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前主要降温消暑技术的对外交流研究
2014-11-12杨林聪单显阳赖闽苏
杨林聪 单显阳 赖闽苏
[摘 要]本文对中国在明朝以前有关降温消暑技术的对外输出和引进进行了研究。引进的外国技术与工艺有唐朝时期拜占庭皇宫中含有机械原理的制冷空调技术,北宋时期经由朝鲜传入的日本折扇。对外输出的有唐朝时传入日本的团扇,以及元朝时被马可·波罗带回意大利的冰镇冷饮制作工艺。
[关键词]凉殿;团扇;折扇;冰镇冷饮;降温消暑技术
一、引言
在我国古代,人们为了生活地更舒适,想出了一些创造性十足的避暑降温的方法。《诗经·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可以看出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了冰库并懂得在冬天把冰储藏起来,以便在夏天用来消暑[1]。后来,出现的扇子成为当下流行的散热避暑的工具。到了唐宋时期,皇亲贵族和高官夏的避暑方式多种多样,同时耗费的人力物力也十分巨大。
汉代开通“丝绸之路”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加强了,特别是唐代的时候,对外交流十分繁荣,科学技术的交流也加强了,不光中国的先进的避暑降温工具走出了国门,为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国外先进的降温技术和手工艺也引进到中国并为我所用,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
二、降温消暑技术与工艺的引进
(一)唐代的“进口空调”
唐代时,唐玄宗造了专供避暑用的“含凉殿”,夏天在里面居住十分凉爽。《唐语林·豪爽》记载,陈知节上书给唐玄宗,当时天气酷暑炎热,为了避暑唐玄宗搬到凉殿。陈知节看到,“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陈知节进入凉殿后,感觉“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2]
“含凉殿”北临太液池,傍水而建,利用当时最先进的水利设施,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在殿中的御座之后,设有“水激扇车”装置,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往殿中。同时,用水流的冲击力来推动机械运转,把水提到高处,皇宫的内城墙上铺设了小水渠,提到高处的水,就被倒入墙头的水渠中,然后经由水管引到天子寝殿的檐顶,再从檐头喷泻而下,落到地面,在殿的四角有水流喷泻而下,形成水帘。凉水在屋上循环,室内温度自然就下降了。正像五代花蕊夫人在一首《宫词》中所介绍的:“水车踏水上宫城,寝殿檐头滴滴鸣。”需要注意的是“水激扇车”,可能有双重作用,一是带动水车将水送上屋顶;二是以水力带动木风扇不停转动,产生人造风,风扇对凉水吹,形成了冷气[3]。
唐代的高官显贵们有的也建造自家避暑设施,唐玄宗时候的奸相王鉷也运用这种技术就在自己的豪宅内造了一座“自雨亭”。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诗描述了自雨亭的特色:“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4]
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制冷空调技术,并非是中国人发明和最早使用的,它源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当时拂菻国的宫殿就带有这种自凉装备,所以这种装置当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2]。
在旧唐书中,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的记述中,有一条说,那里的宫殿,“至于盛暑之节,人厌嚣热,乃引水潜流,上遍于屋宇,机制巧密,人莫之知。观者惟闻屋上泉鸣,俄见四檐飞溜,悬波如瀑,激气成凉风”(“西戎。拂菻国”)。这样看来,在炎热的夏季,拜占庭人利用某种精巧的装置,设法把水引到宫殿的屋顶上,随后在宫殿的四檐处就会有水流飞溅而下,使空气中产生习习凉风,从而达到去暑的效果[3]。
“拂菻”是中国人对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即东罗马帝国的称呼。隋唐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有过数次外交往来。根据《隋书》记载,“拂菻”国位于“丝绸之路”的北路西端,濒临“西海”(地中海)。根据中国的历史记载,在唐朝的初期,“拂菻”(拜占廷)的历代国王,在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至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99年中,曾6次派遣外交使节前来中国[14]。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强盛、开放的时期。在对外交往中,唐朝政府十分开明。唐朝的外交政策,更是使亚欧大陆国家间的相互联系更为紧密,加强了中国当时的对外文化交流,并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农产品,促进了国内农业,商业,科技的进步,也开创了我国在东南亚和南亚的知名度,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的朝鲜与日本。
(二)北宋的折扇
扇子本源于中华,起于商,流行于汉,盛于唐、宋[5]。以其形状而论,有团扇、折扇、旗扇等。中国古代,只有羽扇和团扇,折扇大约是在11世纪从日本经由高丽传入。团扇传入日本不久,日本工匠发明了开合自如、不拘方圆的折扇,并在北宋时传入中国。折扇在中国的名称很多,按其形状特点称为折叠扇、聚头扇、撒扇、蝙蝠扇等。因自日本传来,有时也称倭扇。查日本岩波书店《广辞苑》第五版,扇(おうぎ)条下有如下解释:“中国のうちわに对し、平安前期日本で作り始める。”意思是说:在日本折扇是相对于团扇而言始创于平安前期[6]。根据日本学者森克己的研究,折扇为日本创制,后从日本传到朝鲜(见森克己《日宋文化交流诸问题》)[7]。
