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进我进”与“敌进我退”
2014-11-11樊少华
樊少华
[摘 要]“敌进我进”与“敌进我退”是对矛盾统一体,二者虽有区别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是一致的。具体来讲:二者在涵义和实施条件上不同,但都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都为了在战场上赢得主动,都为了保卫根据地,都属积极防御,都需要民众的帮助,都坚持了“有利决战”的原则。
[关键词]敌进我进;敌进我退
抗战初期,八路军继续沿用内战时期擅长的“敌进我退”战术,依然卓有成效。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改变了战术,八路军被迫“敌变我变”,将“敌进我退”转化为“敌进我进”。所以说,“敌进我进”与“敌进我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前者在精神上不仅师承后者,而且是后者的创新和发展。二者虽有区别,但更多的是联系。
一、“敌进我进”与“敌进我退”的不同点
1.二者的涵义不同。“敌进我退”是以自己的后方为依托,充分利用根据地的人力物力和地理等有利条件,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寻找和创造战机,然后聚而歼之,从而保存和发展自己。“敌进我进”则是在自己无后方依托或后方无法依托的情况下,转移至敌人空虚的后方进行攻击,从而掌握主动权,最终打破敌人的围攻,保存和发展自己。在执行“敌进我进”方针时,八路军的兵力分成内外线两部分,而“敌进我退”则是合兵一处。此外,“敌进我进”还包括向敌占区派遣武工队、向接敌区派遣游击队等内容。所以,通俗地讲,“敌进我退”是在自己的后方做文章,“敌进我进”则主要是在敌人的后方做文章,且内涵更加丰富。
2.二者依据的情况不同。一般而言,根据地地域广大,军队的回旋余地就大,就便于执行“敌进我退”的方针。还有,进攻的敌人虽众,但各路相距较远,也便于执行该方针。但是,当进攻的敌人从四面八方以密集阵形同时朝我腹地合围时,就必须“敌进我进”。否则,机械地“敌进我退”,只会退入优势敌人的包围圈,陷入被迫决战的绝地。
二、“敌进我进”与“敌进我退”的相同点
1.都是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二者均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的对敌方针,都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敌进我退”,是在强敌进攻面前,先退让一步,避其锋芒,保存自己。在有秩序有目的的撤退过程中,创造并抓住战机,一举消灭敌人。“敌进我进”,是在强敌围攻下,以小部在内线牵制,主力设法在包围圈将合未合之时,跳至外线,先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转至外线后,寻找并抓住敌人后方空虚的时机,消灭他们。所以,二者都是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一般而言,无论“敌进我退”,还是“敌进我进”,消灭敌人是第一位的。
2.都为了在战场上赢得主动。对于一支军队,主动在手就意味着行动自由,而一旦丧失主动权就意味着离失败已经不远。无论“敌进我退”还是“敌进我进”,都是先避开敌之锋芒,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通过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实现敌我之间在局部战场上的强弱优劣转换,即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使敌由强变弱,我由弱变强,从而掌握战场主动权,战胜敌人。进而积小胜为大胜,通过一个个战场上局部主动权的获得,最终夺得战略上全局上的主动权。
3.都是为了保卫根据地。无论“敌进我退”还是“敌进我进”,都不可避免地暂时丧失部分根据地,但最终目的无不都是为了长久地保存和扩大根据地,长久地全部地保存正是以暂时的部分的丧失为代价的。兵法上讲“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我们通常说的“将欲取之,必先予之”,都是这个道理。虽然暂时地放弃了部分根据地,却保存了有生力量。“存人失地,地终可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后抗战困难时期,日军兵锋所至,根据地常常是守不住的,八路军往往被迫将其暂时放弃,以换取有生力量的保存。日军“扫荡”作战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八路军,而非占领其根据地。由于给养弹药等后勤补给困难,他们的“扫荡”难以持久,往往迫切地想寻找八路军的主力决战。八路军执行“敌进我进”方针,正好使日军的目的难以实现。一旦他们撤退后,八路军很快就恢复了根据地。冈村宁次对此愤恨地形容道:“八路军犹如跗骨之蛆,药劲一过,往往卷土重来。”“敌进我退”和“敌进我进”,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都是为了保卫根据地。
4.都属积极防御。顾名思义,一般来讲,强敌在战争中取进攻姿态,谓之“敌进”;弱旅有两种选择,或“进”或“退”。虽然形式不同,但精神一致,都是积极防御(抗战中国民党军的“退”——溃败,就不是积极防御。类似情况属例外。)。二者都是在战略防御的大背景下进行战役战斗的进攻,在战略持久的方针下实行战役战斗的速决,在战略的内线(处于被包围和防御态势下的作战)中进行战役战斗的外线作战(处于包围敌人和进攻态势下的作战)。
5.都需要民众的帮助。无论“敌进我退”还是“敌进我进”,都是在创造战场。所谓创造战场,毛泽东认为一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二是准备阵地,改造地形。而前者是第一重要的。“敌进我退”,退却中获得下列各种条件中最少二种以上,才于我有利,值得一战。这些条件是:①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②有利作战的阵地;③红军主力的全部集中;④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⑤使敌人疲劳沮丧;⑥使敌人发生过失。六者当中,第一个是最重要的条件。红军只有得到人民的帮助,才容易发现或造成第四、第五、第六等条件。[1]
6.都坚持了“有利决战”的原则。《水浒传》上的林冲,在柴进家中与洪教头发生厮打。他先是退让,在看出洪的破绽后果断出手,一脚将其踢翻在地。“敌进我退”正是这样的道理,即先退让一步,避敌锋芒,不与强敌在不利的时间和地点过早地直接对抗;在退到于我有利于敌不利的时间和地点,抓住战机,再行决战(从规模上讲,有两种类型:战略决战和战役战斗层面的决战)。执行“敌进我进”方针时,八路军的主力之所以千方百计地要转移至外线,正是为了“避免不利决战”。而转至外线后,乘机攻击日伪军守备薄弱的据点和补给线等,则正是创造“执行有利决战”的条件。所以,无论“敌进我退”还是“敌进我进”,都坚持了“有利决战”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