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韩军 “举三反一”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

2014-11-10田立萍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韩军教学

田立萍

摘要:韩军的“举三反一”教学思想在新课程改革与实践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文从“举三反一”思想的内涵与要求出发,浅析其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韩军;举三反一;教学

引言

韩军是当代著名教育工作者,“新语文”运动的发起者,北京市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他在新语文运动中,强调语文教育的思想性与精神方面的成长,抨击了过往的工具性语文教学以及以应对考试和升学为目的的的语文功利主义教育。他提出语文教学要“從生活中来、从阅读中来、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中来”。“举三反一”作为韩军教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有着很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推广价值。本文尝试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出发,探讨韩军“举三反一”思想的内涵与具体要求。

一 韩军“举三反一”思想的内涵

关于韩军的“举三反一”思想,在教学理论界曾经产生过很大的讨论。其讨论的本质集中在“举三反一”与我们比较熟知的“举一反三”在具体操作与效果上的不同与优劣。韩军老师的语文教育也不绝对地反对“举一反三”,而是“举一反三为辅”。一些自然学科的学科,具严格的逻辑性和规律性,能够而且应该“举一反三”。如果说这是学习规律的话,那么语文教育的“举三反一”正是语文教育的规律。韩军老师曾经在一次教学改革会上指出:“举三反一”教学思想并不是对传统的“举一反三”思想的压制与排斥。相反的,二者互相合作,紧密联系。另外,我们要看到,前者比后者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举三反一”思想更加强调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我们会发现,在过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另一方面也是课堂教学的管理者与评估者。这种集众多角色于一身的教学模式,反对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然,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水平也是实现教师教学任务完成的必然要求。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抑制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举一反三”考验的是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与训练。“举三反一”更大程度上,则是对学生自身的学习与思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举三反一”注重学生学习材料的多样性。通过对目前的学科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有着比较严重的“挑课”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在学习具体的文章时,根据考试的范围设定来进行不一样程度与深度的学习。这就出现了,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学生和教师会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与学习。对于在考试大纲中未作具体要求的内容,则进行跳过或者忽略。这种以考试内容为教学重要参考的现象会滋生学生学习的应试与功利主义倾向。因为,我们知道,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收获智力与知识水平的提高与成长。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教学材料的学习,引发自己关于自己学习行为的反思与调整。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并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才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与位置。这种教育效果,或者说是教育理想的实现,从内涵上来说,与韩军的“举三反一”思想是相吻合的。因为,对于知识积累与情感培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再次,韩军老师认为:对于语言的学习,积累永远重于理解。他不主张学生学习语文时对一篇文章顶礼膜拜,条分缕析,细嚼慢咽而达到所谓的“深”“细”“透”“全”;而是主张大量阅读,乃至可以是“青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其解”,而这样的结论是建立在他对人习得语言、特别是婴、幼儿习得语言的大量数据与现象的统计并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并不是主观的臆想。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确定上,他主张一节课学完一篇一千字的白话文。他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一味地讲深度、讲厚度是误人子弟”。韩军老师的这种主张,不仅建立在严格科学求证的基础上,而且也根植于我国母语教学的丰厚的传统文化的沃土。

最后,“举三反一”思想符合新课改关于知识建构的理论基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的不断发展过程。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材料中,我们每天会接触大量的资讯,特别是在以大数据为主要特点的云时代。因此,培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掌握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方法,帮助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这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举三反一”思想的具体应用。因为,世界资讯在变,万事万物也在变。只有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固定的联系不会发生改变。这种不改变的联系,我们称之为事物之间的发展规律,掌握了事物之间的发展规律,我们会找到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来源于这种“举三反一”思想的运用。