《宋史·日本传》:北宋端拱元年(988),日僧奝然遣弟子喜因、祚乾等人向宋太宗进奉礼单中就有“金银莳绘扇筥一合,纳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可以断定折扇源起于日本,北宋初期端拱元年(988)就已传人中国[8]。
十五世纪以后,日本幕府与明朝之间的贸易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折扇成为由日本运销中国的大宗商品之一。明初时期,明成祖认为折扇携带方便,遂“命工匠如式为之”,从此折扇风靡天下。永乐后,中国开始仿制折扇,但工艺不及日本,因此正德时专门派工匠去日本学习[9]。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古代的先进科学技术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但是,见证了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友好交流的折扇,并没有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在古今中外人们的手中发挥着作用。而折扇确是中国的团扇传入日本后由日本改进制成的而后传入中国,这恰恰说明科学技术在不同国家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三、降温消暑技术与工艺的传出
(一)唐朝的团扇
上面所提到的由日本传入中国的折扇是对中国的扇子进行创新制成。关于扇子的来源,最早是由我国发明起用的。日本史料记载扇子发明于我国周朝,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竹扇已得到证实。我国发明的扇大多都是团扇结构[10]。
团扇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现珍藏于京都广隆寺的一柄中国团形古扇,据传为圣德太子的遗物。圣德太子始开全面学习中华文化之风潮,是日本唐风文化的奠基者。团扇大约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日本的[6]。
唐宋时,日本派留学生到中国,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又派留学生去日本,吸收西方的科学文明。团扇从中国传入日本,折扇从日本传到中国,“扇形”、“扇形角”的科学名词又从中国传到日本[7]。这样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中日两国人民一直在进行着密切的科技文化交流。
(二)元朝的冰镇冷饮
古罗马帝国时代,有位皇帝难以忍受剩下的酷暑,遂让下人四处寻觅解暑的冰雪。这时一位厨师去高山采了还未溶化的冰雪,加上蜂蜜和水果搅拌在一起,呈给那位皇帝,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冰镇冷饮了[11]。
冰镇冷饮在我国的历史也很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人们就已经会贮藏冬天的冰块直到夏季酷暑难耐时使用[12]。约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周,就设有专管取冰用冰的官员,叫“凌人”。负责冬天在地下采集冰,到了天热的时后好拿来制作冷饮。那时,宫廷中已出现一种名叫“雪条”的食品,是用大米加上奶油白糖冰冻而成,这就是我国最早发明的“棒冰”[13]。
13世纪的时候,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东方见闻录》中说道,宋代时候的中国把冰块跟果汁或奶掺和在一起制成当时高级冷饮“冰酪”。元朝采取对外开放、积极交往的政治与经济方针,元世祖忽必烈外传给了马可·波罗。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改进了“冰酪”制作方法,改名为“奶冰”,献给当地政府。三个世纪后“奶冰”的制作秘方才被卖给法国王室,后又传到英国[13]。
四、结论
明朝以前有关降温消暑技术的对外输出和引进主要集中在唐宋元时期,引进的有机械制冷技术和折扇,传出的有团扇和冰镇冷饮的制作工艺。从这些包含了古代人智慧与巧思的降温消暑的技术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手工业发展得辉煌繁荣,以及国外的科学技术与手工业也有着辉煌成绩。在古代中国就积极与外国对外交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手工业,为我所用,促进了中国于周边临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并向外国输出我们本国先进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人民,加强了我国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促进了民族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杨敏.古人避暑大法:风扇、冷饮、竹夫人[J].文史博览,2011年第8期,第55页.
[2]倪方六.历朝历代如何避暑[J].国学,2013年第9期,第36-38页.
[3]孟晖.水车·自雨亭·芳尘台[J].紫禁城,2005年第131期,第152-161页.
[4]张琰.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古人避暑漫谈[J].西部广播电视,2010年第7期,第97-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