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疹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2014-11-12徐公国付青姐李明春

实用医药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湿疹中药研究

徐公国,李 强,付青姐,李明春

湿疹是最为常见的皮肤疾病。据统计,湿疹在发达国家儿童中的流行率高达30%、成人中的流行率约为10%[1];且有研究显示由于经济快速增长环境急剧变化,发展中国家湿疹的流行率有增高的趋势[2]。中医学认为湿疹的发病缘于禀赋不耐,腠理不密,外界风热湿邪侵袭[3],其发病原因可能是:外感六淫、感受特殊邪毒、饮食不当、痰浊淤血、气血两虚、冲任失调、情志内伤。中西医对湿疹病因的解释有诸多相似之处,例如两者都认为饮食不当可诱发湿疹;痰浊淤血与西医的血液循环障碍相近等,所以对湿疹西医病因的了解有助于理解湿疹的中医病因。中医治疗湿疹是从调理出发,通过中药的作用,保持体内经络畅通,增强机体的抗过敏能力。西药治疗湿疹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对湿疹发病机制的研究成果值得中药研究借鉴。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西医理论中湿疹的病因,并结合西医湿疹的发病机制介绍相关中药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新进展。

1 湿疹病因

湿疹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湿疹的病因复杂致使湿疹的治疗特别棘手。一般认为湿疹的发病是体内外相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1 湿疹发病内因

1.1.1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湿疹发病中最为核心的因素。研究发现同时患有和都不患有湿疹的同卵双胞胎占总数的72%~86%。湿疹的发病还与基因突变有一定的关系,有研究显示聚角蛋白微丝基因(FLG)突变者患湿疹的风险性增加。其原因可能是FLG与皮肤角质化层的形成有关,其突变影响皮肤的完整性,致使皮肤对致敏花粉、细菌等外来物质的屏蔽功能降低,外来物质入侵致使抗原提呈细胞激动Th2细胞,继而诱发变态反应[4,5]。

1.1.2 血液循环障碍 某些湿疹的发病与血液循环障碍有关。例如慢性疾病长期卧床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抵抗力下降,肛周及会阴部湿疹发病率较高[6]。

1.1.3 内分泌变化或内脏病变 一些慢性湿疹的女性患者,经期前或经期周期性出现皮损,这是由于患者对月经周期后期的内源性黄体酮产生抗体的缘故。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更年期妇女易患手部湿疹。某些内脏疾病患者如糖尿病、尿毒症等疾病容易导致湿疹,有时常为疾病的首发症状[7]。

1.1.4 其他因素 一些特殊年龄段的人群,例如婴儿是湿疹的高发人群。此外,湿疹的发病还与苦闷、疲劳、忧虑、紧张等神经精神因素有关。

1.2 湿疹发病外因

1.2.1 环境 很多研究证明环境因素是湿疹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环境包括群体环境和个体环境,群体环境是指室外空气、水、致敏花粉等,例如 Hajime Kimata[8]在研究当中将过敏性湿疹患者暴露于交通道路当中30min后,发现患者病情加重,分析原因可能是上述行为加强了患者体内的过敏性反应。Alberto Arnedo-Pena等[9]研究发现湿疹发病率与空气污染物CO的浓度呈正相关;室内环境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如Maria Bohme MD等[10]研究发现父母吸烟可能增加儿童湿疹的发病率。

1.2.2 感染 林麟等[11]对 149例湿疹患者进行研究,发现121例携带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为常见的细菌(42.96%),提示湿疹的发病与某些细菌感染有关。又如头虱感染可以引起湿疹,美国FDA已经批准多杀菌素用于治疗头虱引起的感染。此外,某些病毒也可能引起湿疹,如乙型肝炎病毒可引起慢性湿疹。

