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的诗社
2014-11-12柳成栋
柳成栋
黑龙江虽然由于地处边陲,文化较中原落后,但是自唐宋以来,也产生过一些诗人、诗作与诗社。在黑龙江的文化发展史上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并为黑龙江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过很大的作用。
黑龙江诗社滥觞于清代,兴盛于民国。清代的诗社,宁古塔(宁古塔旧城位于海林市旧街,新城即今宁安市宁安镇)地区有七子诗社,齐齐哈尔有梅花诗社,三姓(今依兰)有松江诗社,北陲漠河有塞鸿诗社。民国以降,诗社渐多,然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齐齐哈尔,这是因为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的省会和历史文化名城,民国流寓、地方文人、官府政客多荟萃于此,文化日渐昌兴,诗歌创作日渐繁荣,随之诗社也相继出现。主要诗社可考者有龙城、蒲东、哲苑、真率会、奎社、清明、雪鸿、江天诗社等。其他市县较著名的还有哈尔滨的九老会与后耆英会、松滨诗社,依兰的松江诗社,宁安的商山诗社,宾县的逸兴诗社,双城的难平文艺社与二堡社等。
黑龙江第一个诗社——七子诗社
清初的宁古塔是流人集中的地方。这些流人当中很多是著名的文人、诗家。由著名流人张缙彦发起并建立的“七子诗会”便产生在宁古塔。
张缙彦,工诗,出塞前有《依水园诗集》传世。至戍所后,仍流连诗酒,不废风雅,“坐拥万卷,无刻不以诗文为事”。吴兆骞对他的评价是“河朔英灵,而有江左风味”。康熙四年(1665年)夏,他召集吴兆骞、钱威、姚其章、钱虞仲、钱方叔、钱丹季六人,结七子之会,即七子诗会。这便是黑龙江的第一个诗社——七子诗社。七子诗社,是明末江南文人结社之风在黑龙江地区的继续。诗社成立后,他们七人规定每月雅集三次,或牡丹江边,或泼雪泉下,或宁古台上,或流人家中,分派题目,限定诗韵,吟诗作赋。张缙彦除了与许多流人文士诗酒唱和之外,他还寄情山水,为宁古塔地区的一些山水作传,乃至命名。正如吴兆骞赠诗所言:“爱撰名山志,怜君游屐满高峰。”张缙彦研著的《宁古塔山水记》,为黑龙江第一部山水志,《域外集》为黑龙江第一部散文集。
七子诗社的其他成员,最著名的当属吴兆骞。吴兆骞(1631~1654),字汉槎,吴江人。江南名士,工诗,江左三凤凰之一。以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科场案牵连,被人中伤,负屈远戍。其诗最为典型的是边塞诗,苍莽沉雄,尤具特色。著有诗集《秋笳集》,正如其集名所示,大都作于塞外的笳吹笛声、冰天雪地之中,“寄羁臣之幽愤,写逐客之漂踪”(《方与三其旋堂诗集序》),同时其诗广泛地描写了边塞的自然景象、山川风物、土风民俗及抗俄斗争。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评论说:“诗歌悲壮,令读者如相遇于丁零绝塞之间……倘以老杜(杜甫)之沉郁顿挫出之,必更有高一格者。”被誉为边塞诗人。
钱威,字德惟(惟,一作维),吴江人,也因顺治丁酉科场案牵累被流放。吴兆骞对他的评价是“议论雄肆,诗格苍老”,就他流传下来的唯一的一首长诗《送吴汉槎同年南还》来看,确实有些特色。曾为张缙彦的《宁古塔山水记》与《域外集》撰序与评语,其他诗文均佚。
姚其章,字琢之,金陵(今南京市)人。在顺治丁酉科场案中,也是“以时忌,流寓塞外”。平时“不闻说诗”,等到送别友人,或与友人唱和时,“迫而后应”,写出了“寒天笳角鸿声里,绝塞星河雪影中”及“孤城临落日,万木冷秋山”等句,“一座叹以为胜绝”,被张缙彦誉为“此必沉酣于唐人者也”。曾选唐人198人之诗1563首,辑为《唐人诗略》,张缙彦为之序道:“夫荒漠万里,白草高原,哀鸿嘹唳,云山漫漫,此羁人之境也。孝廉(指其章)之性情,以境而变,玄菟城中,白狼河外,高堂遥望,春闺梦断,我独何心,能不悲乎?故揽物兴怀,皆以感慨流连遇之,成此帙也……”吴兆骞评其诗为“如春林翡翠,时炫采色”。曾为张缙彦《域外集》作序。
钱虞仲,名志熙,与其弟方叔、丹季,为归安(今浙江吴兴)钱价人之弟。虞仲兄弟至戍所后,与吴兆骞交往频密,其诗被吴兆骞誉为“才笔特妙”,可惜已全部失传,虞仲仅有为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所作一序传世。
诗社成立不久,因“以戍役分携,此会遂罢”。钱氏兄弟在七子之会成立约一年多的时间后先后赴乌喇(今吉林市)从军。康熙九年,由于张缙彦的病卒,诗社活动几乎濒于停止,由于此年和次年先后有张贲、陈志纪、王定之及吴兆骞的门人陈光启的来到和加入,诗社的活动又得以延续了一阵。这些人中,陈光启(字昭令)是宁古塔第一位流人陈敬尹之子,其人“秀而嗜学”,吴兆骞对其赞日“北州步年,此之为冠”。而陈志纪,字雁群,官编修,康熙十年因上疏获罪,流宁古塔。他是七子之会后期的重要成员,吴兆骞谓:“雁群与弟情致特深,唱酬亦富。但陈志纪不幸早逝,这不仅使诗社同人伤悲,亦对诗社的活动有一定影响口,终于因为种种原因,先前那样规模性地宴游分韵的活动还是停歇了,不过,流人的文化创作活动一直没有停止。
