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让语文教学充满灵动与诗意

2014-11-11刘存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0期
关键词:曲子意境古诗词

什么是音乐?我找不到确切的定论,什么是语文?也不能一言以蔽之。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我经常想:音乐,是不是低唱的语文?语文,是不是浅吟的音乐?试想想,一篇文章谱上合适的曲子就可以当歌唱,宋词不就是可以谱曲演唱的吗?一首首优美的曲子给人无尽的遐想和享受,不是也可以演绎成一篇篇精美的散文吗?“歌曲”,去掉“曲”,不就是优美的诗歌吗?于是,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总喜欢有意无意地引进音乐。

1.引进音乐导入新课,鲜活情境,浓厚兴趣

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课前播放乐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自然而然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和教学的氛围,同时使课文一开始,就直抵学生心灵。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一开始就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头曲:“猴哥猴哥,你真太难得, 紧箍咒再念,没改变老孙的本色……眨一眨眼皮,能把鬼识破。”紧紧吻合文章主旨的这几句话,所有的语言不用多说,课文的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已经丰满、鲜活起来。

2.引进音乐渲染氛围,精彩诵读,深化主旨

肖邦曾用音乐,把一批调皮的孩子带到夜色朦胧的大森林的意境中,然后他用琴声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大森林的故事,竟使这些调皮的孩子静下来,并进入梦想,这足以说明音乐对意境的渲染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诗歌及散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对作品意境和基调把握。如能恰当运用音乐便能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对诗歌和散文情感的理解与感悟,而学生的朗读是建立在对课文情感与意境的理解与感悟之上的,学生感悟的深,则诵读得声情并茂,在学生朗读时加以音乐的渲染可以使学生的诵读更精彩。

如教学《广玉兰》时,学生对于作者观赏广玉兰时怡然与惬意,广玉兰花那无法用文字形容的美以及课文所描述的意境,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悟,因而读起来也显得没有色彩,但当《秋日私语》的钢琴曲想起,再配以画面,学生的朗读立即就变得不一样。

3.引进音乐练写习作,飞扬想象,高雅情趣

记得一次,在滕州书苑小学听了双语实小王丽老师的“听音乐、想象作文”《回家》,音乐所渲染的那种家的情绪融化了每一颗易感的心,模糊了在座每一双凝视的眼睛。音乐所带给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强大动力,是其他的媒介所不能比拟的,也让我对一向头疼的作文教学忽然有了峰回路转的灵光一现:何不用音乐去敲开学生的写作之门?

寒假后的一次习作练习中我让学生写《元宵节》,上课伊始,我播放了《快乐节日》。随着曲子欢快的旋律,孩子们仿佛又回到了那快乐的元宵节。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元宵节的快乐场景,说一说在元宵节那天都做了什么。然后第二遍播放曲子,此时,音乐就像一幅优美的画卷,就是一种流动的语言,学生跟随音乐的旋律,把头脑中的一幅幅图画连缀在一起,使其加工信息、整理信息的难度大大降低。儿童的语言材料一旦安排就绪,写作也就变得非常容易了。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作文教学中引入音乐,让学生在听音乐、想象、书面表达中,把“语感”与“乐感”完美统一起来,通过“乐感”引发积累的“语言模块”,积极进行作文表达,就能在这一审美体验中,完成对美的感知、理解与表达,可以使想象更飞扬,情趣更高雅。

4.引进音乐积累背诵,牢靠记诵,深厚底蕴

卢梭说:“音乐包括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的确,音乐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们所表达的甚至比语言文字更深刻、丰富。在今年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普遍感到为难,背诵的积极性也不很高,但我知道学生喜欢音乐,喜欢听歌、唱歌,便让学生学唱古诗词,用这种方式学生学会了谷建芬老师所有谱曲的古诗,以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岳飞的《满江红》,李清照的《一剪梅》,还让学生按照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的曲谱,填了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学会一首歌,也就能熟练背诵一首诗。通过学唱古诗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增加了记诵的速度和效果,加厚了学生的语文底蕴,加深了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生命涂了亮丽的底色,我想,即使事隔很久,那优美的旋律还会在他们心头吟唱,会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

音乐,是可以低唱的语文;语文,是可以浅吟的音乐。乘着音乐的翅膀,学生的感情会升华,思维会迸发,想象会轻翔,在音乐中浸润的语文教学会更灵动和诗意。

刘存梅,教师,现居山东枣庄。

猜你喜欢

曲子意境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有风吹过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公园那边有人在吹萨克斯
古诗词中的新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