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化体系构建模式初探
2014-11-10刘润华
刘润华
摘 要:大学生职业化体系的构建,对明确大学生的职业定位、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等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就大学生职业化体系构建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化体系 构建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240-01
1 大学生职业化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职业化是指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和心理上逐步符合职业素养和规范,成为卓越员工的动态过程,包括职业化素质、职业化行为规范、职业化行为三个方面[1]。大学生职业化体系的构建,对明确大学生的职业定位、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1.1 明确大学生的职业定位
当前很多大学生懵懵懂懂地就度过了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准备阶段(大学学习阶段),在面临就业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劣势、适合岗位等。大学生职业化体系的构建,可以在大学学习阶段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自我的认知思维模式、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以增强择业的针对性。
1.2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许多大学生迈进社会时感到茫然、恐慌、不知所措,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和社会环境不同,各自扮演的角色不同。大学生职业化体系构建能帮助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养成职业化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职业习惯,从而使其在毕业时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和职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3 增强就业竞争力
当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一个人想要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上立足,必须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力。大学生职业化体系构建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间有针对性、分阶段地不断充实自己,从就业心态、职业定位到角色转换等方面逐渐完善自己,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就业竞争中的强手,力求在未来激烈的职场环境中谋求自己的立足之地。
2 大学生职业化体系构建模式
大学生职业化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涉及个人、学校、政府和社会各个层面,需要结合个人的自我职业规划、学校的职业指导、政府和社会的就业支持三个方面来进行,同时还需要分阶段、分层负责、有针对性地开展。根据学生在大学整个学习阶段,具体构建模式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2.1 入学初培养职业化意识,明确职业发展定位
(1)树立职业化意识。树立职业化意识是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化培养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就应该上一系列的职业意识引导课,让他们知道“就业,大一和大四一样近;职业化,要从现在开始”[2]。在这个过程中最好充分利用成功校友和一些社会知名企业家的作用,让他们走近学生,现身说法。因为他们可以将时下企业的管理、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等内容带到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感觉到职业生活情况,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化意识[3]。
(2)了解职业性格。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任职者的人格特征有不同的要求,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适合的工作岗位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树立起职业化意识之后,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通常可以通过各种职业测评(如MBTI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等)工具,帮助大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多方面的特征,深刻充分地探索自己,结合社会现实情况,发现和确定未来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以便未来科学客观地做出求职择业的决策。
2.2 在校期间,增强专业知识理论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
随着社会竞争程度的加剧,企业对毕业生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大学里所学的知识确实与社会上的实际需求有特别大的差异,但这是因为大学教育重在通过专业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以便学生未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知识技能的拓展。同时,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知识更新也很快,即便大学里所学的知识能够马上应用于实践,但是仍然需要在未来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所以,大学生仍然需要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应因其暂时的不可用而摒弃。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扎实地学好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后,大学生还应该积极锻炼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从而提高自身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还可以增强对专业的了解认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和自身价值进行客观评价,为未来职业道路指明方向。
学校应该配合职业化体系要求,根据职业实践的专业知识需求,跟企业共同开展实践课程的研发,尽可能地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缩短学校教育和社会应用之间的差距。
2.3 利用假期,通过职业体验不断修正职业方向
虽然大学生逐渐明确了未来的职业方向,但是对于如何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仍然不清楚。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利用周末、寒暑假及其他节假日的机会,到社会上进行充分的职业体验,通过社会实践来弥补学校教育和自身综合能力的不足。在职业角色的扮演过程中,大学生要积极去了解各种职业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求,认真去体验不同的职业乐趣,以不断修正自身的职业方向,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
政府应该给予大学生参与职业体验的大力支持,通过制订相关政策,规定各企事业单位接收实习生的责任、义务、激励机制、补贴、评估考核办法;规定大学生实习劳动、安全、报酬等管理办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实习制度来配合大学生的职业体验,帮助大学生提高其职业素质[4]。学校要大力营造学生假期职业体验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在学生进行职业体验的过程中跟踪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在职业体验过程中不断成长、成熟、完善。
2.4 毕业前顶岗实习,由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及指导
在大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阶段,企业应该开展针对性岗前培训及工作中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企业价值观,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熟悉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调整自身的生活、行为和思维方式,以尽快融入职场,适应社会,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通过企业顶岗实习的真实职场环境,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中迅速增强组织、协调、沟通、创新等综合能力,提升其综合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叶志雁.大学生职业化形成机制初探[J].理论界,2011(1):208-209.
[2] 全超.大学生职业化之路初探[J].就业与保障,2013(8):28-29.
[3] 张道兵.从就业难反思大学生职业化素质培养[J].东方企业文化,2010(6):128-129.
[4] 陈建华.大学生职业素质发展途径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0(8):35-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