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2014-11-10陈绍英张鑫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语言迁移第二语言母语

陈绍英++张鑫

摘要: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不仅能促进第二语言学习,还会对第二语言学习带来干扰,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语言迁移。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核心问题,语言迁移分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基于此,对母语是否应该运用到第二语言教学中,以及何时恰当使用母语,怎样避开母语在二语教学中的负迁移等问题进行探究,同时得出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及启示。

关键词:母语;第二语言;语言迁移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0-0162-02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第二语言教学已开始在许多国家盛行。母语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母语被定义为语言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或者本族语言,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自20世纪六七十代起,研究第二语言教学的权威人士H.H.Stern(加拿大)、Rod Ellis(英国)、Odlin(英国)、Michael Long(美国)等人,对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关系纷纷做出相应的解释,即语言迁移的问题。因此,语言迁移成为研究母语与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突破点。

1语言迁移的定义

对于语言迁移的定义,不同语言学家的侧重点不同,“语言迁移”是美国语言学家Lado于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来的。Lado认为学习者的母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障碍,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与其可能导致的困难之间成正比,即“差异=难度”,差异越大,难度就越大。H.H.Stern(1985)在其著作《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中指出:“从早已熟知的关于L1的知识出发,从不可避免的迁移和干扰现象出发,把这些迁移和干扰的存在看作是外语学习的一种前提”。Selinker((Rod, Ellis, 1994)将语言迁移看作是构成中介语的最重要因素,同时他认为错误的产生源于母语的干扰[1]。Odlin(2001)在《语言迁移—语言学习中的跨语际影响》中指出,语言迁移是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造成的语际影响[2]。综合上述诸多语言学家的理论,语言迁移给语言学习者既带来有利影响,也带来了干扰。因此,语言迁移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即指语言学习者将母语中先前习得的知识转移到第二语言的教与学中,并且这种迁移会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反之,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会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引起错误和干扰[3]。

2语言迁移的分类

对于语言迁移,Odlin(2001)以及诸多语言学家做出过较为详细的分类,笔者在这里将其总结为语音迁移、词汇迁移、句法迁移和文化迁移。下文中,笔者从正迁移、负迁移的两大角度对语言迁移加以具体阐述说明。

2.1正迁移

2.1.1语音正迁移

Odlin(2001)指出,语音习得的难易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语和目标语的相似度。换言之,两种语言发音的相似性会使第二语言的发音更容易些。因而,就产生了语音的正迁移。例如,英语的辅音音素和元音音素以及汉语中的拼音,都会相互促进彼此的语言的教与学。再者,某种程度上,日语的发音可以用英语和汉语来解释,如,日语发音的最基本五大音素,“ぁ”, “ぃ”, “ぅ”, “ぇ”, “ぉ”,可以用类似英语的音素//, /i/, /u/, /e/, //,或者汉语的发音方式/ǎ/, /ī/,/ū/,/ǎi/,/āo/来发音。

2.1.2词汇正迁移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许多从其他语言中引进的外来语。对于外语学习者,学习这种从其本国语言中引进的词会比较容易些。例如,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类似“sofa”,“tofu”等英语单词时会觉得很简单,因为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将其母语中的“沙发”,“豆腐”正迁移到了目标语的学习中。又如,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很容易就能记住在其母语中发“佳能”(Canon)、“尼康”(Nikon)音的英文商品名字。又如,讲英语的学生在学日语单词“アイスクリ—ム”, “チヨコレ—ト”时会很容易,因为它们的发音是从英语单词“icecream”和“chocolate”音译过来的。

2.1.3句法正迁移

汉语句子和英语句子在语法结构的构成方式上很相似,基本都由SV, SVO, SVP, SVOO, SVOC这主要的五大句型构成,并且二者的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造句方式大体上相同。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做这一类句型时,进行了句法上的正迁移。例如,陈述句:“她是个漂亮的女孩”,英语句子为同样结构的SVP, “She is a beautiful girl.”否定句同理,“她不是个漂亮的女孩”“She is not a beautiful girl.”疑问句:“那有只狗,不是吗?”“There is a dog, isnt it?”祈使句:“请关窗!”“Please close the door!”