在诗社同道的互相砥砺和酬唱的状态下,流人的创作才情大增。传流下来的诗作不少。其中吴兆骞的诗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结集正式刊印,名之为《秋笳集》,收所之诗作就有300多篇,这些诗,大部分是在诗社期间所作。其他如张缙彦、姚其章、钱虞仲等人都有不俗的诗作,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出版传存的比较少,我们只能从他们同侪友人和后辈的点滴记叙中看到他们诗作的辉光。这些诗作,对宁古塔地区的诗词创作活动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梅花诗社与菊花诗社
梅花诗社与菊花诗社,于光绪初年由流戍到齐齐哈尔的山西荣河县知县王性存创办。王性存(1843年),字味馀,号宝常,河南光山县人,优贡生。光绪四年(1878年)(李兴盛《梅花诗社与菊花诗社》为光绪五年二月)王性存以侵饰赈银案被山西巡抚奏参革职流戍到齐齐哈尔水师营,“释罪效力”以后,由于他的学识渊博,工诗善画,曾得到黑龙江将军丰绅、定安、文绪等人的器重和赏识,并聘请他主讲经义书屋。至此“穷边荒徼始有弦歌之声”,他也因此而名重一时,授课教书之馀,曾结“梅花”“菊花”两个诗社。浅斟低吟,诗酒自娱,并将其书斋命名为“寒翠堂”,著有《寒翠堂植物诗十二咏》。魏毓兰评其诗“比事属词,赋物尤工。或澄淡似陶,奇崛似韩,豪骋似苏,深秀似王。兴会落笔,飒飒如飞。”光绪十一年(1885年)遇赦而归。
诗社成员有王舒毓、廖景森、林煜南、孟振林、延宪、孙家穆等人。其中王毓舒(1844—1895)为龙江人,隶水师营。以授徒为生,喜吟咏,著有《槐荫文章》若干卷,今佚,仅遗梅花诗数十首。其他数人,均为流人。廖景森,贵州独山人,曾任知县,光绪初年以事流放齐齐哈尔。孟振林,河南灵宝县人,候补经历,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事流放齐齐哈尔。延宪字克卿,北京满洲旗籍,由于庶母诬以不孝而被流放齐齐哈尔。孙家穆,原为户部主事,光绪九年(1883年)以云南报销案流放齐齐哈尔。林煜南行实不详。他们时相过从,日事吟咏。
塞鸿诗社
清代光绪年间,随着漠河采金业的兴起,在漠河这块冰天雪地的绝域塞外,曾出现了黑龙江的又一个诗社——塞鸿诗社这一文化奇葩。
光绪十三年(1887年)吉林候补道李金镛奉清廷之命赴漠河开办金矿事宜,招商集股,设厂开矿。由于人才的需要,他奏调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员,委以要职。其中不乏有学之士,擅于吟咏之人。光绪十五年应李金镛之邀,曾任湖北鹤峰州知州的刘棫林同年九月来漠河,任巡差。棫林号建生,江苏武进人,其为人“恂恂儒雅”,“雅好吟咏”,“不失书生本色”。不久便召集来漠河喜吟咏之人吟诗唱和,于是于当年十月或十一月发起了塞鸿诗社。顾名思义,塞指塞外,鸿指苏轼“人生到处知何处?应似飞鸿踏雪泥”之“飞鸿”而言。
参加塞鸿诗社的共有11人,其余10人是屠荫堂、闵茝岑、钟勉孚、刘杏芬、钟彦英、宋小濂、秦曙村、刘臣五、唐钦昭、李子愚。
屠荫堂,名瑞椿,江苏武进人。原任知州,来漠后办文案,兼交涉外事。办事有才干,“规画宏雅”。后离漠河,任四川荣县知县,“逾年而卒”。
闵茝岑,号广纶,浙江吴兴人。原为贰尹,来漠后也办文案,兼交涉处工作。“书法精妙”。曾随使臣至日本,考察政治维新之道。后至江苏任知县,“以困厄卒”。
钟勉孚,名不详,浙江海宁人。原为贰尹,来漠后掌管盘察工作。“才思清超”,其诗“能独出心裁,自抒胸臆,一种豪迈轮圆之气,尤令人退避不遑。”勉孚还精篆刻,“尤工填词,每酒酣,拈毫立就,击节高歌,感慨苍凉,陵轹一世。”
刘杏芬,名廷墉,江苏无锡人。曾任巡检。精于医,来漠后任医士,金厂矿丁金夫往往十病八九,他不辞劳苦,与另一名医士孙滋德“赍药疗治,奔命不遑”,后来归乡,不久病故。
钟彦英,名大元,浙江海宁人。“治文牍精勤”,由于积劳以同知直隶州诠选。后卒于杭州。
宋小濂(1860—1926),字铁梅,吉林市人。光绪十三年(1887年)入东三省练兵行营,次年赴漠河金厂办文案及交涉处事务。后官至呼伦贝尔副都统、黑龙江民政使,民国元年任黑龙江都督兼民政长。有诗集《边声》《东道集》。
另四人为秦曙村,等李金镛家塾师;刘臣五为吉林乌喇(今吉林市)人,长掌管文案与交涉处工作;唐钦昭来漠河掌管度支工作;李子愚具体情况不详。他们11人结社后,天天晚间,“拈题分韵,斗险争奇,略无虚夕”,而且“佳作极多”。可惜不到一个月,建生调往一间房之地从事盘查工作,子愚、彦英也分赴漠河金矿各分厂办公,再加上局中公牍数量多、事务纷繁,其馀之人无暇及此,诗社随之中辍。
同年十二月下旬,宋小濂因奉命赴天津出差并请假回家续娶而南归。次年春夏之交,回到漠河时,始知刘建生因病请假南归,迂道库页岛,卒于俄境,不禁“倍觉感伤”,写了一诗挽之。诗云:“昨闻君已唱刀环,未返家山返道山。已报人来沧海峤,不教生入玉门关。英雄半为浮名累,富贵曾经本色难。惆怅塞鸿诗社里,风骚谁更主吟坛?”
