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2014-11-11邹慧琴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属模块:选修
[学情分析]
本文选自司马迁《史记》,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字词句穿插在文本欣赏中)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放在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鉴赏,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导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和点评法。
[课前预习]1、掌握生字词;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步骤:
一、初识项羽谈形象
在鸿门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项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项羽之死》,继续走近项羽,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欣赏项羽的形象。
二、披文入情赏形象
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教师导引]
1.欣赏垓下之围
(1)齐读第一段,夜闻四面楚歌时,项王有何动作表现?
(惊——起——饮——歌——泣)
(读《垓下歌》,扣住“拔”“盖”“可奈何”“奈若何”“兮”)
(2)一个怎样的霸王形象已跃然纸上?
(多愁善感 儿女情长)
(3)“泣”包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无奈、悲哀、忏悔、惭愧)
(4)末句八字不写项羽,却写“左右”,有何用意呢?
(侧面烘托英雄末路的凄凉)
在塑造形象方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抓个性语言
(板书)正面 扣动作神态
找侧面烘托
[合作探究]
2.欣赏东城快战(前后两排讨论)
自读第二、三段(合作讨论)
个性语言: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极端自负、自尊、不知自省、自责)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无疑,却还拼死决战,既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又体现了无谋略的匹夫之勇)
“何如?”(写得意,写自负,活画出项羽豪迈的性格)
动作神态:
大呼、驰下、斩将、瞋目、叱之
(身当绝境,却无丝毫萎靡、绝望,骁勇善战)
侧面烘托:
“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再现了他的勇武神威)
学生总结东城快战表现了项羽的什么性格?
分角色读“乌江自刎”,在最打动你的动作神态或语言旁作一些点评。
[自主赏析]
3.欣赏乌江自刎(点评法自主赏析)
语言: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鉴赏范例)
(是高傲自恃的叹息,是刚愎自用的感慨,是不知自省的发问,道不出声声悲壮,叹不尽处处辛酸。)
(教师点拨)“高傲自恃、刚愎自用、不知自省。”概括项羽性格,“道”“叹”写项羽内心和鉴赏者的情感,妙用修辞使语言富有文采。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点评。
小结:逝者已矣,“喑呜叱咤,千人皆废,自大自负”的霸王早已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灰飞烟灭,然而太史公却用个性的语言、传神的动作神态,把一个多情重义,舍身赴死,视尊严高于一切的悲情形象,留诸世间。这个悲情形象激发了后人对他无穷无尽的评论,尤其是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拓展延伸]
三、古今名家评形象: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二十一世纪的你们认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四、齐背《垓下歌》,纪念项羽这个悲情英雄。
邹慧琴,教师,现居湖北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