2.1.4文化正迁移

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将母语中已经习得的有用文化转移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可以将之称为文化正迁移。如,学习汉语中的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写作技巧,有利于创作相对应类型的英语作文;在母语中学习了世界地理文化知识,会降低其同样知识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不同表述的理解难度。例如,《英美概况》(许鲁之,2007)一书中讲到美国地理位置时会有这样的句子,“America lies in North America with its two youngest states—Alaska in the northwest of Canada and—Hawaii in the central Pacific Ocean.”相对应的,学习者能用高中学过的地理知识很容易地掌握这句话的含义。endprint

2.2负迁移

2.2.1语音负迁移

由Lenneberg(1967)提出的关键期假说得知,每个人在其两岁到青春期这一期间,都有一个掌握语言语音规则的敏感期,过了这个阶段,再习得语音知识就很困难,不能像母语习得者学其母语那样自然、流利、正宗[4]。例如,中国孩子从出生的时候接受的就是系统的汉语教育,直至他们初中阶段才接受到了第二语言的系统教育。某种程度上,他们的语音发音会有种“中式英语”(Chinglish)和“地方方言”(dialects)的味道。

2.2.2词汇负迁移

以名词为例,将汉语词汇和英语词汇进行对比:英语名词可分为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而普通名词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物质名词、抽象名词、个体名词和集合名词。并且前两者皆是不可数名词,后两者均为不可数名词。然而,汉语中没有可数和不可数之分,可不可数主要取决于名词前的冠词。这种词汇负迁移,经常出现在英汉翻译中,人们经常将母语思维转移到目标语翻译中去。因此,这种过度的笼统化(overgeneralization)[5]会引起语境的词汇负迁移,如,“一张报纸”,“a paper”,“一片面包”,“a bread”,还有其他受汉语习惯影响的词汇“人山人海”,被错误译成“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e”,又如“lucky dog”,被错译成“幸运狗”。

2.2.3句法负迁移

Odlin(2001)指出,词序是语言学上研究句法特征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已有许多词序模式的研究。如汉语和英语在句法上基本上都是SVO句式,但Rutherford(1986)则指出,日语里句序是SOV,而英语的句子顺序则会发生迁移。例如,“I read a book yesterday.”(SVO),日语词序则是“昨日私は本を読んでしだ”(SOV)。在日语里,动词通常位于宾语之后,但以英语为母语的日语初级学习者会受到其英语母语SVO的影响,此时语法负迁移则可能发生成 “昨日私は読んでしだ本”。

2.2.4文化负迁移

当读者或听者对另一文化不太熟悉时,他们不可能正确地体会语篇中内容的含义(Odlin,2001)。Winfield and BarnesFelfeli(1982)指出,文化上的独特知识,不但会影响语篇的理解,而且会影响语篇的产出。不同文化将会误导语言上的理解,例如“花园幽静小句”(garden path sentence),“The novice accepted the deal before he had a chance to check his finances which put him in a state of conflict when he realized he had a straight flush.”(Foss&Jenkin,1973:577)当语言初学者从他所学知识里抽取所需词的含义时,他所得到的含义若不是句子本来的含义,“这个(牌局)新手,意识到他拿的是‘同花顺的好牌时,在还没有清点会使他陷入困窘的筹码前,就同意发牌了”时,那么,文化的负迁移则出现了,出现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在于,他不了解有关于西方赌博的相关文化。

3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及启示

母语,作为衔接中介语与目标语的桥梁,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还会引起语言迁移这种语言现象,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因此,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第二语言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正确进行母语与目标语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清晰地了解母语与目标语之间存在的差异,加深印象,将母语对目标语的干扰转化为积极因素。同时,学习者自身要积极总结母语与目标语的共同特点,明确地掌握如何将母语的知识迁移到目标语中去。这样才能充分地利用好母语的正迁移作用,避开母语负迁移的干扰。

参考文献:

[1]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19-29.

[2]Odlin,T. 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27.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57.

[5]乐眉云.应用语言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3.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迁移第二语言母语
母语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母语
基于语言迁移理论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改革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