塞鸿诗社诞生于冰天雪地、“瘴疠毒恶”的荒山绝域之中,而且又多达11位诗人雅集的社集,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可惜诗人的唱和诗作未能传世,只有宋小濂的挽刘建生的诗为塞鸿诗社的残局画上了一个句号。光绪十六年八月初四日李金镛以积劳卒于漠河,诗社中屠荫堂、钟勉孚各以挽联祭之。可略见二人诗才。
龙城诗社
龙城诗社,约为民国初年成立于齐齐哈尔。由旷仕槐(旷园)倡导成立。“飞笺置酒集吟朋,分韵传觞竞唱和。”(魏毓兰:《旷园招饮,即席分韵,得过字并柬半园》)1912年龙城诗社雅集分韵,魏毓兰得“蹄”字,作《良马篇》;又分韵得“转”字,作《游子吟》。“龙城结社越十秋,唯园今夕集吟俦。”(旷园:《赠唯园》)至1928年龙城诗社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龙城诗社的主要成员有魏毓兰、张朝墉、旷仕槐、胡斗南等。
其中魏毓兰(1876—1949),字馨若、馨钥,又作謦钥,号琴猗,斋署唯园,又号木叶山人。山东黄县人。曾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宏文学院,以后又毕业于山东省立师范学校,先回故乡办学兴教,造福桑梓。曾任《黑龙江报》主编,并从民国初年就参加《黑龙江通志》的编纂。魏毓兰是一位集报家、诗人、方志家于一身的学者。自1912年来到齐齐哈尔,到1949年逝世,主齐齐哈尔诗坛近40年,为各诗社之翘楚,不但诗词创作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著有《黑水诗存》《龙城旧闻》等在黑龙江乃至东北的报坛、诗坛、志坛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张朝墉(1860—1942),字北墙,一字白翔,号半园,以蓄长须,又被称为张髯。四川奉节人。幼承家教,善诗文,精书法。1906年,张朝墉离川远游黑龙江,至齐齐哈尔入署黑龙江将军程德全文幕,主管屯垦事务。曾受程德全委派,创建仓西公园(龙沙公园)。受聘黑龙江通志局纂修。曾纂成《黑龙江物产志》,1916年因修志中辍而离开黑龙江。1927年,张朝塘又回到齐齐哈尔,与于驷兴、魏毓兰、薛铨庆等时常作诗吟和,有时到哈尔滨与老友马忠骏、陈浏相聚,诗酒唱和。1934年春,他离齐去北平。张朝墉一生诗作很多。从1917年始,按年结集,年为一集,因依年编次,均以干支为诗集名。
胡斗南(1905—1949),本名胡溶光,字斗南,笔名有庸狂、梅庵、百药等。满族,生于齐齐哈尔。1927年,考入燕京大学中文系。1930年,胡斗南从燕京大学毕业,回到齐齐哈尔,先后在省立第一中学、省立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43年,胡斗南考入新京(今长春)汉医研究会学习中医。半年后毕业回到齐齐哈尔,先后在万育堂、同寿药房坐堂行医。1946年后先后任女子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省立联合中学语文教师、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副校长。工诗词,著有《雪晴吟草》。
蒲东诗社
蒲东诗社,1914年成立于齐齐哈尔。据1934年王伯寅《读〈黑水诗存〉》“浦东开社讫清明”诗句注中记载:“卜奎诗社始蒲东讫清明,凡二十年”,从中得知蒲东诗社成立于1914年。主要成员有魏毓兰等。是年,蒲东诗社分韵,魏毓兰得“春”字,曾作《春雪》一诗。
哲苑诗社
哲苑诗社,1922年成立于齐齐哈尔。主要成员有魏毓兰。是年举行第一次雅集。魏毓兰写成了著名的《卜奎竹枝词》20首。1923年,进行了4次雅集。魏毓兰分别分韵得“新”字,作《落叶》七律一首;得“声”字,作《闻雁》七律一首;得“疏”字,作《秋江即景》七律一首;得“台”字,作《听月》七律一首。1924年,见记载的雅集活动仅有一次,魏毓兰分韵得“市”字,作《市声》五古一首。以后活动未见记载。
奎社
奎社,又称真率会。真率会第二次雅集改名为奎社。1928年农历九月十六日(戊寅九月既望)创立于齐齐哈尔。倡导者为为冯文洵(问田)。奎社主要会员有魏毓兰(馨若)、薛铨庆(友渔)、旷仕槐(旷园)、韩朴全(毅甫)、陶炳然(筱泉)、冯文洵(问田)、蔡清禅、查安荪、刘翰秋、刘止安、刘润勤等,以后又有陶岫樵、张泽普、冯恭惕等加入奎社。
其中薛铨庆,字友渔,号载园,四川宜宾人。早年到黑龙江,久居齐齐哈尔。民国时曾任黑龙江省政府秘书,后做中学教师直至解放初期。善诗文,工书法。
冯文洵(1875—1938),字问田,天津人。工诗文。清末宦游大江南北。1917年任泰来县代理知事,次年任海伦县知事,1929年任黑龙江省政府秘书。著有《海伦杂咏》一卷、《天津竹枝词》等,遗稿由其兄冯文澍辑成《紫箫山馆诗存》刊印行世。
查安荪(1886—1953),湖北京山人。1909年湖北武昌文普通中学堂毕业,与董必武同学。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活动。1920年后历任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员、科长,黑龙江省军署军法课员、军务课员,黑龙江省公署科员。1931年东北沦陷后,赴天津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返回黑龙江,在海伦开设同寿药房(一说在齐齐哈尔),行医14年。1946年齐齐哈尔解放,被推举为嫩江省临时参议会筹备委员、齐齐哈尔市临时参议会筹备委员,当选为嫩江省人民代表、齐齐哈尔市临时参议会副议长,出席东北九省行政联席会议。还担任过齐齐哈尔市防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遣送日侨委员会委员、修建西满烈士墓筹委会委员等职。1951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鹏溟诗稿》《鹤语词》等。
