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教学范式及优化路径
2014-11-11滕之先
近两年来,我参加了南京市秦淮区教研员周正梅老师主持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文本阅读范式及优化路径实践研究”,对初中阶段的小说阅读范式及优化路径作了初步研究。“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这是所有小说都具有的最高要素。”这是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据调查,在各大文学体裁中,绝大多数初中生最喜爱阅读小说,而喜爱的最重要原因又恰恰是小说中有吸引人的故事。鉴于此,小说阅读教学范式应以“讲故事”为基点展开。在这样的基点上,我想更进一步追问小说的灵魂是什么。我认为,小说的灵魂是要讲述好的故事。因此,研究小说阅读教学范式及优化路径的一个基本方向是教学生去学会鉴别小说中的故事是不是好故事,能够明白“好的就是好的”,进而指导学生弄明白小说的作者是如何构思一个好故事的。这是小说阅读教学范式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优化小说阅读教学的必由之路。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反复研讨并观摩了研究课《斑羚飞渡》,我想就以《斑羚飞渡》为例,具体谈谈自己对小说阅读教学范式及优化路径的思考和探究。
一.让学生学会鉴别一个好故事
就文本来看,《斑羚飞渡》是不是一个好的故事?又如何去鉴别是不是一个好的故事?如果从真实性、科学性的角度分析《斑羚飞渡》,这篇小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故事。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不止一处。这群斑羚能够进行老少分队,并对分队的结果加以适当的调整,这显然是高级的思维活动,这是违反了一般科学常识的,在自然界的斑羚群中根本不可能发生。作者笔下的这群斑羚能很快克服被逼至绝境的慌乱,训练有素、井然有序地完成飞渡。斑羚在危难中还表现出舍身救种群的崇高觉悟和集体主义精神。尤其令人惊奇的是,镰刀头羊能从彩虹得到启发,想出飞渡的办法,通过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来摆脱困境。它通过几声咩叫就能组织好一场极其复杂的飞渡,这是用人类语言都无法轻松胜任的事。镰刀头羊的镇定、智慧、牺牲精神乃至高贵品格,这都令人感动和钦仰!甚至,作者笔下的猎狗也能被斑羚的精神感动了,哪里还有猎狗的本性!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纠缠故事情节是否真实、科学的问题,这是一种教学处理策略。但我认为,如果要使这篇小说阅读教学进一步优化,就可以创造契机讨论“是不是一个好的故事”这一问题。我觉得如果学生有这些疑问,教师是可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的,教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抛出这个问题。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是有很大区别的。小说的故事是虚构的,但这种虚构又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基础上,进行了充分想象、提炼,巧妙的组织,让读者会觉得比现实中的事件还要真实可信。这就叫艺术的真实。阅读的主体——学生在初读《斑羚飞渡》时为什么很少质疑这个故事?也许你可以说学生缺乏相关阅历和知识,缺乏质疑的精神。但绝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这篇小说时感觉故事是真实的,那是因为小说通过虚构传达了另一种更高层面的真实——艺术真实。《斑羚飞渡》是一篇动物小说。因此,阅读这篇小说就应遵从小说阅读的审美规律,从艺术真实的层面来阅读。反之,以是否具有科学性去坐实求证,必会扞格不入。安徒生奖得主波拉·福克斯曾说:“我相信,讲故事的艺术终归是真的艺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艺术真实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感悟。
除了用艺术真实的标准衡量小说,还要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好故事的另一重要标准:思想内涵。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演讲中说道:“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被称为“一个能让你产生信仰的故事”,小说作者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在一次采访中也谈道:“生活就是一个故事,你可以选择你自己的故事,但是,有上帝的故事才是好故事。”也就是说,好故事要传达诸如真理、正义、信仰、善良、真诚等美好的精神质素,具有感发人心的精神力量,这是优秀作家的共同追求。正如谢有顺在采访贾平凹时所说的那样:“重要的是要表达出精神的力量,表达出真正的存在感,要有心灵质量。只有真正读到了那个伟大的、复杂的心灵,读者才会感动。”《斑羚飞渡》这篇小说展现了动物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责任、牺牲、悲壮甚至高贵,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动物身上具有不可侵犯的神性力量,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感到精神的震撼,这也照出了人类的贪欲和卑劣,更促使读者进一步反思人类的所作所为,警醒人类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斑羚飞渡》的作者沈石溪说:“十五年的创作实践,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礼仪的粉饰、道德的束缚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诉我们,《斑羚飞渡》是借动物生命去刺破“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因此,阅读这篇小说就要读出故事背后的思想内涵。
