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的特征与启示
2014-11-10王敏
王敏
从2011年在汉诺威工业展上提出“工业4.0”的概念,到2013年工业4.0工作组发布《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再到2014年10月10日中德双方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德国制造业的动向一直受到高度关注。
德国制造业的行业特征
全球制造业领域的竞争正愈演愈烈。美国通过推进“高端制造业”计划来重振制造业,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制造业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正迅速提升。德国在倍感压力的同时,也不断强调制造业在本国的基石地位,并通过战略调整指引企业积极争夺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
制造业处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制造业在经历了2004~2008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订单量和生产量急剧下滑。但很快在2009年开始回升,成功走出了危机的阴影。以机械设备制造业为例,2010年,该行业的销售额比2009年增长了8%,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企业的努力,以及企业、协会和政府之间的密切合作。
德国注重创新性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对复杂工业过程实施专业化管理,保证了德国制造业在全球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拥有强大的汽车和机械设备制造业,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方面也颇有建树,这些因素共同奠定了德国制造业的基石。
另外,制造业的绝大部分分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行列。以机械设备制造业为例,它的行业分支,无论是机床、建筑机械和纺织机械等整机部分,还是轴承和变速箱等机械零部件,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在技术研发方面不遗余力
德国制造业在技术研发、追求创新方面不遗余力。以机械设备制造业为例,2008年,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为130亿欧元,与十年前相比大约翻了一番。欧洲专利局大部分的机械制造专利申请都源自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成为德国最大的工程师聚集地,2010年德国约有167500名工程师在机械制造领域工作。
出口创汇能力强
以出口为导向是德国制造业的一个典型特征。德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出口市场广阔,有3/4的机械设备产品销往国外。在机械设备制造业的32个行业分支中,有17个行业分支德国居于全球市场首位,8个行业分支中位居世界第二位。
德国制造设备的出口目的地,最重要的当属欧洲。欧洲37%的机械和设备是在德国生产的,德国超过40%以上的产品销往欧盟27国,这其中,欧洲统一市场和标准功不可没。根据2010年的数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有将近1/8的产品出口到中国,1/5的产品销往意大利、俄罗斯和东南亚,与美国的出口贸易也发展迅速。
中小型企业构成行业基础
德国的制造业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以机械设备制造为例,只有2%的企业拥有员工超过1000人,很多机械公司为私人所有的家族企业,以小批量产品制造为主,受规模约束,无法进行多元化经营。为保持竞争优势,他们在生产技术和研发能力方面狠下工夫,产品大多“又精又专”。只有几个专业领域的标准产品,如轴承,是以大批量进行生产的。德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凭借其两万多的产品类型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排在世界首位。
机床行业作为德国的机械工业五大分支之一,一直是德国制造的骄傲。现在,德国机床在质量和技术上也是毋庸置疑的领导者,其中重型机床、精密机床,以及金属成形机床制造尤为突出,约60%的机床为数控机床,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高精尖的形象。目前,在机床制造领域处于世界前10位的都是德国企业,如德国通快集团、吉迈特公司、舒乐集团等。
政府战略导向
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创新
2013年德国联邦政府的研发投入大约比1995年增长了一倍。其中,制造业方面的研发费用一直居于首位。
德国政府主要通过创造创新友好型环境、支持以市场为取向的研发行为两方面措施来鼓励企业创新。
此外,德国政府一直重视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2012年,德国企业在欧洲专利局申请专利多达34000项,占欧洲申请专利数量的36%。
多种融资手段,保障企业发展
德国政府在企业借贷方面也投入了不少精力。德国政府通过欧洲复兴计划的专用基金和政府专属的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
2012年,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总的贷款额度在78亿欧元左右,受益的企业中有1/4约为工业企业。
“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基金作为德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工具,主要资助对象为工业企业。2012年,该项资金的投资创造了将近2万个工作岗位,稳定了6.4万个工作岗位。从2014年开始,投资补贴取消,“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基金将变得越来重要。
为帮助创新型企业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德国政府成立了高新技术启动基金与ERP启动基金。2012年,德国经济部联合欧洲投资基金共同推出了欧洲天使基金,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融资额度在25万~500万欧元。
针对能源成本上升,为制造企业减负
2000~2010年,德国工业的能源成本从211亿欧元提高到354亿欧元,能源成本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6%提高到2.1%。而德国的工业用电价格高出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的15%,甚至比法国、荷兰高出40%。这给德国工业带来挑战。德国工业也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了巨资,2010年德国制造业在环保方面投入了大约240亿欧元。
针对用电问题,2012年,德国联邦电网管理局出台《电网发展计划》,拟大规模扩建电网;针对制造业等能源密集型产业,规定中小型的能源密集型企业也可以享受《可再生能源法》的特殊补偿规定。另外,德国政府想方设法为制造业减负,以保证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2012年,大约有1.1万家企业受益于能源税收减负政策,约有2.3万家企业受益于电力税收减负政策。2013年初,德国政府针对工业制造业的能源密集型企业又出台了新的优惠政策。如果企业引进能源管理系统与环境管理系统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缴纳能源税与电力税之后,政府将退回其缴纳的部分税收。
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原材料进口依赖度
德国制造业对于进口有很强的依赖。为保证原材料供应,德国政府一直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进行原材料方面的合作。2011年10月,德国与蒙古国签署了有关原材料、工业、技术合作的首个政府协议;2012年2月,与哈萨克斯坦签署协议;2013年1月,与智利签署关于采矿与矿产资源合作的两个声明。
此外,德国注重原材料的回收利用。以铜等原材料为例,德国的回收利用率为55%,居全球最高;纸、铝、铁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次原料,也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德国政府支持将循环经济纳入到竞争的大环境中,并在废物回收这一环节充分权衡政府和企业的利益。
完善手段机制,为制造业出口创造环境
德国政府为制造业等工业企业提供出口信用担保,以国家承担出口风险的方式,鼓励扩大商品出口和争夺海外市场。为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德国政府建立了一整套对外直接投资担保体系,已与130多个发展中国家签订了投资促进与保护协议。
出口审批方面,德国政府注重加速、简化出口管制的审批程序。联邦经济与出口管制局开发了电子交流渠道,企业用户可以通过电子方式提交申请,并随时追踪处理状态。据悉,德国议会将对对外贸易法进行简化,出口导向型的德国企业将从中受益。
启示
百余年前,“德国制造”也曾是“劣质”的代名词,英国议会甚至修改《商标法》,规定所有由德国出口到英国的物品都必须标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德国制造”的产品区别开来。而如今,“德国制造”在成功抵御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借助“工业4.0”东风,引领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
尽管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离制造业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习吸收德国制造业的经验和政策,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战略,对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