1.2.3 饮食 许多疾病包括痛风、湿疹和绞痛病等均与食物有关,在去除有问题的食物之后,症状就会消失,这就是食物不耐受。食物不耐受是特定食物或食物成分对机体的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包括机体的过敏反应、药理作用以及其他一些未定义的作用[12]。据统计大约40%的儿童食用某些特定的食物后会导致湿疹恶化[13]。

1.2.4 药物 药物因素是某些湿疹,特别是药疹的主要原因。Wieslaw Jedrychowski等[14]研究发现产妇服用即使很小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婴儿出生后患过敏性疾病的风险性也会增加。

1.2.5 其他因素 某些寄生虫也可以引起湿疹,例如寄生虫常常引起儿童肛门湿疹[15]。

2 治疗湿疹的常用中药

对过去2年临床上治疗湿疹的纯中药组方进行统计,参与统计的文献124篇(2010年55篇,2011年69篇),统计结果共涉及中药264味,其中使用频率>5%即使用频次超过6次的中药共有56味,将这些药物视为用于治疗湿疹的常用药物。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苦参和黄柏是治疗湿疹最为常用的中药。

表1 2010年—2011年用于治疗湿疹的中药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常见用于治疗的湿疹的中药当中清热药的种类最多,利水渗湿和补虚药紧随其后;文献在报道治疗湿疹的良方验方时,其诊断可以依据双重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西医皮肤病诊断标准。而用于治疗湿疹的中药种类繁多,依据统计结果除常用药物之外,尚有208味中药用于湿疹的治疗。

3 中药治疗湿疹的现代研究

由于用于治疗湿疹的中药种类繁多,为确保用药的合理性,避免药物之间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了解每味中药的作用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中医临床上又多以组方的形式治疗湿疹,为保证疗效确切,了解中药组方的作用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现将用于治疗湿疹的单味中药及组方机制研究状况介绍如下。

3.1 抗变态反应 最新研究认为部分反复发作的皮炎湿疹患者的发病机制中同时有Ⅰ型和Ⅳ型变态反应。某些中药即具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例如陈子珺等[16]通过研究发现,防风、刺蔟藜以及防刺合煎剂均有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防风与刺蔟藜在抗变态反应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刘建萍等[17]通过研究发现地肤子总皂苷可以抑制速发型变态反应。

3.2 抗感染

3.2.1 抗菌活性 如前1.2.2所述, 湿疹发病及发展与某些细菌感染有关。体内外研究显示具有抗菌活性的单味中药及成方很多,例如苦参中的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黏附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8]。王远红等[19]研究发现除湿饮能有效降低患者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率。

3.2.2 抗病毒 某些病毒感染可致湿疹发病,且湿疹发病后,皮肤破损处感染某些病毒(如单疱疹病毒)可加重病情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治疗湿疹的中药中荆芥穗有良好的抗病毒、抗感染、镇痛的作用,早已成为抗病毒方剂中最常用的中药之一[20]。此外,有研究显示荆芥挥发油和黄芩水提液也具有抗病毒的作用[21,22]。

3.3 抗组胺 组胺是引起湿疹的主要介质,它可以引起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内皮细胞收缩,通透性增加,产生局部水肿;还可以引起小动脉扩张,产生红斑。李艳彦等[23]通过研究发现蛇床子CO2超临界萃取物能明显抑制皮肤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3.4 抑制白三烯生成 白三烯是一种过敏反应慢反应物质。钟华等[24]发现湿疹患者外周血液白三烯 B4、C4及尿液中E4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说明湿疹的发病与白三烯有关。而王玮等[25]研究发现黄芩茎叶总黄酮组可明显抑制炎性渗出物中蛋白质及白三烯B4的生成,且其抗感染作用机制与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有关。

3.5 抑制缓激肽作用 缓激肽有扩张小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皮肤痛感以及收缩平滑肌的作用。研究发现接触性皮炎、色素性湿疹及划痕中有缓激肽样活性物质存在。而徐长卿的有效成分丹皮酚可以对抗缓激肽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26]。

