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强势语音错误与语音缺陷研究

2014-11-10苏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苏濛

摘要: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常见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影响了考生的测试成绩。因此,有必要统计分析一些强势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并探究如何去纠正这些问题,以期有效地提高普通话的水平,使考生取得比较理想的普通话水平等级。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强势语音错误;强势语音缺陷

中图分类号:H1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0-0151-03

一、引言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大力提倡和推广普通话,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PSC)是一种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普通话水平等级的考试,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以口试方式进行。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对语音状况的判定一般分为正确、错误和缺陷三种类型。如果发音完全符合标准的普通话语音系统,即判为正确。而如果发音时把甲音发成了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的乙音,则为错误。语音缺陷刚好是处于二者中间,即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语音缺陷和语音错误区分的关键在于语音缺陷和标准音之间不构成对立,它们不会造成意义上的区别,而语音错误和标准音之间却是对立关系,二者能够区别意义。如把“伟”[wei]念成[vei]就属于语音缺陷,而把“伟”念成[fei]则为语音错误。语音缺陷概括地说是指没有完全达到标准程度的情况,或者发音不到位或者有所偏差,但是它一般不会在交际中造成歧义或误解[1]。有些学生认为语音缺陷无所谓,只要不读错就行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只存在少数类型的语音缺陷,问题也许不大,但如果大量的发音有缺陷,那么失分是非常厉害的。纠正语音缺陷,是普通话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语音缺陷和语音错误同样重要,由于它的似是而非,常常不易被别人和自己分辨,因此,就成为许多人说普通话不够准确,在测试中失分的重要原因。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学生身上存在的语音缺陷,并及时予以矫正。

笔者根据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测试站语音测试资料,通过反复认真地审听录音语料,同时参照配套试卷中测试员所作的评分记录,找出属于强势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加以归类统计,并探究如何去纠正这些问题[2]。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最常见、最普遍的强势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一)声母中出现的强势语音错误与语音缺陷

1.平翘舌不分

翘舌音对不少方言区的人来说是很难发好的。不少人不知道应该怎样翘法,往往读成平舌音。有的人舌头只放在上齿齿背的附近,也有人只是把整个舌头往后面缩了缩,并没有卷舌的动作,有的干脆往下卷。也有的矫枉过正,卷得太过,把翘舌音读成了大舌头音。这些都是错误的或有缺陷的翘舌音。舌头卷得太靠前会碰到上齿龈,发出来的音就是平舌声母。卷得太靠后就会碰到软腭,发出来的音就太靠后了。

2.n、l不分

南京方言的最大语音缺陷就是n、l不分,发出来的音既不是n也不是l,或者可以说发的是一个介乎两者之间的介音。这种语音缺陷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比如网络上很多网友就把“泪流满面”说成“内牛满面”,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用法了,可见这种语音缺陷的影响力。

3.h、f不分

很多方言区都有h、f不分的缺陷,比如把“吃肉”说成“吃漏”,把“灰尘”说成“飞尘”。甚至现在很多汽车的车贴都故意写错:“你再嘀,再嘀,你就灰过去!”[JP2]这种流行用语的习惯有意强化了这种语音错误,构成了极为恶劣的语言环境。[JP]

4.j、q、x发尖音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流行着一种语音,把“j”“q”“x”发成在听感上发尖的音,它给人以某种“撒娇”或者“发嗲”的感觉。这种“尖”音与传统意义上的尖音并不相同,它并没有发成z、c、s,而是发音时牙关咬得很紧,声音刺耳,这是咬紧了牙关后发出来的一种“舌叶音”。

开始的时候,这种语音还只在北京的一些女青年中流行,所以人们把它叫作“女国音”。但现在的发展势头很猛,这种语音形式已经遍布全国,甚至有不少男青年也在使用这种带尖的语音说话了。连不少年轻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也在这样发“尖”音,由此而影响了—大批孩童的语音状况。

这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语音现象了,以至于北方地区的人在听感上已经不认为这种语音有什么地方不舒服了。也许,北方方言区的舌面前声母将来发展的趋势会变成这样的发音,但这样的舌叶音声母至少在现在的普通话声母系统中是不存在的。从语音要求规范上来说,我们不应该去发这样的音,这是有缺陷的语音。

(二)韵母中出现的强势语音错误与语音缺陷

1.前后鼻韵母不分

(1)an、ang不分

对江苏省内的同学来说,an、ang这一组前后鼻韵母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浙江省的同学却极易出现an、ang不分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把后鼻韵母ang的字念成前鼻韵母an,比如浙江省有的同学把“B方案”说成了“必翻”,把“想念”说成了“显念”,造成了听感上的歧义。

(2)en、eng不分

尤其是南京本地同学容易把后鼻韵母eng说成en,南京人总是喜欢把“朋友”说成“盆优”,最后一个字还说成入声。在大部分江苏省内方言当中都没有发后鼻韵母eng的习惯,只有前鼻韵母en,不知道还有后鼻韵母eng,造成了前后鼻韵母字的音节辨识混淆,全部统一念成前鼻韵母,也导致听别人说话也听不出来到底是前鼻韵母还是后鼻韵母。

