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业的发展

2014-11-10聂文德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发展

聂文德

摘 要: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农耕文明的产物。目前甘孜州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已岌岌可危,到了非保护不可的地步。

关键词:民族民间;手工艺业;发展

一、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甘孜州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民间手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浓郁的乡土风情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这些民族手工艺品,不仅是甘孜州农牧区群众谋生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一)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业发展现状

在藏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族手工艺制作者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艰辛的努力,不仅创造了大量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物质产品,增加了农牧民群众收入,也给后人留下了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占有重要的独特地位。民族民间手工艺按使用功能划分,可分为实用类手工艺、欣赏类手工艺、宗教祭祀类手工艺;按产品品种划分,可分为金属加工手工艺(包括金、银、铜、铁等冶炼加工),陶瓷手工艺,纺织印染手工艺,挑花刺绣服饰缝制手工艺,金银首饰加工手工艺,竹藤毛编织手工艺,木器制作雕刻及建筑装饰手工艺,唐卡画绘制及装饰手工艺,兽骨角加工手工艺,民族乐器制作手工艺,药泥藏式面具加工手工艺等。在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品种就多达300余种,不仅销往康区和西藏、青海、甘肃等省区,有的还远销印度、尼泊尔、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极具市场开发潜力。

(二)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产品特点

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产品,制作简炼粗犷、纯朴自然,图案装饰性强,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工艺技巧各具特色,极具乡土品质,特别是一些传统生活用具、佛具和装饰品工艺,工细精巧,独具匠心,谨严雅致,堪称绝技。综合起来,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民族性。甘孜州传统民族民间手工艺业具有十分浓厚的民族特性,州内从事民族民间手工艺生产的企业或个体经营户绝大部分都是州内的藏民族。

2.特需性。生产产品的民族特需性表现在藏民族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特需上,也就是说这些产品能展现藏民族的日常生活风尚、独特的审美需求及浓厚的宗教意识。

3.狭小性。州内现有民族民间手工艺品除部分远销国外及国内其他地区外,多数手工艺品的销售市场和加工市场都局限在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各藏区,导致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市场狭小。

4.落后性。目前,州内民族民间手工艺从业者的文化结构普遍低下,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生产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5.流动性。从事民族民间手工艺者大多数都是当地农牧民,流动性大,其中有部分从业人员农闲时从事手工艺,农忙时回家务农。还有一些只是为了学手艺,一旦手艺学成,就另起炉灶自行发展。

二、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甘孜州丰富的民族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民族民间手工艺业产品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巨大的经济潜力。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现状不容乐观,其保护、开发和利用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和创新发展意识不够

个别单位和个人没有从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加强民族民间手工艺发展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保护民族民间手工艺是文化部门或其他部门的事,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门和文化部门对民族民间手工艺保护工作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缺少计划,缺少措施,造成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再生产资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生产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在品牌打造方面,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至品牌也被他人或别的地方抢先注册。还有一些领导、单位和个人甚至对民族民间手工艺发展存在误解,将从事手工艺的艺师视作普通匠人而非艺人对待,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民族民间手工艺业的保护和发展。

(二)从业人员青黄不接,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仍然处于落后状态,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研发队伍和成熟的技术人才队伍,许多民族民间手工艺由于是独门绝技,口授身传,往往随着民间艺人的离世而消亡,“因人而存”、“人去艺绝”的现象大量存在。目前,支撑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生产的中坚力量,年龄大多都在50岁以上,而40岁左右年龄的高级技师出现断层。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年轻人中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城镇附近或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尤为明显),得到大师真传并能出成果的年轻艺人更少。随着艺人年龄的增大,一部分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如享有盛名的新龙药泥藏式面具、德格麦宿片区的氆氇、土陶等民族手工艺,因保留这些技艺的艺人均已年老体弱,没有传人或传人的技艺远远低于艺师,使这些手工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

(三)民族民间手工艺资源面临流失

由于对民族民间手工艺精品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一些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制品在州内已经罕见。如白玉县河坡乡的民间手工艺品弓、矛、箭等,在州内已逐渐销声匿迹,而在州外却出现了我州民间手工艺精品。这对于后人学习研究、继承传统文化和优秀技艺带来一定困难。同时,由于一些民族民间手工艺缺乏市场或市场开拓不力而逐渐萎缩,在得不到足够重视和有效保护的情况下,面临着“今天鲜活存在,明天荡然无存”的危险。加之,有些民间手工艺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改变与市场经济的冲击,开始萎缩甚至消亡。另外一些以次充好的产品大行其道,损害了民间手工艺的声誉,使得许多有民俗文化价值的工艺品自然贬值,抹杀了真正富有民族特色和独创性的传统工艺的发展。