3.6 对 5-羟色胺(5-HT)的作用 黄建国等[27]进行了慢性湿疹患者治疗前后全血和血清5-羟基色胺含量测定,结果发现患者全血和血清5-HT含量治疗前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治愈后则降至正常;且患者及正常人对照全血5-HT含量低于血清 5-HT 含量,提示 5-HT 与湿疹发病有关。马拴全等[28]研究发现可用于治疗湿疹的甘石冰脑洗剂(炉甘石中加入冰片、薄荷脑研磨而成),具有显著降低5-羟色胺及组胺致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作用。

3.7 抑制前列腺素(PG) PG是一类具有强力炎症作用的介质。贾国泉等[29]研究显示急性泛发性湿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OX-2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非常显著,提示PG可能与湿疹的发病以及随后的炎症反应有关。而蛇床子中的花椒毒酚能明显降低炎性组织中的PGE2的含量,表明花椒毒酚的抗感染作用与抑制PGE2合成有关。崔晓燕等[30]研究发现金银花提取物可降低大鼠炎性渗出液中PGE2、5-HT、组胺等的含量,说明金银花提取物能抑制PGE2的合成或释放。

3.8 降低血小板活性因子(PAF)水平 PAF是一类重要的炎症介质,它与靶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通过G蛋白偶联发挥一系列的生物效应[31]。例如甘草分离得到的甘草黄烷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基转移酶活性的作用,有望成为天然的抗感染药物[32]。

3.9 对肥大细胞的作用 人皮肤中肥大细胞相当密集,在慢性湿疹及其他类型湿疹患者中,单位面积内肥大细胞数明显增加。有研究显示复方甘草酸苷(甘草酸苷、甘氨酸、半胱氨酸)除了能明显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5-HT、缓激肽等,对湿疹慢性过程中的免疫调节有辅助疗效。复方甘草酸苷尚可以稳定细胞膜,拮抗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症介质,提高巨噬细胞细胞的吞噬作用,活化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33]。

3.10 自由基清除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剂。谢志纯等[34]研究发现湿疹患者体内的SOD含量明显降低,致使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降低而产生皮肤损伤。近年来对中药多糖抗氧化应激的研究比较多,多糖抗氧化应激的一种机制就是清除自由基。例如当归多糖就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的功效[35]。曹毅等[36]研究发现加味桃红四物汤可以将湿疹患者体内SOD提高至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文献对于中药治疗湿疹的各种作用研究比较多,而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例如中药的抗菌作用的研究比较多,而机制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且多数研究在体外进行。由于湿疹的病因尚不明确,加之中药多以组方的形式治疗湿疹,其成分十分复杂,所以相关中药的研究也不是很全面。中药在治疗湿疹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其现代化进程依然任重道远。

[1] Elke Rodríguez,MSc,Hansjorg Baurecht,et al.Meta-analysis of filaggrin polymorphisms in eczema and asthma:Robust risk factors in atopic disease[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9,123(6):1361-1369.

[2] Hywel Williams,Alistair Stewart.Is eczema really on the increase worldwide? [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8,121(4):947-954.

[3]张晓红.湿疹病因病机及其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2):14-16.

[4] Maria Bohme,MD,Cilla Soderhall,Inger Kull,et al.Filaggrin mutations increase the risk for persistent dry skin and eczema independent of sensitization[J].Allergy Clin Immunol,2012,129(4):1153-1155.

[5] Jocelyn M,Biagini Myers,Gurjit K,et al.Eczema in early life:genetics, the skin barrier,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birth cohort studies[J].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2010,157(5):704-714.

[6]胡亚玲,王海燕,俞 群.昏迷患者肛周及会阴外用珍珠粉防治湿疹的观察护理与健康[J].护理与康复,2009,8(8)∶711-712.

[7]刘瓦利,杨蓓蓓.湿疹与相关因素的关系[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2):16-18.

