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莫迪亚诺摘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4-11-12仲余
仲余
诺贝尔文学奖偏爱冷门作家的喜好已经让人习以为常。北京时间10月9日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如果说过去两年的获奖者莫言、爱丽丝·门罗是“黑马”的话,莫迪亚诺就称得上是“黑马”中的“黑马”,因为他在博彩公司开出的赔率表上,一直在十名开外,而那两位可是登上前三的。
几乎无人押宝的莫迪亚诺仅仅是诺贝尔文学奖独特标准下的幸运儿?曾经翻译过多部莫迪亚诺作品的法国文学翻译者、研究者金龙格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却表示:“诺奖”迟早是莫迪亚诺的。
莫迪亚诺是谁?
“新寓言”派代表作家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年7月30日出生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布洛涅-比扬古,父亲是犹太商人,母亲是演员。父亲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走私活动,战后在金融界工作。他自幼与哥哥吕迪相依为命,不幸的是,吕迪在10岁时患病去世,这对莫迪亚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他“怀旧”的情怀。
莫迪亚诺10岁开始写诗,十四五岁就涉足了小说创作。1965年进入巴黎索邦大学学习,一年后辍学,专事文学创作。1968年发表处女作《星形广场》,该小说于当年获罗歇·尼米埃奖。莫迪亚诺迄今已发表了近20部小说,1974年他与名导演路易·马尔合作创作电影剧本《拉孔布·吕西安》,后来这部作品搬上银幕后摘得奥斯卡金像奖。他被誉为“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也是“法国当代作家三杰”之一。虽然盛名在外,但除作品外,莫迪亚诺对人们来说依旧是陌生而神秘,其中有个例子,此前他一直说自己出生于1947年,直到2007年才坦承自己其实出生于1945年,而且他也很少出去演讲、接受采访。
他的作品如何?
记忆、身份、历史
诺贝尔颁奖词指出,莫迪亚诺小说贯穿了三个关键词:身份、记忆、历史。颁奖官员称:“莫迪亚诺的书大都与记忆有关,读者可以穿过时间与自己相遇。”
莫迪亚诺与其他“新寓言”派作家一样,热衷于探索和研究当今人的存在及其与周围环境、现实的关系。他的作品文笔纯正、完美、锋利、自制,语言简明流畅、优美稳健、诙谐幽默、富有寓意。
《暗店街》是莫迪亚诺的代表作,曾为他斩获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书中的主人公在偷越边境时遭遇劫难,受到刺激后丧失了记忆。主人公开始用探案技术在茫茫人海中调查自己的身世和来历。主人公搜集了47个片断,试图拼凑出自己的人生。这些片段有主人公的亲身经历,有从其他地方得到的调查报告,有朋友之间的通信,也有主人公回忆起来的过往生活的图景。片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既自成一篇又围绕同一个主题,共同构成了整部小说的结构。《夜半撞车》也是由一些片段组合而成的小说。另一部代表作《青春狂想曲》中,莫迪亚诺再一次发掘了记忆的主题,他让年近中年、生活安乐的主人公回到他20岁的人生经历,回到占领时期的巴黎,召回阴郁悲哀的青春时光。
莫迪亚诺是诺奖“黑马”?
法语世界大腕
如果仔细翻看莫迪亚诺的获奖记录,就会发现,人家本身就是“汗血宝马”,绝不只是“黑马”。
除上文提到的,1969年,他的作品《夜巡》获钻石笔尖奖,《环城大道》于1972年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975年他的作品《凄凉的别墅》获书商奖。在1984年和1996年,莫迪亚诺因他全部作品分别获得彼埃尔·摩纳哥基金会奖和法国国家文学大奖。2010年他获得了法兰西学会颁发的表彰其终身成就的奇诺·德尔杜卡世界奖。
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莫迪亚诺获奖并不算“冷门”,而是实至名归,他是法国在二战以后,继萨特和加缪之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和得诺奖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一样都是法语世界的大腕。莫迪亚诺在法国每本新书出来都会引起文坛轰动。
在中国他有影响力吗?