所以,小说阅读应该在故事这一基本面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创造契机并引导学生学会鉴别一篇小说是不是在讲述好故事。
二.让学生明白作者如何构思好故事
《斑羚飞渡》的作者是如何构思一个好故事的?教师又如何去指导学生弄明白作者的构思艺术?一般教师可能会局限于运用孤立的、僵化的知识去组织教学,将小说构思艺术局限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固定模式中,这导致学生只能在“然后怎样呢”“然后又怎样呢”的故事情节表层一路走下去。如何优化这篇小说的阅读教学?我们可以尝试基于“困境的出现——解决”这一小说构思特点来组织教学,就作者如何设置困境,又如何描写小说中的斑羚化解困境,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对“困境的出现——解决”呈现出怎样的意义,要在课堂上教学生去做深入思考。我们要让学生理解到困境、矛盾、波折、情节的“突转”等故事构思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小说中是如何运用的,又收到了怎样的效果。比如,作者写伤心崖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写雨后彩虹出现的时机等对这群斑羚意味着什么,对情节的推进又意味着什么。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关注斑羚们的命运,也能深入理解这群斑羚如何从厄运走向新生。这能让学生在细处发现大处,帮助学生从情节的表层走向内在的逻辑,智慧地思考“为什么”“怎么会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弄明白,在小说创作中,作家必须布置好地点、时间、场景等,然后通过对故事的巧妙设置吸引读者读下去,并且会更多关注小说中主要形象的命运。
《斑羚飞渡》是小说,小说中的“我”当然并不等同于作者,“我”的态度显然也不完全等同于作者的态度。但是,如果让教学仅仅停留在叙事视角的解释上,学生仅仅知道这篇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来写,所得十分有限。其实,从叙述角度看,作者对自己的态度作了一定程度的隐藏,以“我”——狩猎队的一位成员这样的角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我们可以在课上引导学生关注“我”的神态、情感变化,如“吃了一惊”“做梦都想不到”“震惊”“目瞪口呆”……这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地面对斑羚的壮举,在它们身上寻找最为闪光的品质。我们还可用一只半大羚羊作为第一人称来改写小说中的片段,然后再和原文第一人称的运用进行比较,就可以让学生领会这篇小说是在对人类进行反思而不是控诉,是用动物身上的高贵来照见人性的弱点,也能激发学生反思我们“人”身上膨胀的野蛮和贪婪。这样,也就把握了“隐含作者”,引领学生一步步接近“真实作者”,学生阅读这篇小说的深度和广度就能进一步拓展。
可以说,一个小说家如果不会讲故事,他基本上就是一穷二白了。同样,一位语文教师如果不能让学生领会小说家讲故事的艺术,他的小说阅读教学也基本上是一穷二白了。学生在进入小说构思艺术的过程中去阅读,就会对故事的“形式意味”保持足够的敏感,在阅读过程中能沉下心来去揣摩分析,去深入挖掘小说的思想内涵。
故事,是人类生活与梦想的生动记录。讲述故事、阅读故事仍然是人们普遍的精神需要,初中生更适合于阅读故事、讲述故事。一篇小说要有好的故事,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鉴别一个好故事、读懂一个好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空洞的概念、僵化的模式。要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解读故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故事情怀,让小说阅读教学中“好的故事”永远生动,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这就是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式研究的意义所在。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九期立项课题“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文本阅读范式及优化路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K9-L003)研究成果之一。
滕之先,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左晓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