(3)in、ing不分

in、ing不分是江苏省内的考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江苏省内除了最北的徐州地区以外,包括吴方言区,几乎所有的方言区内都是in、ing不分,没有发后鼻韵母的习惯。把“南京”说成“南津”,把“英语”说成“音语”。endprint

(4)后鼻韵母过分强调,出现加音或鼻化音现象

还有考生为了避免说普通话时易出现后鼻音不到位的现象,在发后鼻韵母时,刻意强调夸张,结果除发音生硬外,还出现了加音现象,如发ing,发成ieng了;发eng,发成了eang。在发元音的时候,软腭垂下来,打开鼻腔通路使声音不但从口腔出去也从鼻腔出去,形成两个共鸣腔,元音的音色发生变化,带上了鼻音色彩,成为鼻化音。这两种情况都是因为不能正确发好后鼻韵母,过分强调夸张后鼻韵母而造成的错误[3]。

由于很多方言中没有eng和ing韵,因此它们一旦出现,原有的发音定势和习惯会干扰说话者,从而失分。有的学生虽意识较强,也会发音,但由于并不能牢固地记清楚某音节是en、in还是eng、ing,结果混淆彼此而失分。还有部分学生意识较强,但对此小心翼翼,害怕老师听不出来或者希望老师听出来他们发的是后鼻音,从而有意识甚至非常夸张地对待后鼻音,以致发音太过而失分。

2.eng和ong不分

eng的发音错误同样是受方言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两类:一是eng与b、p、m、f相拼时,读成ong,比如将“朋友”读作“póngyǒu”;将“风”读作 fōng等等;二是eng与除b、p、m、f之外的声母相拼时,读成en,比如“京”、“津”都读作jin;“陈”“程”都读作chen。

3.en和in不分

徐州地区的同学容易产生这种缺陷。徐州地区的同学容易把“我们”读成“我民”,“人们”读成“人民”。他们说话的时候老是容易带in的尾音,因此一定要把这种尾音去掉,否则方言的色彩就很浓,会影响整体的语音面貌。

(三)声调中的强势语音错误与语音缺陷

1.上声念不全,念成半上

上声的调值是214,这是一个经常处于变动的声调。读成214,或者说读“全上”的机会并不多。在句子的语流中通常读成“半上”21或212,所以很多考生在朗读单音节词的时候,也习惯地把它读成半上,没有再往上拐,造成了语音缺陷。

2.方言词汇导致入声频繁

普通话没有入声,但是某些地方的方言里却有,读音短促。这种短促的入声调残留会明显影响普通话的整体语调。比如“特别”,用普通话来读,一为去声,一为阳平。但吴方言区的考生在说普通话时常会把方言中的入声带进去,读成两个非常短促的音节,从而使语音产生错误或缺陷。还有读数字的时候也经常容易读成入声字,比如“一”、“六”、“八”、“十”,要特别注意,读的时候速度不能快,快了以后容易念成入声。

三、高职普通话教学中纠正学生强势语音错误与语音缺陷的措施(一)声母纠错

1.平翘舌不分——找准硬腭发翘舌

可以用自己的舌头在口腔内寻找一下,口腔的上部有块硬的地方,俗称为“天花板”,语言学上把它叫“硬腭”。“硬腭”在前,“软腭”在后,再往后是咽喉。发翘舌音时要把舌头卷到“硬腭”上,卷到这“天花板”的中间稍靠前一点的地方,注意往上“卷”舌头。卷得太靠前,太靠后,或者舌头根本没有“卷”上来,都是不正确的。

2.n、l不分——捏住鼻子测鼻音

“n”和“l的发音部位大致相同,但发音的方法完全不同。

“n”在发音时整个舌面的前端部分与上齿龈顶在一起,形成阻碍,气流同时到达口腔和鼻腔,但气流不从口腔通过,而要转道从鼻腔里流出,是个鼻音。它与上齿背接触的是一个面,舌面的前端部分在读音时如果捏住了鼻子就不能发出声音来了。

“l”只是舌头的尖处上举,或者说是舌头的边沿处和上齿龈相碰后放开发音,气流是从舌的两边流出来的。它没有鼻音成分,与上齿背接触的是舌头的边沿部分,不是面,所以称之为“边音”。在读边音时也可以捏住鼻子,照样能发出声音来的就是边音;如果也发不出声音,那就是念成了鼻音了[4]。

3.h、f不分——记住f是唇齿音

要分清h、f,只要记住一点,声母f是普通话21个辅音声母中唯一的一个唇齿音,是上齿和下唇接触发出来的音。

4.j、q、x发尖音——口腔放松不靠前

如果自己已经感觉到有发尖音的一种语音习惯了,可以试着用下面的方法来改:发音时上下牙齿松开一点,在读“j、q、x”类音的时候,尽量把牙关咬合得松弛一些,口腔放松一些,整个舌面与上齿接触,这样就可以纠正过来。

