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2014-11-10周佳
周佳
摘要:对新形势下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加以分析研究,针对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培养、使用和管理四个环节上,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最终形成有大兴安岭区域特色的和切实可行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统一战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0-0198-02
一、引言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必要保证。当前,大兴安岭地区正处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战略转移的特殊发展时期,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的时代赋予了统一战线新的使命,也为加强新形势下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路径研究开拓了新境界。
二、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1.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对中国的政党制度和统一战线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少数领导干部甚至错误地把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同党的组织建设对立起来。提高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新形势下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2.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素质有待加强
目前大兴安岭地区还存在个别党外人士对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存在疑虑,政治意志不够坚定、政治使命感较为淡薄。对于为何加入民主党派思考不到位,动机不明确,对自身的党派政治作用定位不准。如何巩固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代表人士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增强党外代表人士的抵御能力,是新形势下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3.缺乏健全有效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机制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人才建设工程,因缺乏系统的、有约束力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导致党外人士队伍建设缺乏“硬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和持续性,建立健全有效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是新形势下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4.党外代表人士安排使用存在误区
目前,在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安排使用上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偏重党内干部安排,忽视党外干部安排;偏重政治安排,忽视实职安排;偏重换届时的阶段性安排,忽视日常的连续性安排;偏重副职岗位的安排,忽视正职岗位的安排。
5.高素质的党外代表人士相对匮乏,分布的领域不均衡
目前随着大兴安岭地区老一辈党外代表人士逐渐离开工作岗位,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数量逐渐减少,受工作岗位的限制和政治阅历的影响,受相关队伍建设政策不完善和宣传力度不到位的制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中业务精湛、政治成熟、影响广泛的高层次代表人士并不多,大批旗帜性人物和时代先锋还没有成长起来。党外代表人士的领域发展不平衡也制约了其队伍结构的优化和参政议政整体水平的发挥。这给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后备干部培养、人才结构优化、队伍可持续发展、参政议政的质量都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制约了党外代表人士作用的发挥。因此,建立高素质、分布均衡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是新形势下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6.联谊交友情况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全区有60多名党政领导干部与130多名党外代表人士建立了联谊交友关系,培养了一大批党外代表人士,其中大部分党外干部得到提拔使用,成为相关领域的领导干部、专家、带头人。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坚持不够到位,效果不够理想,使联谊交友流于形式。
[HJ*2]三、加强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党外人士中蕴藏着大批优秀人才,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加强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与大兴安岭地区形势发展和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在新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从党外代表人士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中,积极探索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新路径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历史巨变,大兴安岭地区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促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更具新的内容和特色。但因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因素所限,工作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党派不仅原有的智力优势和专业人才优势相对减弱,而且产生旗帜性人物的社会条件和政治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受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民主党派旗帜性人物明显不足,党外人士成长的良好宽松环境还需进一步营造。为了破解这些难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找准切入点,开创工作新局面。为此,首先就要从党外代表人士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中,积极探索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新路径。
2.从党外代表人士自身成长经历的新变化中,积极探索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新路径
大兴安岭地区新一代的党外代表人士大多成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自身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与老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相比,他们的成长环境、经历都有较大的不同。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缺乏老一代党外人士与共产党长期合作共事、风雨同舟的政治经历和实践锻炼,对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缺乏深切的体验,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政治把握能力略显不足;对本党派章程、以及党派的历史与现实情况认识不深,呈现出业务素质强而思想政治素质相对较弱的现象。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引导,促其切实提高政治素养,已成为大兴安岭地区各级党组织和统一战线工作的当务之急。
3.从党外代表人士数量结构和作用发挥的新变化中,积极探索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新路径endprint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党外人士主体的民主党派成员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很大的发展,成员数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万多人增长到改革开放初期的6万多人,2011年民主党派成员总量达84万人。与老一代党外人士主要以名望、社会影响和积极投身革命与解放事业不同,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主要以自己的专业才干和参政议政发挥的优势作用。目前,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共计662人。其中民主党派代表人士60人,无党派代表人士390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87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100人,宗教界代表人士14人,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11人。新时期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的队伍逐渐壮大。不少人既是行业、领域的权威人士,是学校、科研院所的学科带头人,还在人大、政府、政协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012年大兴安岭地区党外领导干部省级人大代表1人,省级政协委员5人;政协地工委委员37人;县级人大代表98人;县级政协委员354人。他们为建设大兴安岭做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帮助民主党派解决发展成员“质”与“量”的问题,推动党外人士更好地发挥作用,大兴安岭地区各级党委和统战部门责任在肩,任重道远。
4.从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使用管理的新变化中,积极探索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新路径
由于历史原因和党外干部队伍自身状况,目前大兴安岭地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安排使用还缺乏系统规划和完善的配套措施,党外干部发现、选任、调整、补充等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高校、科研院所等源头作用发挥还不够到位。受比例、职数等因素制约,还存在着党外干部安排实职少、安排比例不足、应该安排而安排不了的情况;受习惯思维等限制,一些地方安排党外干部职数偏少,担任正职的领导干部更少,致使党外干部成长与职务晋升的渠道不够顺畅,党外干部的上下交流、横向交流以及党内外干部的交流等,都显得还很不够。
党外代表人士作为国家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队伍的成长壮大既蕴含了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要把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纳入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积极创造条件,为党外干部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大兴安岭地区首次实现由地委委员担任统战部长,成为黑龙江省仅有的由常委担任统战部长的四个地市之一;政协地工委首次配备了副厅级党外领导干部,结束了该区没有副厅级党外干部的历史。2013年10月15日,大兴安岭地区社会主义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大兴安岭地区在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作为统一战线的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方针政策宣传基地的重要作用。这对于进一步发挥统战工作优势、履行工作职能、开创工作新局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使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5.从学习运用信息时代的新方式新手段中,积极探索大兴安岭地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新路径
党外代表人士工作能否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和任用政策,以及对党外代表人士本身的了解和认同程度。现代世界已步入信息化社会,要研究运用信息时代的新方式、新手段。既要注意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选拔任用党外干部的有关政策,还要积极为党外干部展示才能、树立形象创建舞台,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的社会认同等等,从而为大兴安岭地区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培养选拔更多的新一代优秀党外代表人士,造就一支素质高、经得起考验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使他们自觉继承和发扬老一代旗帜性人物的优良传统,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亲密合作,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已成为大兴安岭地区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