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古今滥用药

2014-11-12策划纪玉英陈广晶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4年9期
关键词:药店服用药物

策划:高 军 纪玉英 陈广晶

采写:本刊实习记者 许方霄 记者 陈广晶

幼儿被服药启示录

▲今人再现的古代道士炼丹的场景

前段时间发生在西安某幼儿园,给孩子集体服用病毒灵的事件轰动整个社会,引来家长的愤慨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但细想起来,其实“提前吃药”、“集体用药”的现象在我国并不是偶然现象,这与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以药防病”观念和悠久的滥用药传统是密不可分的。本刊从几方面出发,追寻我国滥用药的历史足迹,探访百姓甚至专业人士滥用药的现象,为中国人在未来使用药物的道路上敲响警钟。

滥用药的历史足迹

我国中医圣典《黄帝内经》中提出防病养生的谋略和指导思想,经过千年传承和提炼,浓缩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医理论。由于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医学精髓,同时也为人类解决了很多疑难杂症,因此深受中国百姓们的崇敬与信任。但也因其广泛的社会影响,诸多人始终将“治未病”奉为滥用药的最有力的理论支撑,并将“有事没事吃点药”作为“治未病”的另一种说法。

老北京的街头巷尾常听到一句“经典保健秘诀”——有病没病来丸至宝锭。为此,许多有婴幼儿的家庭常备此药,无论孩子是风寒感冒、咳嗽痰多还是呕吐泄泻,都会先吃丸至宝锭。即使平日无恙,也会吃点至宝锭,以预防各种小儿疾病。在这种感人至深的家庭温情之下,却隐藏着无形的摧残。众人皆知的是至宝锭为一种常用的小儿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之效,殊不知其成分中所含的朱砂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古人炼丹所用的成分之一就是朱砂,其中含有金属汞,吃多了会引起汞中毒。如果长期服食含朱砂成分的药物,极易对身体造成损害,患儿会出现呕吐、腹泻、便血、尿血症状,致使肾脏的皮质变薄,肾小管发生急性坏死,甚至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有药学家开玩笑说,一句“有事没事来丸至宝锭”,不知使多少亲娘害了自己的孩子。

谈及小时候被家长提前喂药或在学校集体服用药品的情况,很多人都不陌生。现已52 岁的许先生向记者讲述他小时候被灌药的经历:“那时候我只有六七岁吧,凡是流感的高发期,父母怕我被传染上,就给我熬药吃,至今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药,黑乎乎的,闻起来特别苦。小孩嘛,不愿喝啊,结果被父亲绑起来,硬给灌下去。”李女士对“防病”更是有感触,她告诉记者,在农村老家时,只要稍微有点上火或出现嗓子疼的症状,家里的老人就到附近地里采来几株野生草药煮水喝,并强调一定要提前预防,不然待病发出来,彻底生病了,那时再吃药就会很麻烦。至于是什么草药,李女士表示,她也不知道,但是家人之前喝过,效果还不错,就给她服用了。对于学校集体服药的现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门诊调剂中心的朱莹药师回忆说:“还记得在春秋换季期间,幼儿园老师会给我们服用板蓝根(糖块状),直接嚼着吃。当时也没什么想法,就是觉得很甜,很好吃。大家都吃,还互相‘攀比’,看谁吃得多、吃得快。”

提起2003 年的“非典”,很多人都记忆犹新。在那段人心惶惶的时光中,板蓝根、专家开出的药方汤剂“八味中药方”,成了百姓心目中抵抗“非典”的特效药。几乎是在专家公布为预防非典而研制出“八味中药方”的同时,京城的百姓就对此做出强烈的反响。大家连夜涌向药店,争相购买“八味中药方”来预防非典。由于“八味中药方”中的中草药需求巨大,成吨成吨的中药材便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全国大小药店的板蓝根等抗病毒药品也无一例外地均被抢购一空,大街小巷也随处可见提着“八味中药方”的人群。无独有偶,在遭遇“禽流感”、“猪流感”、“手足口病”、“H7N9”等事件时,板蓝根也多次成为人们哄抢的对象,甚至达到断货的地步。时至今日,板蓝根的身影已逐步进入千家万户。在很大一部分人的心中,板蓝根就是万能的“神药”——喝了板蓝根就可以预防感冒、抵抗病毒,甚至没什么不适也可以冲上一包,当糖水喝,总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但在“八味中药方”没有经过临床试验,就在人群中广泛使用的情况下,很多没有因为“非典”而住院的人却因此药方而住进了医院。人们心目中的安全性能高、适用范围广、效果显著的板蓝根冲剂造成的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损害的病例也屡见不鲜。

