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职业紧张
2014-11-11王婉
王婉
摘 要 职业紧张是劳动者的能力、劳动需求、个体资源不能满足工作任务要求时所表现出来的有害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它可对机体多器官、多系统造成损害。职业人群和劳动相关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减少和预防职业紧张的发生。
关键词 职业紧张 职业人群 紧张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全球化、人口流动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与发展,使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新的职业危险因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因素是心理学危险因素,而职业紧张是最重要的心理危险因素之一。①有关职业紧张这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正逐渐受到关注,预计不久将成为多学科研究领域中的热点。
1 职业紧张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职业紧张是劳动者的能力、劳动需求、个体资源不能满足工作任务要求时所表现出来的有害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职业人群除经受作业环境中存在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有害因素的影响外,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及变幻莫测的市场,对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严峻的挑战。②
职业紧张是否发生以及强度的大小,取决于个体特征(内因)和工作环境(外因)。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性格等,决定个体对紧张源的反应,影响个体使用的应对措施和紧张反应出现的结果。工作环境中的紧张因素主要为:环境中的理化因子、工作性质、任务特点、人际关系等。由于内外因素的作用,某些劳动者出现精神紧张。容易出现精神紧张的职业大致有以下几类:责任重大的工种,如航空员、驾驶员、医护人员等;极度紧张的工种:消防队员、抢险人员、装配线工人等;高强度脑力工作者:工程师、教师、技术人员等。
2 职业紧张对机体的影响
紧张产生的机制:紧张源通过感受器到达大脑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整合后,再将信息传达到效应器,引起一系列生理及病理的改变。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精神紧张可造成行为功能的改变,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出现行为冲动以及疲劳蓄积等。神经系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可形成疲劳—衰弱—抑制的恶性循环。紧张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神经—内分泌系统
研究表明:紧张刺激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动,一方面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及少量性激素,另一方面,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同时交感神经兴奋,也能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并进一步引起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和高血糖素含量增加,出现血小板聚集,血脂代谢及血糖代谢异常等反应。
2.2 心血管系统
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职业紧张与高血压、冠心病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明显的关系。当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的活动起着主要作用。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搏出量增加,血流量增加,同时外周微动脉血管收缩,两者共同作用,使血压升高。另有资料报道:长期慢性紧张刺激大鼠,可引起高血压,血管紧张素和下丘脑分泌的血管升压素水平也会增高。③
2.3 免疫系统
研究显示:紧张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心理状态的好坏对免疫细胞的活力产生影响。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我们处于高度紧张疲劳状态时,容易罹患疾病,比如感冒。免疫反应随紧张源作用的时间变化而改变,个体的紧张可出现不同的免疫应答,④研究结果报道不一。在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和紧张反应研究中发现:教师的体液免疫功能高于非教师,而细胞免疫功能(CD4、CD8)有一定下降,提示教师的职业紧张对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有所不同。⑤紧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规律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除此之外,紧张可使机体代谢增强,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胃肠运动减弱、呼吸加快、尿量减少等等。
3 职业紧张的预防
职业紧张可对机体多器官、多系统造成损害,它是涉及到多方面的复杂现象,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预防和减少职业紧张的发生。职业人群和劳动相关部门均应予以高度重视,从减少紧张源、降低个体反应敏感性、早期侦测并及时处理紧张反应、尽量减少紧张相关疾病的危害。⑥劳动者本人要加强身心健康意识,协调工作与各方面的关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寻求亲属、朋友、同事、上级的支持等,从多方面消除紧张状态;各级劳动管理部门应为职业人员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明确工作职责和具体分工,经常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让劳动者了解紧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紧张的技巧(比如时间管理技巧、放松技巧等),对出现不良心理反应的职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只有当劳动者应对紧张的能力增强了,紧张反应降低了,才能以良好的状态面对工作,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