韩朴全(毅甫)、陶炳然(筱泉)均为黑龙江通志局编纂。
奎社每次雅集,轮流坐庄。或在社员各家,或在仓西公园(今龙沙公园)。第一次雅集在冯文洵家,第二次雅集在陶炳然家,第三次雅集在魏毓兰家。客来皆自己行厨,席间拈诗钟下酒,得句则传观互正。第一次雅集魏毓兰作《问田招饮为率真会,分韵得“比”字》五古一首,第二次雅集魏毓兰作《奎社分韵得“带”字》七言排律二十六韵。“四座吟成分韵诗,九天飞下步虚籁。水枯木落霜钟鸣,石破天惊雷鼓磕。文采上分云汉章,词源下决江河沛。”这是第二次雅集活动的真实写照。魏毓兰善于用窄韵赋诗,如奎社之限“删”韵,清明社之限“蛰”字。真率会第二集分韵得“带”字,通篇作七排长律二十六韵,皆为佳作。
每年端午、重阳两节,奎社都要雅集,举行诗会。因故未到者还要补写诗作。1929年端午,奎社同人集于仓西公园,韩朴全、旷仕槐因雨未能到会,魏毓兰戏为短歌以招之。“雅集难放佳日过,冒雨寻诗良足喜……古人诗思风雪中,名园赏雨况咫尺。君不闻,雨中树,鸟声起,提壶提壶催不已。”“水上园亭画里诗,晚来天气半晴时”。这一天的雅集活动在未雨亭中进行,一直持续到傍晚,到江云敛、夕阳迟之时,奎社同人还不忍归去,韩朴全、旷仕槐未到会当然要后悔的。
重九之日,天气渐冷,雅集只能在室内围着火炉进行。“北风吹雪掀天吼,奎社围炉作重九。”而远在呼伦的奎社诗友薛铨庆有诗寄来,魏毓兰对薛铨庆不畏边塞冰天雪地的严寒,倍加赞扬,对其写诗寄回奎社,倍受感动,回赠诗中写到:“呼伦在国之极边,九月雪地复冰天。人方蛰居君独出,登高直上西山巅。西山峨峨寒如许,君诗虎虎作奇语。回视奎社笑吾曹,瑟缩斗室真如鼠。西风忽送君诗来,读之快慰新颜开。”
真率会,虽然改名为奎社,但仍以真率会名义进行雅集。据1929年五月初三在仓西公园作真率会第九集,冯文洵分韵得“上”字,成五古一首:“真率会久辍,我怀殊怅怅。倏忽近重五,家家熟新酿。仓西续吟盟,闻之喜无量……吟坛竞驰骋,幽情一以畅。裁笺贻诸子,切勿观壁上。酒债容许逃,诗债终须偿。”记述了真率会好久未有活动,重新雅集后的喜悦心情,以及抽签赋诗,酒债可以逃脱,诗债必须偿还的硬性规定。五月十七日,真率会于仓西公园进行第十次雅集。六月初一进行第十一次雅集。六月十五日真率会进行第十二次雅集,社题为《西泊泛舟》。可见这是真率会是每半月进行一次雅集活动。
清明诗社
清明诗社,1933年农历三月初一日成立于齐齐哈尔留园。因诗社成立于清明前夕,故名清明诗社。留园坐落于嫩江边,为伪黑龙江省民政厅长刘德权(达庵)将军修建的私人花园。
“大书癸酉三月朔,留园清明诗社立。”“当筵分韵十六人,唱玉联珠为篇什。”(魏毓兰:《清明小集留园分韵得“蛰”字》)是日,选举张朝墉为社长,于驷兴为社监。共有16人参加了这次雅集和清明诗社成立活动。四月初八,清明诗社进行了第二次雅集活动。
刘德权,字均衡,号达庵,奉天金州(今辽宁金州)人。早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民国初年受黑龙江都督宋小濂派遣,赴北平参加南北统一军事会议。1913年授陆军少将。以后历任黑龙江营务处总办、黑龙江省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并晋升为中将军衔,授建威将军名衔。东北沦陷后,曾出任过伪黑龙江省民政厅长,旋辞职。任职期间,广交省城社会名士、文人墨客,自己出资在嫩江东畔(今浏园游泳场附近)建造一处小型园林,取名留园,常请一些诗人至此雅集,饮酒赋诗,创造出不少新篇佳制
于驷兴(1861—1942),字振甫,晚号艮庐,安徽寿县人。举人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随黑龙江将军恩泽从吉林到齐齐哈尔,任黑龙江将军衙门文案。后寿山任将军时亦受倚重。历任中东铁路交涉处帮办、吉林西北路兵备道道员、黑龙江都督府秘书、黑龙江内务司司长、绥兰道道尹。民国年间,历任黑龙江省政务厅厅长、教育厅厅长及代理省长。东北沦陷时期,一度任伪黑龙江省公署顾问。
1934年春,张朝墉第二次离开黑龙江,诗社活动受到了影响,为此,魏毓兰发出了“边城骚坛凭谁主”(魏毓兰:《次半园留别》)的慨叹。
雪鸿诗社
东北沦陷时期,齐齐哈尔著名中医张泽普还曾与王召南等组织过雪鸿诗社多年。另外张泽普还主持成立了江天诗社。
张泽普(1896—1956),字蔗圃。奉天营口县(今营口市)人。1935年,被齐齐哈尔万育堂聘为医师。张泽普对中医经典研修颇深,文学造诣也很高,一时被誉为儒医。从医之馀,尤爱诗词、书法。1955年,张泽普调到黑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6年于哈尔滨病逝。著有《虫吟诗草》《春草唱和集》等。
雪鸿诗社主要成员有魏毓兰、胡斗南、马泽长、张恕一、李慕韩、张栩人、富考年、崔寿彭、关守身、韩经九、张鲁箴、佛桑馆主、马剑鸿(马泽长胞妹)等。与张泽普经常唱和的还有蒋心斋、薛铨庆、任抱一、叶荣百、澹园、蒋召南等。其中雪鸿诗社中的骨干社员当推魏毓兰、马泽长。张泽普在《哭马泽长君三章有序中》写道:“马泽长为龙沙望族,鸿社隽才……诗宗元白,下笔可以惊神;文追韩柳,挥毫能泣鬼神。才名早著于边关,蜚声更播于文苑。”其妹剑虹之诗亦与其齐名。(张泽普:《虫吟诗草》)对魏毓兰的诗才张泽普更是推崇备至。“腹中稿脱羞王勃,腕下石成失米颠。晚近吟坛谁管领,天留此老作诗仙。”(同前《寿唯园步原玉》)
逸兴诗社
