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个性阅读催化灵动课堂

2014-11-11龚燕春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特级教师郭惠宇说:“追求灵动,正是一种教学形式的表现形态。所谓‘灵动者,就是一种生气、活力,就是和谐、节奏,事实上,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过程,也是思维发展、情感活动的一个过程。语文教学的诸元素——文本、学生、教师,都离不开思维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因而好的语文课堂是灵活多变的,充满张力的。任何固定的模式、僵化的流程、刻板的讲述都会使语文课变得枯燥索然。”用个性阅读催化灵动课堂,正在于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空间,以灵动为核心,教师教得灵气洒脱,学生学得轻灵自在。

一.学会动态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于无字处探寻作者的思想,利用文本的空白处阅读,动态地把握课文整体,也往往能体现出超文本的阅读效果。

文本作者的思想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示,也可以隐蔽于文字的空白处。这种空白有多种形式,如结构上的分节分段换行,是空白;欲言又止,“话到嘴边留三分”,是空白;借用修辞手段,象征、影射、双关、反语是空白;置疑不答、无可奉告,是空白;主次有别,说这不说那,也是空白……这些空白,或是言外存意,让读者猜想;或是言此意彼,让学生琢磨;或是迂回的反衬;或是委婉的曲笔。笔者把这些空白处,择要地让学生借助语境展开想象,进行填补,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从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优化语文的整体素质。如教学《故乡》一课时,同学们发现,作者在刻画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时,特别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而且分别运用了很多的省略号。这些省略号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态、情境和性格,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揣摩,想象省略的内容与情境,为理解人物、把握主题起到关键的作用。可见,利用文本的空白处阅读,往往能体现出超文本的阅读效果。

二.引导发现阅读

语文教材不是供学生欣赏的知识花盆,也不是展示范文、注释、插图、练习等的展览厅,它是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路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催化剂。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把语文教材仅看成是“语文教学之本”,更确切地说,教材是“帮助学生自学之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本”,“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之本”。由作者精心写作、编者严谨挑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深邃的蕴意,常使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在日常教学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用发现法去阅读课文。首先是文章内涵的发现。整体把握课文,是文章阅读的重要一步,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的内涵。其次是文章精妙写法的发现。选进教材的文章,其写法大都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笔者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们认真分析,努力发现,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此时教师的提问可用求同法和求异法;求同是根据已学过的内容,寻找新课文里的相同点;求异就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发现新问题。教师大胆设疑,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此外是发现教材个性。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题材的运用,从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都可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凝结着的作者感情和个性。

三.提倡多元阅读

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云:“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确实,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其实就是重构自己头脑中的“第二文本”,各人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即使是同一学生在不同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因而对同一作品进行多元解读,也是个性化阅读的要求,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的阅读能力。如教学《繁星》一课,提出这样一个探究问题:有人认为文章第四段有一种多余的感觉,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同意,理由是,文章第一至三段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产生了一系列的感想,抒发了“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而第四段写了“我”有一夜在船上观看巨人星座,笔调平淡,少有描写,缺乏情趣,所以是多余的;一种是不同意,理由是如果说文章第一至三段是从面上泛看繁星,那么第四段就是从点上特写星座,而且第四段的遣词用字也很讲究,如“跑”字,用得极好,既写出巨人星座的形状,又暗示船在前进,表露了作者涌动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拘泥于统一的认识,只要没有什么大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笔者深深感悟到:给学生一个解读的空间,他们会还你一个惊喜!如果一味死抠参考答案,恪守标准结论,而忽略或藐视个体阅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毫无主见和创新意识,最终必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

四.强化反思阅读

一般地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内容既会有赞同的吸纳,又含有批判的否定,这就是存在于阅读过程中的批判性。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极其主动的阅读心态,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如此,笔者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提高个性化阅读的质量。

一般地说,实现阅读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一是学生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正确吗?还有没有其他的见解?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以此来调整、深化阅读活动。二是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做到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组织,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发现他人理解、思维、方法的长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和原因,并获得调整思想、修正认识、及时改进的方法,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教师适时的点拨和适度的调节可以引导学生不偏离方向,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增强阅读效果。

五.注重开放评价

传统的语文学习评价,多以一张试卷的考试结果来体现。而开放学习评价,是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依据,把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积极、正面地认识自己,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励自己不断进取,走向成功。具体做法是: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如写字的要求、朗读背诵的要求、运用表达的要求等。二是评价的方法、手段多样化。形式上,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时间上,平时检测和终结考试相结合;内容上,老师指定的与学生自选的相结合;结果的表述上,定量的分数与定性的等级、评价相结合。三是将学习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以评促学。在评价中,既学会评价别人,也学会评价自己,反思得失,见贤思齐。四是讲究评价的艺术,如采用延时评价、多值评价等。

运用开放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开放性评价。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阶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终结评价,势必会扼杀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

个性阅读贵在心悟,只有读出自己,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能超越文本,放飞个性,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不仅要具有灵动的教学设计,拥有灵巧的教学创造,更需要养成灵性的教学素养,激活灵敏的教学情感,进而形成灵通的教学魅力。惟有此,灵动的课堂才会像一首绮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我们追求阅读方式的多变,拓展阅读的容量空间;但教学内容的整合,不是拼凑,不是时髦,不是为了贴上一个美丽的标签。阅读的方式不能决定阅读的质量,阅读的容量不能决定阅读的深度。新课程改革鼓励我们突破窠臼,去寻求更接近教学本质的途径,教师也因而形成自己灵气潇洒的教学个性与风格。

龚燕春,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责任编校:左晓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