这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和《尚书》中也被多次证实。可见古人对于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生物它们的活动也十分在意。

五、四方风名

自《京津》520胛骨刻辞及YH127坑卜甲《殷虚文字缀合》261的出土,四方风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由于这一发现涉及到对商代文化若干根本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为《尚书·尧典》和《山海经·大荒经》等文献提供了重要证据。

《京津》520刻辞经过裘锡圭,杨树达及曹锦炎先生的释读,表现的内容如下:

“东方曰析名曰协,南方曰因风曰凯,西方曰彝风曰韦,北方曰伏风曰役。”

《山海经·大荒经》《尧典》中也有关于四方的记载,不过更加复杂化。以甲骨刻辞相较,经文虽有错讹之处,方名、风名也有异文,但大体上还是相合的。由《大荒经》可知,析、因等既为四方方名,也是四方之神名,四方之神掌管四方出入之风,也控制日月的长短。李学勤先生谈到这个问题便说,“四方之神及其来风,是当时人们科学知识和宇宙观的一种结晶,不可单纯视为神话”,“这种观念显然是古人历象知识的一种反映”。[3]

古代的先民用于借鉴来划定四时的物象不胜枚举,在他们不断的实践进步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改进,相互联系,精益求精,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当的完善的历法体系,用于指导自己的农事和人事活动。先民在艰苦的条件下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也更需要弄清这一充满挑战性的历程,探究古人的思想演变,沿着这条不断创新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参考文献:

[1]何爱华:中国历法三正论、殷历、周历、干支纪年起源考[J].学习与探索,1992,(5).

[2]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册,[M].第73页.

[3]李学勤:李学勤说先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第123页

猜你喜欢

鸟兽历法物象
雷的尸体
如何与物象相处
发明新历法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新疆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初探
孔子的进退之道与其对隐士群体之态度
浅谈师兑簋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历史上最长的一年
宣城地区人物堆塑罐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