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译过程研究与口译策略

2014-11-10曹一林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笔记

曹一林

摘要:口译员复杂的口译过程是研究口译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过程主要包括理解—记忆—输出,基于三个主要过程,口译员必须采取正确的口译策略。储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是准确快速理解源语言信息的一个必要条件,而笔记则是保证长时间记忆的必备策略,使用顺应原则是口译输出这个环节的重要手段。在研究口译过程和口译策略的关系基础上,以口译过程为出发点,在剖析口译过程中大脑的复杂运作的同时,强调准确运用口译策略的重要性。

关键词:口译过程;口译策略;笔记;顺应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0-0129-03

一、口译的同步性特点

在一般情况下,人的注意力是无法共享的,人们无法完全将注意力同时集中到别人的言语和自己的言语上。然而,口译员却具备了娴熟的听说同步的技能,正是口译的同步性特点使口译员成为一类拥有特殊技能从而不可替代的人群。

有研究者认为,作为一名同声传译员,必须充分利用源声音的停顿,以避免听说的同步。口译员应该在说话人的停顿时刻,尽可能多地组织自己的口译输出,不过在源语言的停顿时刻,口译员的语言组织也可能是一种附带现象,而不是辅助策略。而Gerver(1975)却认为,口译员没有机会在说话人的停顿时间内组织语言,而是只有在进行口译输出的时候才有机会组织自己的语言。

口译同步性的一个关键特点是“时间间隔”(time lag),即原语言和口译员输出之间的这段时间。同声传译的口译员译出的是他之前已经听到的话语,而不是正在听的话语。同声传译中一个关键的决策过程就是口译输入的间隔单位,它也是翻译的单位。口译员的时间间隔不是以词汇为单位的,而是以句子为单位。在很多情况下,口译员能够在时间间隔内至少预测一组短语(名词词组+动词词组),而预测性的动词词组对口译能否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1]117。

时间间隔的长短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信息的性质、口译员的能力以及储存预料输入信息的偏好。事实上,同声传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技巧和策略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单位,近期的研究已表明口译员的停顿时间呈现出了个性化的特点。

二、口译的基础条件——双语能力

并不是每一名优秀的双语习得人员都可以担任口译工作,口译员必须通过一定的专业训练。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具备许多条件,如扎实的语言功底、迅速的反应和思考能力、超强的心理素质、广博的百科知识等,其中,双语能力是口译的一个首要必备条件。

口译是一项交际型活动,因此口译的技能需要译员对两种语言的积极掌握和运用。20世纪50年代,复合双语者(compound bilinguals)和并列双语(coordinate bilinguals)的概念被引入。复合双语者在单一的语境下学习了两种语言,对同一套指代意义,他们有两套语言符号;而并列双语者由于习得了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因而拥有两套独立的语言符号以及不同体系的指代意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并列双语者才是真正的双语者,是真正的跨文化翻译的前提[1]114。

Paradis引用了神经语言的论证,发现了口译活动涉及了至少四个独立功能的神经系统——两个系统负责两种语言,另外两个系统负责两种口译,这个过程可能是概念上的调节,也可能是直接的语言对等。Paradis(2000)在他的神经网络描述中指出,同声传译员必须具备一项特殊的能力,那就是能够激活或者抑制每种语言系统,以便能够以最小的干扰同时运用两种语言。

三、口译过程

口译是一项特殊的技能,对人体大脑活动的要求很高,需要人脑在很短的时间内输入原语的信息,记录并处理这些信息并用目的语输出信息。它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大脑运作过程,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理解—记忆—输出。

1.理解

作为语言和认知范畴的一个关键因素,语言的理解是认知科学里的一个首要研究对象。对于语言的理解,有两种不同的模式,输入驱动型(bottom-up)及以知识为基础型(knowledge-based),在此不妨把口译的理解定义为“建筑语言的心理表征介导的意义的行为”。

心理语言学研究长期以来都把理解的初期过程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初期过程包括:确定音位、词汇辨识、消除词汇歧义及句子描述等,这些过程涉及到信息处理及认知研究的范畴,自然和口译也是密切相关的。事实上,在Bajo et al. (2000)的研究中表明,受过专业训练的口译员对于词汇的使用技能胜于一般的双语人员。

目前对于理解达成的一个共识是,理解并不是被动接受的一个过程,而是大部分取决于已经知道的事实。处理新的信息要求积极建筑心里表征的形式,这就需要融入各种之前已经存在的知识,如词汇、句法、语用、百科知识等。

Chernov将理解定义为一个逐步积累的动态过程,最终形成意义结构。这个动态过程涵盖了下列四个方面:(1)对以前的词汇进行增加;(2)填补意义差异;(3)结合词汇和主题;(4)形成适用于目的语的意义结构[1]119。而Pochhacker(1993)也提到,口译员使用知识结构来进行推断和建筑信息内容,在Isham和Lane(1994)的实验中发现,口译员的意义推断能力比普通人强。

依据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口译的理解是以以前知道的旧知识作为基础的,然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则必须具备超强的意义推断能力来应对变化的实际语境。

2.记忆

20世纪中期以来,对于记忆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将记忆区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个类别,短时记忆也被称之为工作记忆。

研究表明,同声传译与增强口头短时记忆密切关联,而另一个与其相关的因素是注意力资源分配。记忆的负担是随着信息的长度和陈述的频率变化的,早期的研究证明了口译员有着出众的长期记忆和笔记能力。笔记事实上是一种分配注意力资源的行为,它的目的是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它能支持大脑的记忆进行信息的储存和调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必须合理地分配信息输入和笔记的注意力,而后者不能受到理解过程的干扰,即笔记的内容必须是口译员完全熟悉的,不必再花费注意力去理解它。一些刚接受口译培训的人员,在笔记这个环节往往显得被动,不是自然自发的,这样就导致了他们不得不多分配注意力在笔记这个环节[2]。endprint

猜你喜欢

笔记
战“碳”笔记
自然笔记
我的摘抄笔记
江上日暮笔记
小新笔记
山居笔记
乡野笔记
爱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