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新机制

2014-11-11杨华蒋丽丽

科教导刊 2014年28期
关键词:高校管理教育

杨华 蒋丽丽

摘 要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作为大学生党员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数量日趋上升。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诸多难题,提高认识、健全机制、创新方式、做好教育引导工作、积极寻求党员流入地支持等措施将有助于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关键词 高校 流动党员 教育 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界定

明确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范畴,是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概况、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基础。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高校党员队伍的特殊群体,它是指高校大学生党员毕业时因各种原因不转移党员组织关系,而将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继续由学校党组织进行教育管理的党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灵活就业或出国留学的党员;二是申请暂缓就业的党员;三是工作单位未建立起党组织的党员;四是组织观念淡薄,毕业离校时未将组织关系转走的党员。上述情形的出现,使得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滞留在原学校而无法正常转移,毕业生流动党员也随之产生。

2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中存在的难题

2.1 毕业生流动党员自身党组织观念淡薄

从学生党员自身而言,由于党龄短,对党认识不深,党性修养普遍比较薄弱。部分流动党员忙于职场,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而无暇顾及自己党员身份,逐渐淡薄了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和学校党组织的联系。党组织对他们的情况知之甚少;部分流动党员长期游离在党组织之外,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动态,不按时交纳党费等,无法正常行使党员权利、履行党员义务,更无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2 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认识不到位

部分高校党组织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往往采取粗放管理、放任自流的办法,不能很好地起到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作用。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较为分散;另一方面,因社会环境、工作条件和个人发展等因素造成毕业生流动党员频繁变动工作单位,流动性非常强。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部分高校党组织认为毕业生流动党员已毕业离校了,管与不管不影响大局。

2.3 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健全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工作的有效保证。面对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制度,造成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缺乏具体的工作措施,校党委组织部门与各基层党总支工作职责不明确,从而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出现脱节现象。再者,很多高校在党务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未建立起专门的流动党员支部,未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党务工作者往往为了应付上级党组织布置的任务,工作循规蹈矩,工作思路缺乏创新,注重维持已有的工作成果,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疏于管理,导致流动党员的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2.4 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手段过于传统

目前,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更多地习惯于集中上课、统一培训的管理方式,然而这一手段单一、方式简单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充分考虑流动党员的特点和需求,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大学生党员在毕业离校之后,由原来的“学生”向“社会人”身份的转变,面临的首要任务已不再是知识的学习,他们开始接触各种类型的人、各式新鲜事物,视野变得开阔,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3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的有效对策

3.1 更新观念,重视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工作

加强和改进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提高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是建立健全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件大事。高校各级党组织更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更新观念,克服“畏难”情绪,把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纳入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日程,切实承担起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在工作中积极探索,调研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新形势下呈现的新特征、出现的新问题,总结出有利可行的新方法、新途径,确保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落实到位、成效显著。

3.2 健全机制,强化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规范指导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在高校内建立专门的流动党员党支部,选聘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党务工作者担任支部书记,在毕业生党员离校之前进行充分的摸底排查,严格甄别那些将组织关系保留在高校的毕业生党员,实施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档案,后期确定专人对流动党员进行跟踪联系,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做好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时刻铭记党员身份,做到离校不离组织。

3.3 创新方式,满足毕业生流动党员多样化需求

构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新机制可以从创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方式、充实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内容着手。高校党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搭建网上党员教育服务平台,建立网上流动党员之家,及时发布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定期组织网上培训;高校党组织也可通过网络随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动态,进行“遥控”教育。同时,流动党员也可以利用网络反馈自己的信息,加强与其他流动党员的沟通交流。在教育内容上,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可以结合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实际,进行就业指导和社会性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3.4 教育引导,提高毕业生党员自身素质

针对毕业生党员党龄短,党组织意识淡薄的特点,重点做好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在毕业前夕,对毕业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和党性纪律的强化教育,组织他们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规定和政策,引导他们毕业后继续保持与党组织的联系,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毕业前的强化教育,让毕业生党员坚定党员内心信念和对党的内在情感。在毕业生党员流动期间,高校需及时跟进后续教育,通过电话、网络、寄发资料等方式与流动党员进行交流,鼓励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素质。

3.5 寻求支持,建立学校与社会互动管理机制

面对“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着”的难题,高校可以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建立与流动党员的就业单位或流动地域党组织的双向互动长效管理机制。高校要主动及时地和就业单位或当地党组织进行联系,因地制宜,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对流动党员齐抓共管,形成协调通畅、有机衔接的工作局面。有条件的高校也可到流动党员的单位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他们现实的表现情况,询问他们在工作、生活是否存在难处,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猜你喜欢

高校管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