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类型学的眼光看“粤”作句首语气词的消失

2014-11-10蔡玉珠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类型学消失

蔡玉珠

摘要:以“粤”为例,考察“粤”作句首语气词出现过的文献及其年代,试图探讨古汉语句首语气词消失的年代及其原因;通过了解汉语语气词的本质,以类型学的眼光看待古代汉语的这一特殊现象,对语言的共性作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粤”;句首语气词;类型学;消失

中图分类号:H13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0-0157-03

[HS2][HT10.H]一、关于类型学[HT5"SS]

类型学是通过比较从结构特点上对语言进行分类,然而比较得有一个共同的基础, 比如,要比较各种语言名词短语的结构,前提是承认每种语言都有名词, 这个前提就是语言的共性。另一个角度的理解是,世界上的语言看上去千变万化, 无一定宗,其实不然,语言之间的变异要受一定的限制,有一定的变化“模式”,有些变异不可能出现,这叫作“万变不离其宗”。这种普遍适用的变异模式也是一种共性。因此,语言的类型研究和共性研究只是侧重面不同而已:类型学主要关心语言有哪些不同的变化类型,共性研究主要关心语言类型的变化有哪些限制[1]。古汉语里有一些特殊现象,至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如古汉语的句首语气词等,这到底是一个语言的共性现象还是属于古汉语的特殊变化,是学界要讨论的问题。

[HS2][HT10.H]二、关于语气词[HT5"SS]

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的语气,但是凭借语气词来传达语气则是汉语特殊的语言现象。孙锡信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语气从三个方面作以界定:(1)语气是表示语句的不同作用,适用于不同的实际目的的情绪表现;(2)语气是附着于整个句子的;(3)语气是一种语法范畴,不同的语气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2]。古汉语里的句首语气词是汉语里较特殊的一种词类,这种词一般由虚词充当,如“惟”,也有实词,如“有”,但它们在语法上不充当句子成分,也就是说,它们放在句首与后面的句子成分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只有语义价值。

语气词也叫“助词”,柳宗元、马建忠等认为的“助词”是表某种语气和置于句末的词,吕叔湘则认为语气词是指用在句末或者句中(句首 )表达一定语气的词。

王力说:“在原始时代,汉语可能没有语气词。直到西周时代,语气词还用得很少。”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收有“矣”“只”等句中或句尾语气词,也有“粤”“曰”等发语辞,说明在汉代已经有许多语气词了。马建忠、吕叔湘、王力、郭锡良等人大多关注句末或句中语气词,以句末为主,很少关注句首语气词。李佐丰以上古汉语为研究对象,依据语气词所处的位置,分为句末语气词和句首语气词两类。(1)句末语气词。根据主要所表示的语气,他把句末语气词又分为疑问语气词、感叹语气词两类。疑问语气词:乎、与、欤、邪、耶;感叹语气词:哉,夫。(2)句首语气词,如唯、其[2]。这两种都是在句首表疑问的语气词。

尽管当下关于语气词的研究成果甚丰,但主要集中在句末或句中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对句首语气词,特别是表陈述或感叹语气的句首语气词的研究却很少,更不用说其消失或消失的原因了,如“曰”“粤”“越”等。

[HS2][HT10.H]三、“粤”的本义[HT5"SS]

《说文·卷五》:“粤,亏也。宷慎之词也。从亏从宷。《周书》曰:‘粤三日丁亥。”段玉裁注:“亏也。釋詁曰。粤于爰曰也。爰粤于也。爰粤于那都繇於也。粤與于雙聲。而又从亏。則亦象气舒于也。《詩》、《書》多假越爲粤。箋云。越,於也。又假曰爲粤。宷愼之□也。也各本作者。今正。此說从宷之意。粤亏皆訓於。而粤尤爲宷度愼重之□。故从宷。从宷亏。宷愼而言之也。王伐切。十五部。周書曰。粤三日丁亥。今召誥越三日丁巳。亥當作巳。”[3]

“粤”,本义为“亏”,《说文·卷五》:“亏,於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凡亏之屬皆从亏。羽俱切今變隸作于。”段注:“於也。於者,古文烏也。烏下云。孔子曰。烏亏呼也。取其助气。故以爲烏呼。然則以於釋亏,亦取其助气。釋詁,毛傳皆曰。亏,於也。凡《詩》、《書》用亏字。凡論語用於字。葢于於二字在周時爲古今字。故釋詁,毛傳以今字釋古字也。凡言於皆自此之彼之?。其气舒于。《檀弓》:‘易則易。于則于。《論語》:‘有是哉。子之于也。于皆廣大之義。《左傳》:‘于民生之不易。杜云:‘于,曰也。此謂假于爲曰。與釋詁于曰也合。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也。气出而平。則舒于矣。羽俱切。五部。按今音于,羽俱切。於,央居切。烏,哀都切。古無是分別也。自周時巳分別於爲屬辭之用。見於羣經爾雅。故許仍之。”[3]