王朔、王小波的偶像
王朔、王小波在国内可谓是尽人皆知的当代作家,但您可能不知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偶像,那就是莫迪亚诺。在小说《万寿寺》中,王小波对莫迪亚诺不仅仅作了引用,而是直接借用了其作品的主题及结构,小说中写道:“(《暗店街》)这本书就放在窗台上,是本小册子,黑黄两色的封面,纸很糙,清晨微红色的阳光正照在它身上。病房里住了很多病人,不知它是谁的。我观察了很久,觉得它像是件无主之物,把它拿到手里来看;但心中惕惕,随时准备把它还回去。过了很久也没人来要,我就把它据为己有。”和《暗店街》的主人公一样,《万寿寺》的主人公也失去了记忆,他也是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过去。王朔同样承认自己是受了《暗店街》一书的影响,才写出了《玩的就是心跳》。
莫迪亚诺的作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有十多种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其中《暗店街》更是有了4种译本之多。莫迪亚诺应该算是被接受度最高的法语世界作家之一。
有意思的是,莫迪亚诺还得过中国的文学奖项——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获奖作品是2003年的作品《夜半撞车》),不过他并没有到中国领奖。
今年与他竞争的作家有哪些?
劲敌还是村上春树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是800万克朗(约110万美元)。在冲击这笔巨款的作家中,莫迪亚诺并不占优势。当然,对于入围者来说,奖金只是锦上添花,加冕纸上王冠的荣誉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其中,最被看好,又最不被看好的,就是六次入围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次次地陪跑,让这位喜爱长跑的作家十分无奈,同时,押宝于他身上的读者怕也是要再次神伤了。
此外,肯尼亚作家恩古齐·瓦·提安哥也是备受瞩目。在众多的非洲后殖民作家群之中,提安哥是最富民族独立意识和本土文化保护主义的作家兼评论家。另外,非洲已经多年没有人获奖,提安哥作为非洲最有希望拿奖的作家,自然受到了格外的关注。在两大博彩公司榜单中,提安哥均名列第二,仅次于村上春树,还曾一度超越村上春树,跃居第一。
何时国内看到更多他的作品?
已有出版单位引进9部作品
据报道,99读书人是目前拥有莫迪亚诺作品简体字版权最多的国内出版公司——早在莫迪亚诺获奖之前,99读书人就已买下他9部作品。2010年,99读书人曾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携手引进出版莫迪亚诺的代表作之一《青春咖啡馆》。莫迪亚诺获奖后,他们已经紧急加印5万本《青春咖啡馆》。而出版了《地平线》和《缓刑》两书的上海译文出版社相关人员表示,他们也会尽快对两本书进行加印。同时,《暗店街》、《夜的草》、《八月的星期天》、《凄凉别墅》、《夜巡》、《星形广场》、《环城大道》、《一度青春》等作品也将陆续抢滩国内书市。
【链接】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解析
——评委们究竟爱什么菜?
诺贝尔文学奖究竟热爱怎样的作品?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们,不会错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文学评论家们更是将其作为长期研究讨论的对象。几乎每一位新人添位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列,都会再次激发人们对诺奖所蕴含的价值判断的分析。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作为一种关于价值阐述的文本来阅读,不失为一种探究方式,虽不是最深邃的,却可能是最有趣的,当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冒一点“过度诠释”的危险。
1901-1919:
理想主义
还有谁记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获得者吗?那是一个在文学史上悄无声息的人——法国诗人普吕多姆,彼时他因“崇高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而获奖。在颁奖词中,还有一段——“在实践-伦理领域,像康德一样,在义务的不可否认和绝对的事实中,找到了人类超感觉目的的证据”,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是对文学作品的赞美之辞。
不乏有研究者指出,诺贝尔文学奖始于平庸。最初十位获奖者,除了波兰小说家亨里克·显克维支与英国小说家吉卜林仍在世界文学家序列中接受人们的敬意,其余几位则游离于文学史之外,唯有在谈论诺贝尔文学奖时被再次记起。而他们的获奖,多是因伟大、理想主义、卓越、高贵等。
1910年到19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理想主义”是一个高频词汇,光从颁奖词中看,看不出有大的波动或者新的涟漪。19世纪的古典美学,在20世纪的历史现实里逐渐隐退,却被瑞典学院的院士们严谨地看护着,即便一战的爆发,也未能有所松动。
1920-1939:
人道主义
一战结束至二战爆发这段时间,院士们对诺贝尔遗嘱中关于“理想主义”的解读,开始有所松动,最明显的标志,是不再将基督教文化背景严格置入获奖要求。颁奖词中出现了新的词语:人道主义与民族精神。