宾县早期创作活动,仅限于赋诗、填词并录有诗文数十篇。1913年后,有姜嵩甫刊撰其父姜树春的《绿杨斋诗文集》上下册,由吉林吉东印刷局出版发行。另外还有车益庵的《廓如斋诗集》以及赵汝楳、朱衣点等诗友们的诗作。于此同时,县志局长刘春蕙创立逸兴诗社。社址先在其家,后迁至县志局。逸兴诗社成员,主要为刘春蕙的同事、门生共20馀人。活动无有定制。县知事赵汝楳是逸兴社的主要成员,常于每年重九日聚集逸兴诗社成员,邀“诸贤”为文酒之会。于1927年夏,在宾州城东庙岭西麓修建1处诗亭,冠名“漉巾亭”。1928年春,赵汝楳亲联其楹:“南陆融风安酒意,东皋春雨劝农时”。
逸兴诗社创作活跃,诗作甚多,影响甚广。当时,名儒徐冠堂曾赋诗赞贺,成为逸兴诗社骨干。逸兴诗社活动一直坚持到1933年,刘春蕙谢世后,逸兴诗社自然解体。
花江九老会与后耆英会
花江九老会是民国时期哈尔滨的一个民间诗歌组织。花江九老会正式成立之前,流寓哈尔滨的诗人成多禄与陈浏曾酝酿在哈尔滨仿照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洛阳举办“九老之会”(九老会)的形式而成立哈尔滨的“九老会”。原来白居易曾于胡杲、吉皎、刘真、郑据、卢真、张浑因年老退居洛阳,曾作尚齿之会,并各自赋诗以记其事。一年夏天,李元爽、僧如满也在洛阳告老,由于他二人的加入而组成了九老尚齿会,他们写出各自姓名、年齿,画上各自的容貌,题为《九老图》。无独有偶,宋代李昉罢相后居于京师,也曾与宋祺、杨徽之、魏丕、李运、朱昂、武允成、张好问、释赞宁等也组成了九老会。这一文坛雅事乃至习俗直接影响到了哈尔滨的诗人。不过不久因成多禄返回吉林,此事不了了之。1927年,寓居哈尔滨的北京大兴人李世斌(清末曾以知府分发吉林供职)重新倡议成立“九老会”,这一倡议得到了哈尔滨的一些文人雅士(包括陈浏)的大力支持。与会者一共有周冕、李鸿谟、张朝墉、李世斌、曾韫、王顺存、陈浏、辛天成、韩宝濂九人,年龄均在60岁以上。
周冕,字绍逸,号诚惠,浙江嘉兴人,清末候补道员,曾任中东铁路交涉总局总办,在与俄人交涉中退让妥协,曾为程德全参奏。与会时年82岁,居九人之首,在会中居第一,被推为会长。
李鸿谟(1863—1944),字虞臣,山东牟平人。时年68岁。(李兴盛先生所著《塞月边风录》中《花江九老会与后耆英社》一文所载李鸿谟时年为68岁。但根据李鸿谟曾孙李朋教授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一期发表的《吉黑铁路交涉局的嬗变》一文所载,李鸿谟生于1863年,时年应为65岁。因此,参加花江九老会诗友的年庚排序及李鸿谟的生年尚有待进一步考证。)光绪丙戌年(1886年)前后入京师同文馆俄文馆学习。1910年担任黑龙江铁路交涉局总办,曾两次出任滨江道道尹。在会中居第二。陈浏曾以“长鲸吸九派”之诗句喻其善饮。
张朝墉(1860—1942)时年68岁,在会中居第三。于哈期间,著有《南岗杂诗》等。(生平详龙城诗社)
李世斌,时年68岁。擅词曲,陈浏曾咏道:“太守擅词曲,豪气迈等伦。”又言:“李侯更奇崛,高歌发天籁。”在会中居第四。
曾韫,字子固,蒙古镶黄旗,生于辽宁海城,清末曾任奉天府尹、直隶按察使与布政使。清亡,拒不出仕,流寓哈尔滨。时年68岁,在会中居第五。
王顺存,字理堂,河南项城人。清末曾任呼兰、龙江知府。其为人善于养生,因此陈浏诗谓其“养生善自珍”。时年65岁,在会中居第六。
陈浏(1863—1929),子亮白,号寂者、垂叟、江苏江浦人,曾任户部主事,民国初任交通部秘书。游哈尔滨,为张焕相幕宾,后被聘为黑龙江省府顾问,尊为上宾。工诗,有《浦雅丛刊》(内含骈文一卷,诗二卷)。时年65岁,在会中居第七。
辛天成,字九丹,号韮髯,四川屏山(一说云阳)人。曾任木兰、海伦、泰来县知事。陈浏谓他“能诗复能画,珠帘綉幕间,一一供藻绘”。时年63岁,在会中居第八。
韩宝濂,字吟笙,河北宛平人。宣统间任过松黑两江邮船局局长。陈浏之诗称他“长春来滨江,月必一而再”,可见他当时正寓居长春,但哈尔滨是他常来之地,因此也参加了九老会。时年62岁,在会中居第九。
1927年九月九日重阳节,九老会曾举行雅集,会后摄《九老图》以资纪念。此后“月集一次,按月为寿”。由于九老会雅集的地方在松花江畔,故称“花江九老会”。陈浏曾写过《花江九老诗》,以咏九人的特长。
九老会的成立,引起了喜欢风雅的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焕相的关注和礼遇,也引起了马忠骏的极大兴趣,因此,于次年二月二十二日在张焕相召集,由“九老”及马忠骏参加的一次宴会上,马忠骏与张焕相又提出“展九老会为后耆英会”的建议,得到大家的欢迎。说到耆英会,人们又不能不想到宋代的文彦博留守西都洛阳,曾组织年老士大夫13人聚会作乐,当时谓之“洛阳耆英会”。哈尔滨的“花江九老会”因此又演变成“后耆英会”,人数也由原来的9人增加到11人。
陈浏即兴赋《后耆英会》诗以记其事。由于该年冬季哈市数千名学生抗议日本殖民者劫夺路权游行示威被滨江县知事李科元镇压,张焕相因之受牵连而免职离哈,加之其政务繁忙,实际并未参加后耆英会活动。至1936年,后耆英会诸老或徙或亡,只剩下周冕、马忠骏二人,该会已经烟消云散,凋零衰亡。
松滨吟社
1925年,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局长马忠骏从政坛隐退下来筑造遁园的同时,也在筑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家园。遁园中经常有文人雅士、学者名流云集于此,诸如前清遗老、民国新贵、京华墨客、东三省政要,甚至革命党人也经常来此浅吟低酌,品茗对弈,吟诗作画。遁园无形之中悄然兴起了一个诗社,即松滨诗社,也就是马忠骏自称的遁园诗社。
