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防止新闻报道产生负面影响

2014-11-12车彦宁

记者摇篮 2014年11期
关键词:负面新闻报道关怀

车彦宁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新闻报道是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不好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规律所决定的。

伯格纳的“培养”理论认为电视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认为媒体提供给社会各阶级的人一套同质化的“隐藏课程”,提供一个环境,并且对不同的人提供一套对生活、世界、生命的解释。在“培养分析”中,研究组分析了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结果发现关注媒体多者会比关注媒体少者觉得这个世界更加丑陋而卑劣。

大量的负面社会新闻是否在受众心中营造一种“社会混乱、人心险恶”的假象,使受众缺乏安全感?格伯纳的“培养”理论虽然过度强调了大众媒体对公众的影响,但是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公众主要通过媒体获得外界信息,通过媒体传播的信息认识世界,引起行为,作用于现实环境,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大众媒体对受众的影响。面对如此现状,媒体是否应该有所作为?面对负面新闻,媒体应该如何做才能正确引导受众?

1.客观反映事件真相,理性报道。对待负面社会新闻要理性报道,但理性报道不等于冷漠。理性报道就是将事件的真实面貌反映给受众,这需要记者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客观地反映事件真相,为受众描绘真实的社会图景,使受众如亲眼所见,身临其境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但理性报道不是以一种冷漠、旁观的态度对社会负面新闻不分轻重全盘报道,也不是抱着看热闹、唯恐天下不乱的态度去进行新闻写作。新闻工作者应有选择、有重点地对负面社会新闻进行报道,在负面社会新闻的报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地引导受众。

2.避免海量的负面信息的增强效应。负面效应的报道之所以引起普遍关注,是因为它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这种影响不但是由于选材标准的偏差所造成,更是由于海量的负面信息集中冲击受众的视听觉,因此形成增强效应所造成的。社会中正向的信息资讯和负面的信息资讯总是有个大致稳定的比例的,由于社会生活内容的稳定性,造成了一个固定地域和固定时期这个比例的相对稳定性。然而如果媒体的播报理念是大量追逐负面效应的报道,则偏离了社会现实的常态,这样做与媒体的社会责任背道而驰,显然是不可取的。具体的改进办法应该是确定报道题材可能引起的正负新闻效应和社会效应,从而确定予以播报的比例。这种比例应该大致反映社会客观现实状况,而对于可能引起负效应的报道,更要着力挖掘其正向的积极的因素。不但要“破”,更要着重“立”。只有净化荧屏,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正确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才能事半功倍地净化社会风气。

3.保护当事人隐私,体现人文关怀。报道负面社会新闻要有人文关怀,但人文关怀不等于主观煽情。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负面社会新闻往往涉及灾难及不幸,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注意保护新闻当事人的隐私,对弱势群体倾注关怀之情,必要时应伸以援助之手,给受害者以帮助。应从正面启示意义出发,提醒民众如何防止和避免类似不幸再次发生。但是新闻媒体往往将过度煽情误以为是人文关怀,在负面社会新闻报道中过分描述弱势群体的不幸,甚至将其夸大、夸张,滥用煽情语句换取受众同情。过度煽情削弱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使受众觉得虚假,降低了新闻报道应有的效应。

4.揭露社会矛盾和正确引导受众要高度统一。深度贴近群众实际生活的新闻报道就要注意对社会现象进行播报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播报内容绝不能以偏概全,误导受众,而应该见微知著,有效引导受众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以便对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其发展规律的准确评析。由于这种评析能为视界受局限的受众廓清视野,澄清迷雾,帮助他们认清社会发展前进的方向,其不可或缺是一个新闻品牌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

5.在与受众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媒介社会职责的延伸。新闻媒体通过利用新闻播报中同质性内容的链接,即这种民生服务与新闻关注同质性的链接,不但加强了受众的参与,增强了栏目的生命力,大大提高了新闻品牌的知名度,而且更便捷地解决了受众的各类生活难题,名正言顺地实现了为民生服务的理念,很好地履行了媒体的社会职责,并且提高了媒体的美誉度。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负面新闻报道关怀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论负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