我们可以看看法郎士、叶芝、萧伯纳的获奖理由。法郎士由于保卫真理,反对沙文主义和军事种族歧视,具有纯粹的艺术风格、襟怀坦荡的人道主义而获奖,萧伯纳是因真正的仁慈和善良,富有人情味,叶芝展现了民族精神。尤金·奥尼尔则因表现出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而获奖。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将其形容为一个再也无法继续下去的世界。我们在诺贝尔颁奖词里读到了这些与人道主义,与关心人本身的存在状态相关的表达。比如,在洞察人类现状上表现出深度与怜悯、反映了人类的基本面貌、描绘了农民的生活等。
这个时期最受争议的一位获奖者是赛珍珠,她于1938年获奖,理由主要为“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但马上有人认为,此乃末流作家的红运,只反映了评委注重大众审美趣味,将文学从象牙塔之中拉下来,还至于芸芸众生的倾向。
1945-1949:
艺术激情
二战结束后的世界令人沮丧,很多知识分子呼喊,不要再等地上出现天国,而是动手自己来筑就。那是一个存在主义突然流行的时代。
纪德的获奖,让现代主义作家颇为振奋。此前的诺奖获得者,并未因为对人性处境的呈现而受到赞誉,那种要求高贵、高尚的要求,如果有所松懈,那也是允许去责备环境、制度败坏了人,而在纪德这里,人性本身的困境被提出来。现代主义作家们的特殊风格,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由于对人本身的质疑与反思。
于是,1948年,艾略特登上了诺奖颁奖台,颁奖词曰:“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如果仅从颁奖词来讲,这是诺奖第一次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而非现实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评价作品,之前的颁奖词里,充满了对文学作品教育意义、对现实与人类处境的关怀。
我们在1949年福克纳的获奖词中会读到更清晰的文学尺度:“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50-1990:
良知与自由
1950年至1990年的世界,统而观之,是一个东西对峙的世界。这段时间内的诺奖获得者,从丘吉尔到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聂鲁达,构成一种饶有意味的图谱,让人在文学与政治之间寻觅某种相关性。
举例而言,提出人们既要预防虚无主义也要预防乌托邦主义的作家加缪,被认为是照亮了人类良知的种种问题;帕斯捷尔纳克被肯定的是他在抒情诗和俄国史诗传统上的努力;后来成为政治夜莺的肖洛霍夫,则是因其作品描述了俄罗斯民族生活的另一历史层面而获奖。
揭露苏联的索尔仁尼琴获奖,被肯定的是其作品的道德力量。积极抵抗极权的波兰诗人米沃什,则是因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而获奖。更惹人注目的是1987年获奖的布罗茨基,他曾被以社会寄生虫的名义送往劳改营,颁奖词赞美的是他的作品对时空限制的超越,以及广阔的思想与浓郁的诗意。
这些多少带有反抗形象的作家被置于诺贝尔文学讲台上,且在他们的答谢辞中一遍遍表达对人类良知的坚守,诺奖不直接要求文学有道义担当,作家的写作却因道义而更具分量。
1991~现在:
人类文明
冷战之后,世界进入一个开放而多元的时代。诺奖的颁奖词里,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大词——“人类文明”。比如,南非小说家纳丁·戈迪莫获奖,其理由是她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君特·格拉斯的作品使人们反复重温被遗忘的历史;帕慕克的作品是发现了文明的冲突;克莱齐奥则是探寻了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
若再细看作品的具体内容,也许我们应该赞美评委们,他们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多元化的审美眼光,以及迅速的反应、宽容的胸怀来评定作品。他们不仅为谢默斯·希尼、托尼·莫里森因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诗意而加冕,也为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喝彩,而格拉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也被他们所赞美。
颁奖词还出现了有趣的修辞,说品特的戏剧发现了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并在此处强行打开压抑者关闭的房间;而关于耶利内克,则认为她的小说和戏剧中各种声音和反诘之声汇成的一种音乐之流,它们以独一无二的语言的激情,揭露社会的陈规陋习、它们的荒诞和淫威。
阅读至此,我们可以借助作品再深入一点探究。关于达里奥·福,这位善于插科打诨的弄臣,一个集编、导、演于一身的丑角,其著名的作品,莫过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一个无辜的人被警方当做无政府主义者逮捕,他在拘留所坠楼自杀,又被称为畏罪自杀。作家对专制与不平等的鞭挞,非常明显。君特·格拉斯可算是二战以后西方文坛中少见的具有强烈政治意识、政治参与热情的作家,《铁皮鼓》所写历史背景从纳粹德国到之后的联邦西德,充满对极权的讽刺与抗议,也批评普通人因缺乏独立思考,随波逐流终为虎作伥。
在多元与丰富中,要描述我们所看到的总印象,也许不得不借助诺贝尔最后的遗嘱中的表达——in anideal direction(在理想的方向上)。
(资料来源:《工人日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