为了进一步活跃诗词创作,遁园的文友按期雅集,召开诗会,纷纷以遁园中的各个景点为主要歌咏题材,相互赋诗,依韵唱和,一时传为佳话,遁园也成为哈尔滨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吟社社长先后由马忠骏与祝国忱等人担任。参加唱和者不下百人。其中有著名文人成多禄、陈浏、张朝墉、钟广生、孙雄、柯绍忞、王树枏、郭则沄等。另有于清末任过知州的缪润绂(东麟)、巡抚曾韫(子固)、黑龙江度支使谈国楫(鲍帆)、知府黄维翰(申甫)、候补道员周冕(少逸)等。民国年间任东三省盐运使的曾有翼(子敬)、奉天省教育厅厅长谢荫昌(演苍)、吉林省省长郭宗熙(侗伯)、东省特别区高等审判厅厅长陈克正(止中)、中东铁路理事沈瑞麟(砚斋)、中东铁路董事何守仁(怀德)、黑龙江代省长兼教育厅长于驷兴(振甫)、东三省盐运使张之汉(仙舫)、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焕相(棠园)、东北边防军驻吉副司令公署及省政府秘书长荣孟枚(叔石)、东省铁路首席理事袁洁铠(洁珊)、龙江道尹何煜(南孙)。此外,还有马忠骏的女婿吴家琭(玉如),以及张伯英、周玉柄、涂凤书等,甚至林纾、章士钊也有文字来往。一时名流荟萃,少长咸集,“诗城酒阵”,闻名遐迩。但吟社并无明确的纲领和社会目的,只是成员间的自我欣赏、自我愉悦,因此没有提出政治上、艺术上的主张。不过,分析吟社成员的作品,可以看出其倾向的大概。
“身世擅豪华,朱楼倚钿车。如今营别业,风味似田家。老去依村僻,学农亦学圃。不更起台榭,清霄闹歌舞。京洛闻声早,衣云几变更。多君知止足,蓑笠送平生。风物满郊原,村翁杖履尊。国中方扰攘,此地是桃源。”陈浏的这首《过遁园》,名义是赠马忠骏的,实际却道出了不少松滨吟社诗人的以往身世和当前思绪。松滨吟社的诗人们尽管没有唱出时代的强音,但他们的诗中仍然留下了时代的影子。
松滨吟社正式命名始于1931年春。这也正是吟社最为辉煌的时候。清明前后,马忠骏召集文友遁园雅集,写有《辛未遁园小集》诗:
吟朋次第作消寒,有酒无诗免俗难。
花径鸟啼醒午梦,山厨烟冷愧春盘。
梅边杖履馀身健,雪后园亭任客看。
堪笑田家鸡黍约,一时俦侣尽鵷鸾。
遁翁诗成,与会诸公均有和韵之作。沈瑞麟以《松滨吟社辛未第一次聚饮遁园,遁翁有诗见示,依韵和之》,诗云:
前后清明多峭寒,入春容易放春难。
枕中荣适黄粱梦,天际光华白玉盘。
嗜酒莫忘千日醉,爱山不忘百回看。
东来高士今犹夕,五噫长谣和伯鸾。
消寒之作,俱见性情。这也是松滨吟社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诗歌之中。是年春夏,吟社又进行了多次雅集。
“九·一八”以后,无情的现实粉碎了内心的幻影,松滨吟社的诗人再也不能在世外桃源里高吟了。1931年的重九登高之日,吟社只有马忠骏和张朝墉在一起,他们一个年逾花甲,一个年过古稀,两位老人在泪眼相向中无限感慨地写出了《辛未九日联句》:
欲作登高赋,天涯少故人;(马)
尘劳双鬓雪,忧患百年身。(张)
城郭今非昔,金缯富亦贫;(马)
闲愁且删却,睹酒莫嫌频。(张)
然而,酒是不能浇愁的。马忠骏当晚睡不着觉,反复观看刘哲从南京写来的诗、信,披衣命笔,写了《辛未重九和敬舆〈雨花台登高〉原韵》:
“风雨飘摇入晦明,重阳无计破愁城。
吟怀寂寞陶彭泽,酒局阑珊阮步兵。
胼胝生涯容老圃,担当宙合仗诸卿。
何时待定黄花约,鸡黍桑麻话晚晴。”
前四句是对因“九一八”事变诗社活动不能如约进行的慨叹,后四句是对光复国土重振诗社的希望。可见,当民族矛盾高于一切的时候,松滨吟社的诗人也不能不一改士大夫的高吟,而唱出国破家亡之恨。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有的诗友漂泊他处,有的出仕敌伪政权,加之几位骨干社友的相继辞世,社事也随之凋零,风光不再。再加上日伪统治环境严酷,星散的诗友碍于书信检查,而名存实亡。
走进遁园,走进《遁园杂俎》,也走进了松滨吟社,走进了马忠骏的精神世界。1940年经马忠骏整理,松滨吟社唱和诗被辑为12卷,名曰《遁园杂俎》,其中诗集10卷,共录包括马忠骏在内共计121人与遁园有关的诗词1175首,词赋、偈、骚、令、曲13首,为我们保留下了松滨吟社的丰富作品。松滨吟社的大量诗作,是遁园文化风景的在再现,是马忠骏等人的精神写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松滨吟社所产生的这些诗作,虽然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基本上没有反映二三十年代政治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极个别者如刘哲之‘大千民尽饥且冷等诗除外),‘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抗日斗争,但诗人们所歌咏的洁身自好、退隐园林,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逃避现实的消极反抗态度,从而折射出社会的黑难。”(李兴盛:《黑龙江山水名胜与轶闻遗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还是难能可贵的。“此外,作为哈尔滨是早期文人结社,松滨吟社的出现,对活跃与推动当地的诗歌创作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前)亦为哈尔滨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难平文艺社与二堡社
民国和伪满时期,双城不但写旧体诗的人俊采星集,而且涌现出一批有成就、有影响的新诗人和作家。如许默语(笔名噩匹、魔女)、陈金波、刘鸿云(笔名向流)、张景云、噩亚、苦土等等。1935年,许默语与陈金波在双城发起成立了“难平文艺社”,嗣后张景云与噩亚等人又成立了“二堡社”。这些新锐满怀愤懑,以笔作刀枪,创作了许多反映抗日救国、光复中华,揭露日寇暴行,鞭挞汉奸丑态的诗歌等文学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商山诗社