“亏”,本义为象气之舒亏也,也即人呼出的气息。“粤”与“亏”皆训为“於”,“於”在先秦作品中,除了表介词,在表示呼声或感叹时,“於”与“烏”同义,是为叹词。故“亏”也有表呼声或感叹的意思,只不过在《诗经》和《尚书》中多用“亏”字,《论语》多用“於”字。“粤”训为“亏”,除了表示呼声或感叹之义外,还特指“爲审度愼重之词”。段注里涉及“粤”的其他用法,如假借“粤”为“越”或“曰”,如《尔雅·释诂》:“粤、于、爰,曰也。”郭璞注:“《诗经》:‘对越在天,‘王于出征。”[4]此皆表“於”(《诗经》、《尚书》多作“于”),作句首或句中语气词,表呼声或感叹之义。

[HS2][HT10.H]四、“粤”作句首语气词[HT5"SS]

《广韵》:“粤,辞也,于也。王伐切。”[5]现代汉语中的“粤”已经没有表语气词的概念了,取而代之的是“(1)指广东、广西:两粤;(2)广东的别称:粤剧。”[6]

“粤”在古代汉语中,有介词和助词两种。《古代汉语虚词通释》:“粤,做介词时,常和它的宾语一起,表示动作行为所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到等。如,粤五日甲子,咸刘商王纣。”(《汉书·律历志》)[7]这个“粤”有时作“越”或“曰”,因本文主要讨论“粤”作语气助词,故不展开讨论它的其他用法。endprint

《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中解释“粤”的助词用法,如是说:“粤,助词,常出现在句首,一般用来表达某种严肃、庄重的语气。可不具体译出。例:(1)粤蹈秦郊,婴来稽首(《汉书·叙传》)。 (2)粤有生民,伏羲始君(《文选·为贾谧作赠陆机》)[7] 。

《古书虚词通解》:“粤,助词。《词诠》;‘语首助词,无义。《释词》(指王引之《经典释词》,下同):‘《尔雅》曰:粤,曰也。曰与同,字亦作聿。聿、越声相近。黄侃批云:‘粤,《说文》云审慎之词者,与于、曰音近。《辨略》(指刘淇《助字辨略》,下同):‘《尔雅》云:粤、于、爰,曰也。郭注云:《书》曰:土爰稼穑。《诗》曰:对越在天。王于出征。刑疏云:皆谓语辞发端,转互相训也。徐铉云:‘凡言粤者,皆在事端句首,未便言之,驻其言以审思之,故从宷。宷,审字也,其声气舒久,故从亏。作者案:‘粤字有在句首,亦有在句中者,皆为语辞,而义有少别。”[8]

例:①粤詹雒伊,毋远天室。(《史·周本纪》)《助字辨略》:“此‘粤字在句首,发语辞也。”

②粤若来二月。(《汉·律历志》)

③尚粤其几,沦神域兮。(《汉书叙传》)《助字辨略》:“‘粤字在句中,助语辞也。应劭训‘粤为‘於,‘於亦语辞也。<文选·幽通赋>作‘尚越其几,‘粤‘越‘曰并通也。”

④越有小旱。(《大戴·夏小正》)《经典释文》:“言聿有小旱也。‘聿亦‘於是也。‘聿‘曰古字通,故<尔雅>训‘粤为‘曰也。”

在古代汉语中,粤常作助语辞,也即发语之辞。一般在句首或句中,其意义无差别。因其与“越、爰、曰、聿”音相近,故常通用,转互相训。

[HS2][HT10.H]五、“粤”作句首语气词的消失[HT5"SS]

王力说:“汉语语气词的发展有一个特色,就是上古的语气词全都没有留传下来,‘也、‘矣 乎、‘哉、‘欤、‘耶之类,连踪迹都没有了。代替它们的是来自各方面的新语气词。”[9]“汉语的语气是由句末的虚词来表示的。这种虚词所表示的不是一个动词的语气,而是全句的语气,因此,把语气词放在句法里谈。”[10]

“粤”作句首语气助词,表某种严肃、庄重的气氛,《说文》云,此为审慎之词,可不译出,表达整个句子的语气。

以下是“粤”做句首语气词出现过的文献顺序(以上语料均来自北大语料库):

①粤詹雒伊,毋远天室。[JY]——汉《史·周本纪》

②元士御事,其勉助国道明!亦惟宗室之俊,民之表仪,迪知上帝命。粤天辅诚,尔不得易定![JY]——东汉《全汉文》

③多历年所,复寡英才,粤我大梁,炎图启运,皇帝含天包地之德,春生夏长之仁,以本誓愿。[JY]——六朝《全梁文》.

