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2014-11-11邹慧琴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0期
关键词:垓下江东悲情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属模块:选修

[学情分析]

本文选自司马迁《史记》,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字词句穿插在文本欣赏中)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放在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鉴赏,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导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和点评法。

[课前预习]1、掌握生字词;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步骤:

一、初识项羽谈形象

在鸿门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项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项羽之死》,继续走近项羽,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欣赏项羽的形象。

二、披文入情赏形象

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教师导引]

1.欣赏垓下之围

(1)齐读第一段,夜闻四面楚歌时,项王有何动作表现?

(惊——起——饮——歌——泣)

(读《垓下歌》,扣住“拔”“盖”“可奈何”“奈若何”“兮”)

(2)一个怎样的霸王形象已跃然纸上?

(多愁善感 儿女情长)

(3)“泣”包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无奈、悲哀、忏悔、惭愧)

(4)末句八字不写项羽,却写“左右”,有何用意呢?

(侧面烘托英雄末路的凄凉)

在塑造形象方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抓个性语言

(板书)正面 扣动作神态

找侧面烘托

[合作探究]

2.欣赏东城快战(前后两排讨论)

自读第二、三段(合作讨论)

个性语言: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极端自负、自尊、不知自省、自责)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无疑,却还拼死决战,既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又体现了无谋略的匹夫之勇)

“何如?”(写得意,写自负,活画出项羽豪迈的性格)

动作神态:

大呼、驰下、斩将、瞋目、叱之

(身当绝境,却无丝毫萎靡、绝望,骁勇善战)

侧面烘托:

“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再现了他的勇武神威)

学生总结东城快战表现了项羽的什么性格?

分角色读“乌江自刎”,在最打动你的动作神态或语言旁作一些点评。

[自主赏析]

3.欣赏乌江自刎(点评法自主赏析)

语言: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鉴赏范例)

(是高傲自恃的叹息,是刚愎自用的感慨,是不知自省的发问,道不出声声悲壮,叹不尽处处辛酸。)

(教师点拨)“高傲自恃、刚愎自用、不知自省。”概括项羽性格,“道”“叹”写项羽内心和鉴赏者的情感,妙用修辞使语言富有文采。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点评。

小结:逝者已矣,“喑呜叱咤,千人皆废,自大自负”的霸王早已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灰飞烟灭,然而太史公却用个性的语言、传神的动作神态,把一个多情重义,舍身赴死,视尊严高于一切的悲情形象,留诸世间。这个悲情形象激发了后人对他无穷无尽的评论,尤其是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拓展延伸]

三、古今名家评形象: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二十一世纪的你们认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四、齐背《垓下歌》,纪念项羽这个悲情英雄。

邹慧琴,教师,现居湖北孝感。

猜你喜欢

垓下江东悲情
不要将就,要讲究
楚汉之争最后四个月大致情节梳理(上)
悲情英雄
垓 下
江东富强 直销迷途知多少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陈水扁“悲情奔丧”
悲情富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