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建文言文的审美教育

2014-11-11黄海燕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言文言文美的

文言文尤其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录的文言作品都是经过历史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古代书面语言典范,它们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功能和审美潜能,其中所蕴藏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思想和意趣,是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和思想源泉。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弱化、忽视审美教育的现象。

一是教学模式陈旧,以串讲为主,强调重点字词句的积累。整堂课以串讲式教学模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字字落实,句句到位”,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讲解,学生充当“书记员”,记录文言知识点,积累重点字词句以备未来的应试之需。二是教学功利性明显,品读鉴赏点到为止,弱化审美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更关注文言考点,大型测试题型的训练和背诵默写往往成为教学的重点。对于文言文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师生往往只是蜻蜓点水,不作深入的剖析和品鉴,文言文的教育功能和审美价值因此被极大的边缘化,原本饶有趣味的文言文教学变成了味同嚼蜡的古汉语知识课。

因此,挖掘文言文的美育资源,重建文言文的审美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创设情感情境,深入挖掘文言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强化审美教育的直观效果

情境教学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主动思维,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文言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决定了它实施情境教学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直观审美渗透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言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寻找作品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让学生通过文本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己内心深沉的审美体验。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带领学生在豪放高亢的歌声中,感受苍凉悲壮的氛围,体会作者对历史兴衰、人生浮沉的感慨。

二、实施朗读教学,感知领悟文言作品中的审美特色,培养学生的自觉审美意识

相对于现代白话文,文言文更讲究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高低起伏、语势的自然流畅。学习文言文如果不作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诵读,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作品蕴含的丰富旨趣和美学特色。毫不夸张地说,大声朗读文言文的过程就是感知、领略、体验美的过程。

比如王勃用骈体写成的《滕王阁序》,它以四六字句为主,大量使用骈偶,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这篇作品无论从作品形式还是内容主旨上看都特别适合实施朗读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训练,尤其是句读进行指导,如四字句停顿“豫章/故郡”,六字句停顿“孟学士/之词宗”,七字句停顿“襟三江/而带五湖”。流利顺畅的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熟悉作品语境,增强文言语感,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比较系统完整地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逻辑层次、情感态度和审美意趣,培养学生的自觉审美意识。

三、开展论说活动,在交流讨论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水平

如果说朗读是感知、领悟美的过程,它对美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那论说就是认识、理解美的过程,它对美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理性层面。学生通过朗读可以产生了愉悦的审美感受,但对作品的认识可能还是模糊而笼统的,这就是所谓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有然”。学生只有经过自身由具体到抽象的思考,在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或者辩论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对文言文美的特质有比较清晰而系统认识理解。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演讲、讨论、辩论等论说活动,并对活动形式和过程进行督导,这样有利于缩小学生个体的理解差距,将学生的审美认识水平提高到同一个水平线上来。

四、进行写作训练,以文言形式表达自己的审美储蓄,促进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学生在感受美、认识美之后,就可以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尝试进行美的创造。然而由于文言文鲜明的时代特征,加之新课标对文言文写作不作强制要求,当下的中学生很少进行文言文写作方面的尝试。然而写作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是文言文审美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在感知文言作品意境、认识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才情、内心的情感等审美储蓄用最原始、朴素的文言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更好地把握古代文体的美学特质,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促使他们积累一些美的创造技巧,提升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

黄海燕,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猜你喜欢

文言文言文美的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好美的雾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