养生、保健中的滥用药

“以药养生”和“以药治病”的最高境界为长生不死,而为这一愿望付出诸多努力,并亲身实践的大多是封建时期国家的统治者。在战国时期,有神仙家宣称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在这三座神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的存在,如果能求得此药,服用后便可长生不死。在这些充满诱惑力的言语蛊惑下,统治者们便想方设法找寻这种传说中的神药。秦始皇率先派徐福声势浩大地率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药;汉武帝令方士大批炼制“不死药”;入唐后,追求长生不死之人,如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等帝王皆对求得“不死药”趋之若鹜。他们除了服食草木药和金石单味药外,还大量服用金石烧炼而成的丹药。而唐以后,服食草木药和金石单味药在上层社会继续广泛流传。这批执着追求长生的人不知,在他们苦心寻找的“仙丹”中多含有朱砂(经科学实验证明,朱砂在人工胃液中含有汞、砷、铅、镉、钡、镁、铁、锌等多种元素),长期服用会导致服食者中毒,甚至死亡。据统计,历史上死于过量服食丹药的皇帝有11 位,大臣、百姓的死亡人数则不可计数。

西方国家比较流行使用保健品,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更加重视保健的重要性。很多人把维生素类营养药当作营养品长期服用,认为即使过量也没有什么害处,甚至将保健品作为一种体面的礼物送给亲朋好友。根据京沪地区的市场调查显示,有90%的儿童、78%的老人和近50%的中青年消费保健品,并且有95%的家庭中也常备各种各样的保健品。

▲2003 年,“非典”时期人们排队抢购“预防药”的情景

因为大量服用保健品而酿成恶果的病例数不胜数。一位50 岁的张女士一直很注重保健,为了防治骨质疏松,她自行到药店买补钙药品。两年前开始出现便秘症状,后越来越严重。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已有高钙血症的倾向。一位老妇人因患骨质疏松和骨折等病症,为了补钙而大量服用钙片和维生素D,最终因为血中的钙浓度偏高以及肾衰竭而导致死亡。又有,一个4 岁的男孩儿,与该年纪的平均身高值存在近20 厘米的差距,经检查,发现是由补钙过量而引发骨骼过早钙化闭合所致。原来男孩因为不喜欢喝牛奶,家人担心其营养不够,而长期给其服用补钙类保健品。

俗话所说的“药补不如食补”,其实是受到中医“医食同源”、“药食同根”等理论的影响。人们往往认为中药“有百益而无一害”,并热衷于以“药膳”方式养生。市场上的诸如“十全大补汤”、“虫草无花果煲”、“当归鸡汤”、“西洋参清炖汤”等各种药膳类美食受社会诸多人士的追捧。殊不知,即使像人参这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高级补品”一旦服用过量,可能会引起脘腹胀满、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对人参比较敏感的人,在服用较大剂量的人参或人参制剂后,可能出现全身玫瑰疹、发热、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烦躁不安、胸闷气促,严重者可见抽搐、惊厥等症状,甚至会出血死亡。朱药师说,即使是补药,长期、过量服用对人体也会产生危害,影响人体肝肾功能,改变人体激素分泌水平。特别是70 岁以上的老年人,滥用补药更是危险。因为人在进入老年后,机体机能下降,多数都会患有慢性病,服药也比较多。而且由于老年人病情复杂,生理功能明显衰退,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代谢功能显著减退,长期大量服用营养补药会增加肝脏负担,容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

盛行的自行开药风

每年,我国内地约有20 万人死于药物的不合理利用。在这个令人震惊的数字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给自己当医生或私自给家人开药所致。根据本刊2005年11 月 对1013 名 群众的随机调查数据显示,81.54%的被调查者曾随意服用抗菌药物,74.35%的被调查者稍有不适就自行药疗,69.29%的被调查者曾自行增减药物剂量,48.79%的被调查父母或家长曾自行为孩子购药服用。虽然时隔8 年多,但这些滥用药的不良习惯似乎仍然被保留着。

记者随意走进几家药店,看到大多数顾客都没有询问药师就径直走向药品摆放处。一位正拿着一堆感冒药(西药)和头孢克肟的女士告诉记者,可能是由于天气原因感冒了,已经吃了一个星期的中成药,但是仍然没有康复的迹象,因此决定换服西药,再配上点消炎药一块吃,这样应该会好得快点。当记者问她是否咨询过医生时,该女士却很淡然地说:“感冒又不是什么大毛病,不用问医生。再说了,就算问医生,感冒还能吃些什么药啊?感冒不也就吃这些药嘛?”在药店买药的另外几位顾客也表示,像感冒、咳嗽这些小毛病自己在家吃点药就可以治好,即使是血压高、心脏不好这样的老毛病,按照医生之前开的处方,到药店买来继续服用也就可以了。一位男士在进入药店后,告诉药店的药师,他要买几盒感冒灵。药师问他是否感冒了,这位男士回答:“家里的感冒灵没了,先买上几盒备着,万一哪天感觉不舒服了,就提前喝上几包预防着。”