④粤若梁兴五十馀载,平壹宇内,德惠悠长,仁育苍生。[JY]——六朝《全梁文·艺文类聚》

⑤ 粤我裔祖,得姓於杜,因官徙族,遂居於濮。[JY]——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⑥粤若稽古迦文,咨度法界,服勤浩劫,获有万德,其兴也勃焉。[JY]——唐代《唐文拾遗》

⑦粤自藩垣,入居廊庙,久竭弼谐之道,更资调燮之能,遂征授守司徒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JY]——北宋·话本《宋朝事实》

⑧诵破题曰:“粤有大德,其名曰坤。”陈应声曰:“吾闻子此赋久矣,得非下句云‘非讲经之座主,乃传法之沙门乎”满座大笑。[JY]——北宋·话本《湘山野录》

⑨粤自灵山拈出。葱岭传来。天下丛林。分枝布叶。石霜古月。海会重圆。介在祖山。隐若敌国。[JY]——南宋《佛语录·古尊宿语录》

⑩粤我遘休明,匪躬期正直。[JY]——明·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二)》

从明代白话小说开始,古汉语句首语气词也渐渐式微,到现代汉语一点踪迹也没有了。“粤”作为古汉语句首语气词之一,从它的出现和消失也可以窥见古汉语语气词消失的踪迹。

[HS2][HT10.H]六、用类型学的眼光看待“粤”的消失[HT5"SS]

类型学特有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语言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差异的不可逾越之极限,也就是语言共性之所在[11]。

类型学对语言共性的解释是从语言的功能出发的。各种语言的功能是一致的, 主要是交流信息。信息的交流要讲究效率,主要受两条互相竞争、互相制约的原则支配,一条是“经济原则”, 一条是“明晰原则”。标记模式可以用经济原则来解释:无标记项的使用频率高,不用或少用附加的形式标志,从而提高了信息传递和理解的效率。“明晰原则”就是尽量做到“一个形式一个意义”或“形式相似,意义相近”[1]。

“粤”作为古汉语发语辞的代表,可以推测,其消失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人们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人们对语言的追求越来越简单明了,随着白话文的出现,句首语气词也逐渐消失,说明语言本身有一种从简去杂的功能,这也许是古汉语语气词消失的原因之一。另外,语助词在古汉语中,用得也不是太频繁,它相当现代口语中的“啊”、“嗯”等,况且文言文是古时读书之人使用的书面语,口语当中的很多词也只表音,无实义,这些词就不能在书面语中流传下来,走向式微也是理所当然的。

考察语言中的共性问题,首先要了解各种语言的本质。从古汉语的句首语气词消失的现象和原因出发,我们可以用它与其他语言作比较,如古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以类型学的眼光看待语言中的共性问题,“把汉语置于世界语言变异的范围内来考察, 在普遍适用的语言变异模式上找出体现汉语特点的变异参项, 这应该是我们的一个研究方向。”[1]

本文通过考察“粤”的本义和作句首语气词的文献,推测其消失的年代和原因:白话文出现以后,文言文中的句首语气词便逐渐消失,且因语言中自我消化的“经济效益”促使了这一变化。通过描写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语气词,以类型学的眼光来探讨语言中的共性问题,“到底这是古汉语中的独特现象还是世界语言共同存在的问题”。结合古汉语进行类型学的研究,这只是简单的一小步,关于其他语言的本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考察,才能进行对比,得出可靠的结论。

[HTH]参考文献:[HTSS]

[1][ZK(#]沈家煊.语言类型学的眼光[J].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笔谈,2009,(3).

[2]吕文科.语气、语气词和古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综述[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21).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04.

[4]郭璞﹒尔雅[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3.

[5]陈彭年,等.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458.

[6]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55.

[7]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麦梅翘,王海棻.古代汉语虚词通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754.

[8]解惠泉,崔永琳,郑天一.古书虚词通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66.

[9]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321.[ZK)]

[10][ZK(#]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514.

[11]刘丹青.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4).[ZK)]endprint

猜你喜欢

类型学消失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别让我消失(下)
消失的街头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从语言类型学看语气助词“啊”的情态语义及句式分布
类型学视角下的维吾尔语情态表达
美永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