因此,发音人应注意发音时将上腭和下腭打开,让舌体运动空间加大,有利于舌面前部稍稍向后移,不堵塞在龈腭部位,避免出现上述“语音缺陷”。

(二)韵母纠错

1.前后鼻韵母不分——舌根抬起找软腭

发前鼻韵母n的时候,最后的归音动作是舌尖抵住上齿龈。发后鼻韵母ng的时候,最后归音的动作是舌根隆起,抵住软腭。哪里是软腭呢?这里要讲一讲整个口腔上腭的构造,先是上齿,然后是硬腭,接着是软腭,最后是咽喉。英语中的“long”,最后的归音部分你知道是怎么的读吗?是不是都在用舌根去顶或者说去靠“天花板”后面的软的部分?这个地方,语言学上称之为“软腭”。这个舌根抬起去靠软腭的动作很有用,发后鼻音时必须用到它。发后鼻音时,先发前面的元音,在元音快读完时把舌根往“软腭”上抬,让气流从鼻腔里流出来,这就是发后鼻音了。

对很多方言区的人来说,发后鼻韵母是非常别扭,很不习惯的,其实这是是很正常的。因为现在发的音,是自己方言中所没有的,没有这个发音习惯。只要抽空多练练归音的动作,就会习惯这样来发音了。

有些方言区有不少年轻人觉得自己的普通话已经说得很地道,自我感觉非常好。其实他们的前、后鼻音还是有不少问题的,只是自己根本就没有觉察到而已。

in和ing是所有前后鼻韵母中最难于辨别和学习的一对,要读准这一组韵母,关键是掌握发音时口腔细微的动作。in和ing元音相同,口型大小没有区别,但发in的时候,口腔有明显的闭合动作,而发ing时,始终保持i的口型,下颌、唇部不能有动作。训练时可以用门牙轻轻咬着指头,用指头挡住舌尖靠向齿龈,以强行阻止已经习惯的闭合动作。经过反复体会、练习,就能够体会到发ing韵母的基本要领[5]。endprint

还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听说后鼻音发音要靠后,就拼命往后靠,这也是不对的。记住,只要带到了“软腭”的位置就可以了,决不要去刻意夸张。只要注意听听中央台播音员的广播就会发现,现在的后鼻音已经不是很强调了,特别是ing不注意听,还不容易听出来。也许,从今后的语音发展的趋势来看,后鼻音很可能会被同化掉。但作为规范的普通话语音,我们还是要学会发好后鼻音。

2.eng和ong不分——bong、pong、mong、fong都是错

只要记住一条规律:声母b、p、m、f只能与韵母eng相拼,而不能读成ong,凡错读为bong、pong、mong、fong的音节,他们的韵母都应该是eng,如:蹦、碰、梦、风。

3.en和in不分——尾音一定要去掉

徐州地区的同学经常会有优越感,因为对于江苏省内而言,徐州是最北边的地区,徐州方言是最接近北方话的,所以经常有很多徐州地区的同学觉得徐州话就是普通话,不需要练习,有着天然的优越感。但是其实徐州方言与标准普通话还是有着很多区别的,比如徐州方言中就带有浓厚的尾音,en和in不分,容易把“我们”读成“我民”,“人们”读成“人民”。一定要把这种尾音去掉,否则方言的色彩就会很浓,会影响整体的语音面貌,很多字都会被判语音缺陷甚至语音错误,导致失分增多。可以多练习一些有针对性的绕口令,比如:“人是人,银是银,人银要分清。人不是银,银不是人,发不清人银,弄不清语音。”

(三)声调纠偏

1.声调一定要拐弯

上声容易出现的问题:降升调,调值214,它是普通话四个声调中最难学的。

容易出现念成21或212的半上的情况。

发音时,214要到位,要婉转,先下降再上扬,一定要先降到底再上扬,转变的时候要自然,不可太生硬。

2.发音绝不能短促

普通话里没有入声音节,用普通话来读“特别”,一为去声,一为阳平。但吴语区、粤语区的人士在说普通话时常会把方言中的入声带进去,读成两个非常短促的音节,从而使语音产生错误或缺陷。还有读数字的时候也经常容易读成入声字,比如“一”、“六”、“八”、“十”,要特别注意,读的时候速度不能快,快了以后容易念成入声。

以上提到的声、韵、调几个方面的强势语音错误与缺陷,是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出现的较为普遍的语音问题,也是在测试中失分最多的地方。在众多问题中尤以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韵母不分最为突出。普通话培训时如果能注意以上几点对症下药,找准发音部位,找到发音方法,就能有效地提高普通话的水平,取得比较理想的普通话水平等级。

参考文献:

[1]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12-213.

[2]陆亚莹.PSC中强势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与普通话音系演变[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

[3]陶建君.无锡地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韵母常见错误及辨正[J].教书育人,2005,(4):89-90.

[4]陈春雷.普通话教学中边鼻音声母的发音辨正[J].池州学院学报,2011,(4):142-143.

[5]张云香.浅谈普通话教学中前后鼻韵母的辨析[J].甘肃高师学报,2010,(3):66-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