据数据显示,中国人使用抗菌药的数量是美国人的10 倍,并且在我国内地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20 万人中,因滥用抗生素类药物造成死亡的占40%。在我国发布必须凭医生的处方来购买抗菌类药物的规定后,不少药店依然我行我素,消费者可以随意购买抗菌药。一位张先生腹泻后,自行到药店购买氟哌酸(诺氟沙星)服用,连续服用7 天后,腹泻症状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于是又由一日3 次加重至一日6 次。后经医生化验,是因滥用抗菌药物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加重了病情。

在谈及家长自行给孩子“开药方”而可能产生的隐患时,朱药师说:“因为孩子从出生到成熟,机体一直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当中,与成年人已经发育成熟的器官不同,成人可以用的药,孩子不一定能用。尤其是抗菌药物,儿童吃了会有很严重的副作用,比如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会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四环素会导致儿童牙釉质发育不全,即使成年之后,牙齿上也会沉积严重的色斑,牙齿也更容易坏,产生龋齿;对乙酰氨基酚,比如退烧药泰诺林,对儿童退烧效果确实非常好,但是如果服用过量,则会导致儿童肝细胞损伤,影响肝功能,甚至引发不可逆的爆发性肝炎。”因此,朱药师说,自行给孩子“开药方”的家长,如果不注意区分成人与儿童的用药差异,而给孩子开错药、开过量的药,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会影响儿童正常的生理发育,甚至损伤肝肾功能或者其他重要器官的功能,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青少年正处于生长期,有些药物对激素水平有很大影响,甚至会造成终生的遗憾,例如有些药对男性勃起存在不良影响,维胺酯对女性生育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等。

专业人士滥用药更令人担忧

不知何时,患者从医院出来,手里不提着点药心里就不踏实。并且,在医生为感冒、发烧的患者选择治疗途径上,打点滴的情况越来越多,医院的输液室总是人满为患,甚至出现多人排队等候,位置严重不足的现象。WHO(世界卫生组织)曾调查,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病例中,有三分之一是因为不合理用药造成的。因此,医生合理用药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但如今,这些专业人士的滥用药、开大处方的现象却司空见惯。

一位42 岁的男性患者因感冒发烧、乏力,在当地的卫生院看病时医生给他开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1 支,并静脉滴注5%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加氨苄青霉素6g,家地塞米松5mg,病毒唑0.6g,又输5%葡萄糖500ml,阿米卡星0.6g,加维生素C2g。当输液进行至四分之一时,患者感觉口干而自行前去饮水150ml,躺下约15 分钟时突发呕气两声,嘴唇发紫,经抢救无效死亡。最终被证实是由阿米卡星而造成的猝死。

另有一起因医生滥用抗菌药物而造成患者产生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的病例。一个9 个月大的小男孩因发热、腹泻黏液便,在当地医院住院22 天,医生先后为其用过氯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痢特灵、红霉素等药物。该男孩的大便转为次数较少的黏液胶冻样,量大,腹胀,腹鸣,排气多,时轻时重,伴低热。2 次便培养均有变形杆菌优势生长。停用一切抗菌药物,对症治疗5 天后好转。

据本刊2006 年曾对京城50 家大中医院医师安全用药水平状况作过的暗访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00 万~1000万住院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其中,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达25 万~50 万件。而在暗访的50 家医院中,94%的医师没有识别出可致严重不良反应的“问题处方”,83.3%的医师在开出“问题处方”时无任何医嘱。从这些数据中可见,即使是专业人士,滥用药现象也是极其严重的。保障人们健康的专业人士在滥用药上也如此随意,甚至比百姓滥用药的程度更为严重。想想因其可能导致的严重结果,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历经千年的滥用药传统,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被中国人民所摒弃,这种现象和局面也不可能即刻被扭转,而是需要中国历经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得到更科学的洗礼,最终才能得以升华。当然,这也需要政府的规范引导和控制,专业人士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百姓们合理用药意识的增强,多方面共同作用,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用药习惯。

猜你喜欢

药店服用药物
在药店购买药品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服用二甲双胍 谨防维生素B12 缺乏
服用三七的“科学打开方式”
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您可以服用吗?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第二十二回 徐大椿防假开药店 梅花鹿显真大巡游
药店里与大表哥偶遇
良书每月一副,按编嘱服用
最熟悉的药物伤你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