商山诗社是民国时期活跃在牡丹江地区宁安县影响较大的一个诗社。诗社初期由吴克昌、王化南、纪锡铭、郑子修四人组成,因四人都已超过中年,便依西汉初年“商山四皓”的典故,取名商山诗社。今有《真吾庐诗集》传世。
诗社成立不久,郑子修因为去济南谋生,与诗社脱离了关系,诗社补入了一位叫何荣勋的社员,以保持四皓之数。到了后期,“诸友皆流离异地”,初期的四位成员只剩二人(“商山四数今缺二”),于是,又补了两位进来,连同何荣勋,共补入三人,超过四皓之数,达到了五人(“补得梅花又满三”“龙城五友醉春酣”)。这样,商山诗社前后共有七位成员。
商山诗社虽然前后只有七位成员,但所联系的诗人、诗词爱好者数量相当多,他们都参与了创作,很多人参与了诗社的活动,实际上无疑于诗社正式成员。初步统计,录入《真吾庐诗集》的作者有五十多位(因手抄本有误,加之年久破损,有的作品难以确定作者,故作者数目不能确知)。如果考虑诗集有遗录这一因素,则实际上作者的数量还会更多。诗社所联系作者的居住范围也很广,除牡丹江当地外,还有哈尔滨、吉林、开封等地诗友,另外还有几位日本人。由此可见,商山诗社拥有一个相当可观的创作群体,规模不可谓不大。它实际上就是牡丹江地区的诗词团体。
根据《真吾庐诗集》的作品加以推断,商山诗社约成立于1937年。停止活动在1947年3月以后。从1937年到1947年,诗社整整生存了10年。1947年,由于世事巨变,诗社活动不可能继续开展,无形中偃旗息鼓,自动解散。
虽然诗社只生存十年,但社员个人的创作活动以及诗友之间的相互联系,却远不止十年。诗社成立之前,诗友们就有了广泛的诗词交流。纪锡铭就是在这时同吴克昌开始诗词往还的:“余与君先以神交,盖未见其面,先见其诗也。”(纪锡铭《〈真吾庐诗集〉叙》)先有诗友们的诗词交流,然后有诗社的成立,这是常理。再看,集中所收最早的作品,是吴克昌写于1917年和翟步墀写于1918年)的。据此,可以说,商山诗社的成员及其周围的作者,前后活动了30年之久。
商山诗社开展活动的方式怎样呢?根据《真吾庐诗集》的诗作及书信,把它归纳为四项:唱和赠答、事故应酬、专题雅集和东瀛诗交。这些活动,既推动了写作,也对诗友之间保持联系、增进友谊,起到很大作用,使诗社这部机器正常在运转。
从诗集内容看,唱和赠答是产生新作品很重要的方式,因为这类作品数量最多。例如,郑子修1941年去河南省,寄回《旅怀》七律二首,吴克昌、纪锡铭、王化南皆依韵作和,得诗十首。宋浚哲赠吴克昌八德笺一册,附七律二首,吴和一次,赞一次,得诗六首。
事故应酬指婚丧寿庆等活动,也产生不少作品。吴克昌建真普楼竣工,有八九位诗友作贺,得诗数十首。哈尔滨有刘荔孙者,夫妇六十双寿,吴克昌与张淬之各撰长篇七古作贺,其中保留了许多较珍贵的史料。
专题雅集是诗社所举办的正式集体创作活动,既收到诗词成果,又获得交流裨补,颇具成效。诸如举行酒会,游观音阁,游镜泊湖等。参加者每次三四人或七八人不等,每次都得诗十几首或数十首。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重阳节,宁安县曾举办过一次菊花会,展出各色菊花百盆以上,商山诗社应邀赴会,有数十人参加,得诗百馀篇,有数十篇刊载于牡丹江出版的报纸上,可谓一时之盛举。
东瀛诗交,指的是商山诗社同居住在本土的日本人的诗词交往。由于东北地区当时的特殊环境,同日本人交往,是很平常的事。然而诗词的交往,尤其同居住于本土的日本人有诗词交往,就不多见了。同商山诗社进行诗词交往的日本人主要有三位,他们是:高洲太助、白须直、松井庆四郎。
高洲太助字草梦,曾在外交界多年,足迹遍及中国,后在牡丹江、宁安、东京城等地开设草工厂(纺织稻草袋)。归国后在东京定居,始与吴克昌等人有诗词交往。白须直号温卿,日本外交界人士,曾在中国任上海、苏州、成都等地领事,并曾在欧洲任外交官。在苏州期间,曾发起对寒山寺的修复活动。松井庆四郎字庆堂,男爵,日本外交界元老,曾任驻法国公使,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会议。
几位日本人主动写信,向商山诗社的诗人学诗,求教恳切,态度恭谨。吴克昌等人也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加以指教,还亲自为他们改诗数十首,成为诗坛佳话。
松江诗社
黑龙江历史文化名城依兰,旧称三姓。这里不但有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传说故事,更有五国头城的历史遗迹,还有满族始祖的发祥地的凄美传说。依兰,不但历史悠久,风景秀美,而且人文荟萃。如果说宋徽宗在这里曾留下了“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的凄婉苍凉的诗句,那么,清朝光绪年间创立的松江诗社,更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
光绪十二年(1886年)端午节这一天,傅友和他的几位满族诗友成立了松江诗社,推举满族富察氏傅友为社长。诗社对入社人员要求比较严格,最初仅有10人成为诗社社员,举人赵崇礼是其中成员之一。8年后时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面对一方是“坚船利炮”的入侵倭寇,一方面是软弱无能的朝廷,社员义愤填膺、怒发冲冠,写出了大量反日爱国的诗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李鸿章经办的并完全按照英国人意图把香港租借给英国,租期99年。消息传来,依兰诗人为之震怒,诗人傅樱园写下了痛斥清政府卖国行径的诗章:
斗金宝地被英囚,渔父菊农也泪流。
屈指干支求易理,红牛解我百年仇。