[8] Hajime Kimata.Exposure to toad traffic enhances allergic skin wheal responses and increases plasma neuropeptides and neurotrophins in patients with atopic eczema/dermatitis syndrom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iene and Environment Health,2004,207(1):45-49.

[9] Alberto Arnedo-Pena,Luis García-Marcos,Ignacio Carvajal Urueňa,et al.Air pollution and recent symptoms of asthma,allergic rhinitis,and atopic eczema in schoolchildren aged between 6 and 7 Years[J].Arch Bronconeumol,2009,45(5):224-229.

[10] Maria Bohme,Inger Kull,Anna Bergstrom,et al.Parental smoking increases the risk for eczema with sensitization in 4-year-old children[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0,125(4):941-943.

[11]林 麟,陈 晓,陈 敏,等.湿疹皮炎中葡萄球菌及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状况与硝酸益康唑/曲安奈德霜治疗的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12):764-766.

[12]邹宏超,付香莲.湿疹与食物不耐受相关性研究[J].皮肤病与性病,2010,32(3):25-27.

[13] Giordano-Labadie F.Eczema in children: What food aetiologies,what explorations?[J].Revue francaise d’Allergologie,2010,50(1):106-108.

[14] Wieslaw Jedrychowski,John D.Spengler,Umberto Maugeri,et al.Effect of prenatal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intake of Paracetamol(Acetaminophen) in pregnancy on eczema occurrence in early childhood[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1,(409):5205-5209.

[15]刘瓦利.湿疹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2):18-19.

[16]陈子珺,李庆生,李云森,等.防风与刺蒺藜抗Ⅳ型变态反应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2007,29(9):1269-1271.

[17]刘建萍,刘仲华,由宝昌,等.地肤子皂苷抗变态反应作用及其量效关系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技,2007,5(2):177-178.

[18]官 妍,马 越,程惠娟,等.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作用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91-96.

[19]王远红,张英虎,于 影,等.除湿饮对湿热型湿疹患者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1,28(5):83-84.

[20]张改先.荆芥穗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山西职工学院学报,2011,21(1):57-58.

[21]解宇环,沈映君,金沈锐.荆芥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Myd88、TRAF6 蛋白表达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98-100.

[22] 史雪靖.黄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0,27(4):128-129.

[23]李艳彦,周 然,冯玛莉,等.蛇床子超临界萃取物的止痒作用及拮抗组胺释放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3,3(4):316-318.

[24]钟 华,郝 飞,向明明.湿疹患者血清和皮损内白三烯水平测定[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38(11):702-703.

[25]谢东强,谢红东.黄芩止痒酊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478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10,10(6):17-18.

[26]金贤兰.徐长卿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9):2947-2948.

[27]黄建国,李桂明,徐辛明,等.慢性湿疹患者血中5-羟色胺含量的测定[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10):594.

[28]马拴全,李 伟,王用峰,等.甘石冰脑洗剂对组胺及5-羟色胺所致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影响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9):587-588.

[29]贾国泉,陈志强,刘训荃.急性湿疹患者外周血环氧合酶同工酶的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8):487-488.

[30]崔晓燕,王素霞,候永利.金银花提取物的抗炎机制研究[J].中国药房,2007,18(24):1861-1863.

[31]王秋月,董 亮,王曼丽,等.PAF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1,28(3):245-252.

[32]王巧娥,任 虹,曹学丽.甘草研究开发与利用现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4):290-295.

[33]王英杰.复方甘草酸苷的皮肤科临床应用[J].皮肤病与性病,2011,33(2):87.

[34]谢志纯,张桂英,张 静.急性湿疹患者血浆LPO和SOD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10):53.

[35] 陈慧珍.当归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8,20(8):83-85.

[36]曹 毅,王友力,陶茂灿,等.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2):253-255.

猜你喜欢

湿疹中药研究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