(四)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占有率低

虽然许多手工艺品有很强的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但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低,没有形成完善的产品营销网络,很难进入主流销售领域,加之缺少必要的宣传窗口、展示平台和销售渠道,甘孜州众多的优秀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目前是“养在深闺无人知”,如在康定、泸定、丹巴等旅游集中地区,本地群众和外来旅客难得一睹有名的白玉河坡民族手工艺品的“芳容”,更谈不上有机会购买或收藏这些手工艺品。又如,新龙县药泥藏式面具经过几十年的沉寂,2004年在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目前已取得了3项国家专利,并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药泥藏式面具模具,使其品种一下子由过去的10余种发展到现在的近200种,但在偌大的城镇市场难觅其“身影”。如果这种境况得不到改变,没有了知名度和市场的支撑,其命运只能是没落。

(五)缺少专门的机构和必要的经费

目前,尚没有一个部门对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产业规模、从业人员、投入产出以及不同类型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的经济运作方式和效益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当然更谈不上有计划、有步骤、有保护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另外,民族民间手工艺管理的专门机构、队伍的设立,保护民族民间手工艺珍贵资料所需的硬件设施,以及开发等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但是经费不足,也是当前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保护与开发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我州民族民间手工艺业发展对策建议

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保护与开发刻不容缓。因此,我们要树立发展观念,创新管理机制,为民族民间手工艺产品的开发拓展空间,构建平台。

(一)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民族民间手工艺业发展

每一个民族手工艺品种都凝聚着几代艺人的心血,饱受历史洗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手工艺的湮灭,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断层。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宣传。

1.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民族民间手工艺保护、开发在甘孜州实施工业强州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全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对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保护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共同推动民族民间手工艺和民族文化的繁荣。

2.对为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艺师,应大张旗鼓地予以表彰、奖励,不断提高艺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3.积极组织开展对外交流活动,鼓励艺人和民族民间手工艺企业参加各类有影响的展销活动。

4.通过网络、销售窗口以及手工艺的比赛、评奖等渠道和方式来宣传、展示甘孜州优秀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吸引广大群众和中外游客参观购买,扩大我州民族民间手工艺在国内外的影响。

(二)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统筹民族民间手工艺业的管理

做好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机构、人员、经费,加强管理。

1.要明确民族民间手工艺业的管理机构、人员、经费,有效协调各方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共同解决民族民间手工艺保护、开发与利用的矛盾;

2.要明确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保护范围,既要有一定的标准,避免过多过滥,又要确保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高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优秀民族民间手工艺入围。

3.要建立保护名师名艺及培养人才制度,确保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后继有人。

4.要建立民族民间手工艺精品和工艺师的评审与命名制度,有效防止“假大师”和“假精品”的出现,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给艺师以良好的创作氛围,给精品以良好的生存空间。

(三)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民族民间手工艺发展能力

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发展还比较脆弱,在一定时期还需要政府的投入,但一定要克服长期普遍存在的“等、靠、要”的思想,切实转变观念,增强民族民间手工艺自身的生产发展能力,培植地方财源。要从发展效益型经济的高度来要求民族民间手工艺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上下功夫,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这就需要民族民间手工艺在保持原有产品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反映民风民俗和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根据市场信息和时代需求,加快技术创新,以满足具有不同愿望的消费者需求。同时,要从民族民间手工艺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的实际出发,引进必要的先进技术、设备,通过市场预测和科学论证,有目标地进行新产品开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族民间手工艺业朝着现代化企业的方向顺利发展。

(四)注重人才的保护与培养,推进民族民间手工艺业健康发展

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从业人员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较大,非常不利于规模化发展。只有在规范化的前提下形成一批成熟的、稳定的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产业工人,才能保证民族民间手工艺步入持续、健康发展轨道。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努力改变民族民间手工艺队伍后继乏人的现状,力争尽快培养出一批素质较高、技艺成熟和稳定的民族民间手工艺人。对长期从事民族民间手工艺制作、成就卓著的艺师,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并授予一定的荣誉称号。要针对濒临失传或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民间手工艺,要实行抢救性保护。考虑到艺师(特别是老艺人)传经授艺存在的经费、场地等问题,建议尽快建立民族民间手工艺发展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加强中青年骨干的培养,积极引导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拜师学艺。

(五)正确处理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生命力,就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大多数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实用功能不强,材料利用率低,生产周期长,工艺要求苛刻,售价高,决定了它的消费对象只能是少数人、小范围,生产也只能是小打小闹。因此,要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既要防止民族民间手工艺资源破坏性开发,又要克服封闭式保护的弊端;同时既要提倡手工艺品的“原汁原味”,又要考虑把手工作坊做大做强,解决手工艺生产企业和艺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生产中,坚持走“以精品促产品,以产品养精品”之路。用精品的声誉为大众产品树品牌,提高知名度,打开市场销路,实现经济效益。这样,有了一定的实力作支撑,企业或艺人们才有能力培养人才、创作精品,以市场化的产品养工艺精品。在注重保护民族民间手工艺资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民族民间手工艺资源的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做好开发利用工作,促进产业发展,扩大市场份额,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发展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社会转型时期新疆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建设性构想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