诗中的“红牛”是指1997年(农历丁丑年)香港回归之年。不难看出,百年之后,香港回归,诗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傅樱园,傅友之子,号松江渔父,系满族官宦家子弟。开过中医诊所,当过私塾先生,自幼熟读经史,国学底蕴深厚,擅书法、镌金石,真草隶篆俱佳,行书尤精,一时誉满依兰。
清末民初之际,松江诗社已发展到30馀人。组成人员主要有秀才、官府书吏、师爷、幕僚和地方名流雅士。依兰道尹王瑚、阮忠植,依兰镇守使李杜,县知事杨梦龄、杨步墀、王世选,文僚张宝书、沈兆褆、杨步墀等政务之暇,也常光临诗社,置酒聚会,吟咏酬唱,发表了许多爱国进步诗作。民国8年(1919年)傅樱园接任社长,同时时傅樱园还接收了傅亚田、李百轩、吕玉兰(女)、王振中为徒弟,学习诗词创作。
“九一八”事变以后,松江诗社活动一度受挫,但诗社却增添了张绍俊(浙江绍兴人)、张菊农、徐洪枢(山东昌邑人)等新的力量。1932年重阳节这天,张绍俊、张菊农、徐洪枢、傅樱园等8人相约恢复松江诗社活动,仍推举傅亚田为社长。新的诗社组成之后,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一周年创作了一批反满抗日、讴歌中华民族、爱我江山的不朽诗篇。徐洪枢的诗作是:“独立望中华,苍茫一将斜。天涯孤客泪,非止怨无家。”张少俊的诗作是:“一霎鲸吞恨,千秋历史羞。摘瓜犹未已,谁与唱同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以及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愤慨心情。由于作抗日的诗歌,1933(或1934年),8名社员被抓到警察署,松江诗社遂被取缔。
1945年东北光复前后诗社重新恢复活动,推举傅樱园的侄子傅亚田为社长。傅亚田任社长以来广收学员,培养诗才,自己的诗词创作也达到了高峰,现存的手稿保存自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创作的诗词100馀首。其中一些诗作或寄情于山水,或以酒论诗,表现了作者在日伪统治的白色恐怖嚣张时期,拒绝为日伪政权做事能的高尚的民族气节、不屈的民族精神,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感慨和日军惨败、祖国光复的喜悦心情。
1950年,李百轩接任松江诗社社长。同年12岁的刘忠生参加了松江诗社,并拜李百轩为师,学习旧体诗词创作。老师命其作诗,刘忠生当即写下了:“八月中秋月最圆,父亲命我写诗篇,读书知新须温故,学习前人古圣贤”的诗篇,得到了傅亚田的赞许,当即被其收为徒弟。1960年傅亚田病逝,刘忠生接任社长,李百轩任顾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诗社再度被迫停止活动,但诗词创作却没有停止,诗词爱好者们依然坚持诗词创作。针对林彪、江青的反革命行为,1967年夏刘忠生先生写下了一首七律,以泄胸中积郁:
公私二字本相争,水火原来两不容。
极左并非真马列,伪装必定露原形。
吹拍溜捧奴才相,打砸抢抄土肥行。
盼得春风回大地,那时方可慰平生。
不料此诗被造反派发现,这首诗成为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刘忠生则被定为反对“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分子”,伴随的是游街、批斗,直至1969年才被解除管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到了依兰大地,诗海又泛起欢笑的涟漪。1978年诗社在李百轩的倡议下开始恢复活。1985年由老省长陈雷、省政协副主席孟传生将松江诗社改名为五国城诗社,刘忠生任社长。
从1985年到现在,五国城诗社又走过了26年的光辉历程,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诗社下设14个分社,已有社员(会员)几千人,通过诗词进校园,诗词进课堂,诗词进社区,诗词进家庭活动的开展,有四五千名诗词爱好者接受了培训。二十几年,共出版《五国城吟草》《五国城古今诗词》《五国城灵童诗选》《千年五国城诗词选》20馀部,个人专辑10馀部。
从松江诗社到五国城诗社,依兰的诗词组织经历了117年的发展历程,正饱蘸松花江水,书写新的灿烂华章。
参考文献:
1.魏毓兰:《黑水诗存》,载李兴盛、安春杰主编《黑水丛书》第六集《何陋居集》。
2.吴兆骞:《吴兆骞集》,《黑水诗存》,载李兴盛、安春杰主编《黑水丛书》第六集《何陋居集》。
3.宋小濂:《北徼纪游》,载《宋小濂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4.李兴盛:《黑龙江山水名胜与轶闻遗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5.黄德烈:《论宁古塔流人诗社成因及其影响》。
6.马维权:《哈尔滨八十年前的诗社》《黑龙江日报》2008年2月21日第12版。
7.马忠骏:《遁园杂俎》,载李兴盛、安春杰主编《黑水丛书》第六集《何陋居集》。
8.李随安著:《马忠骏及哈尔滨遁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9.徐双山:《丁香结》,《丙戌徐双山致韩四书》。
10.宾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宾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张泽普:《虫吟诗草》(稿本)。
12.张呈文、周哲辉:《牡丹江地区商山诗社初探》。
13.刘忠生:采访口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