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阅读教学中读的基本任务

2014-11-11罗轶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安塞现代文语感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工程之一,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才能很好地达成这个目标,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会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如何去读。

一、语感在读中锤炼

良好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语感在整个语文能力结构中处于一个基础的核心地位,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感的培养。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用读来锤炼语音的准确,实现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目标;我们可以用读来锤炼语调的适度、节奏的恰当,实现用普通话流利朗读的目标;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础之上,我们依然用读来提升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能力,在掌握文本的前提下,用反复读的方式来锤炼情感,实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用读来进一步熟悉词语的习惯搭配、句子的组织结构、文章的连贯形式,并在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概念和印象,在自己的写作中会很自然地进行运用,并顺理成章地进行变通和创新。

读可以让我们的语感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由模仿到运用,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培养我们的语感,何乐而不为?

二、真味在读中咀嚼

真味即本来的味道。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其真味就是要充分体现阅读中的语文味。那么,如何才能回归其语文味?

1.我们需用读来咀嚼言语,含英咀华。

语文教学专家王尚文说过这样一段话:“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 可见,语文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我们需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思路的基础上,把对语文的意义理解和对语言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细读文本,感悟语言,引导学生去仔细地咀嚼文章的语言,使学生真正得到浸染于文字间的力透纸背的文学价值。

品味离不开咀嚼,咀嚼离不开细读。所谓细读,就是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语气,以及文章的表达方式等,来细致品味语言表达的不同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精微之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辨词、会意、识味、涵咏。提高学生从文本的语言欣赏中把握审美意蕴和解读的能力。

例如,汪曾祺老先生对《祝福》中一段话中“剩”字的咀嚼对我们很有启示。鲁迅在小说中有这么一句:“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汪老先生在《关于小说语言》一文中这样品味道:“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仿佛被世界所遗弃,孑然存在着了。而且连四叔何时离去,也都未觉察,可见四叔既不以鲁迅为意,鲁迅也对四叔并不挽留,确实不投机。四叔似乎已经走了一会儿了,鲁迅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那里。这不是鲁迅的世界,鲁迅只有走。”

如果我们借鉴汪老的理解来学习课文,恐怕就不必担心没有语文味了。语文味正是从对言语的分析与鉴赏中散发出来的。

2.我们需用读来咀嚼文本,沉浸醲郁。

现代文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言语的咀嚼层面之上,那样必然导致对文本的“肢解式”阅读,完全丧失文本的美感所在。杜绝这种不良倾向的最好方法就是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

语文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因此,整体感知的内涵和地位,在现阶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让学生初读文本,学生能知晓文章写的是安塞腰鼓表演之场面,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气势;再读文本,学生能初步再现安塞腰鼓的场面之宏大、鼓声之壮阔、后生之雄健、舞姿之奇丽;三读文本,学生自然会发现文本开头、结尾之静,中间之动,动静相生,而且还能读出文本中多次重复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并开始思考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自然就读出了文章的结构之美。

由此可见,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真正咀嚼出其真味,那么对言语、文本整体二者的品味定要兼重,整体感知文本可以确定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方向,读精华言语,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但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将具体的言语放在整体的文本之中去理解,才能理解其本来意蕴,不致于盲人摸象,管中窥豹。

三、思想在读中沉淀

著名作家巴金说过:“我不是用技巧,只是用作品的精神世界和真实感情打动读者,鼓舞他们前进。”古人作文也有意在笔先、文以载道等精辟论述,所以叶圣陶先生说:“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因此,对学生来说,现代文阅读也是一项复杂的情感活动。学生阅读文章,正是与作者无声的交谈,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作者情动而辞发,读者只有“披文以入情”,方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读能让学生体验文本的情感倾向,明晓作者的褒贬爱憎。

读能唤醒沉睡于文字中的情感,再现于学生心中,实现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学生得到一种情感体验,于是,作者的情感与学生共鸣,思想在读中沉淀。

如《土地的誓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段话,在朗读时想象文中描绘以故乡美丽景象,色彩那么斑斓,物产那么富饶,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如临其境,内化为作者本人,在朗读中自然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在第二段写故乡的现状时,顿时消逝,感情的强烈对比,在朗读之中学生会感受非常明显。那么通过朗读,学生自然理解了文本的思想倾向,学生也与作者一样,内心充满了对故乡的热恋,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

2.读能让学生领悟文本的深层意蕴,走进作者灵魂深处。

“现代文语言,尤其是文学作品语言这种东西的长处即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张力,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地说,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旨,没有说出来。因此,现代文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其根本就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其语言的表现力,走进语言的内部,感受深刻的意蕴。

如在《雪》的教学中,学生自读几遍之后,知道文章写的是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进一步的阅读之中,学生了解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字里行间,对两处的雪均有赞美之意。但是,在此处,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读,我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在反复的读中,有的学生品读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了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退尽了”一句,读出了作者心中些许遗憾;有的学生品读了“但是”这一词,读出了作者的情感转折;还有的学生品读了“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读出了作者对朔方雪的高度赞美。在此基础上,对作者战斗精神的认识也就顺理成章了。看来,读对于我们领悟文本的深层意蕴,走进作者灵魂深处有着相应重要的意义。

当然,前面说过,读有多种形式,我们现代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较好的运用多种读的形式,解决以上问题,培养语感,走进文本,品味文风,感悟人生。让我们在现代文阅读中读出千般风格,领悟万宗情蕴。

罗轶,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北利川。

猜你喜欢

安塞现代文语感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安塞剪纸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安塞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见水治理技术探讨
把《安塞腰鼓》上成“安塞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