二 韩军“举三反一”思想的具体应用

任何教学思想都离不开教学实践,否则就会变成纸上谈兵。最后,变成了一种没有生命力的教学思想。韩军的“举三反一”教学思想也不例外。他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宏观上来讲,“举三反一”思想对教学课程提出了多样化与系统化的要求。具体来说,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包括教科书的编排等方面都存在内容较为陈旧和单一,缺乏多样的教学材料的贯穿与深入的问题。特别是我国是一个有着50多个民族的发展大国。如果,在课程设置与内容编排上“一刀切”或者千人一书,会不利于学生学习材料多样化水平的提高。当然,多并不等于盲目。各个地方按照各自地区色实际进行各自教材色设置计划与研发,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国家教育方针的与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但是,可以借鉴西方的课程设置,在进行必修课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材料的多样性水平与学生选择的主动权。

2 从宏观上来讲,“举三反一”的思想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更为科学有效的要求。在“举三反一”思想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专家指出,这种教学思想不利于学生的考试,甚至会影响学生考试水平的提高。这种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考试。虽然,在目前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下,考试还是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但是,我们要反思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那就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教育的目的,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吗?我想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根据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的研究表明:在终身教育的时代,教育一方面要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包括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对社会发展与贡献的需求。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仅仅是善于考试的高手,对自身的成长与社会的承担缺乏明确的发展与方向的要求。那将是教育多么大的悲哀呀。所以,在“举三反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要尝试推行多层次,多类型的考试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只有,从学生和教师比较担心的教学评价入手,才会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要求。

3从微观上讲,要重视教学的互动性。

“举三反一”与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区别和要求是重视教学的互动性,特别是重视课堂活动的设计。在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是,在整个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着很大的区别。对学生来说,他们是课堂活动的核心,也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区别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学生会在课堂活动中,融入并且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参与的过程中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领悟教学内容之后关乎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换句话说,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活动的主要作用不是主导性的,他是课堂活动的指导者或者说是一个教练,只是指导并不参与。教师在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以及活动设计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

在教育界,最近有一句话引起了不少教师和专家的关注,那就是:看一看,摸一摸,等于二十二倍的说。所以,帮助学生建立“举三反一”思想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思维训练的感性基础。只有充分建立在感统的充分调动与激发才会真正有意义地辅助学生在“举三反一”思想运用时的灵活与变通,而不是拘泥于某种成规。教学中也有专家曾经撰文指出: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他的记忆会保持一段时间,如果让他参与进来,他就会有可能终生不忘。所以在越来越提倡体验式教学的年代,课堂活动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模式,不再是“一言堂”也不再是“赶鸭子上架”。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人,是课堂活动重要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体验者。在这种融入的气氛中,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学生之间互相切磋,好一派和谐的教学场景。

4从微观上讲,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这种基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考虑是保证顺利实施“举三反一”思想的关键。因为,在韩军的教育思想中,所提倡的学生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没有发展所有的教学理论或者方法都没有实际的意义,也不会得到长远的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点来实现对教学内容层次性的重视。

首先,按照学科的内部逻辑结构和顺序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这种按照逻辑顺序编排教学内容的教材编排方法已经在我国应用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有专家曾经指出:这种以学科逻辑顺序为编排依据的教材编写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是,从某种层面上来讲,这种教学内容的编排方法还是具有很大的科学意义的。因此,在“举三反一”教学思想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重视这种内部逻辑顺序编排教学材料的方法。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层次上,内容要围绕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来展开。具体来说,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学生的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这种准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因此,除了 上文提到的以学科的逻辑顺序来进行教材的编写外,还要按照学生的认知与成长需求来进行编排。这样的教学材料的编排可以通过活动的教学形式,比如在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实践中,学生对文言文中名动用法的使用有一定的认知难度。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名动”大搜索的游戏,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的查阅已经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名动”用法来对这一用法的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引导学生“举三反一”思想的应用与实现。

最后,尝试知识的跨学科运用。在“举三反一”思想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需要的不仅仅是某一门学科的知识。有的时候,一个问题的解决,所需要的是两门学科,甚至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这种思维的训练,要求教学内容的层次要跳出某一门学科,甚至某几门学科的局限性。教师要尝试学生运用所学的所有知识对这个问题进行合理化的解答。因为,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社会知识分工的界限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清晰。只有那些能够熟练运用各科知识的人,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中胜出。从这一层面上来讲,对知识的跨学科运用还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

结语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創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只有鼓励创新,我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作为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举三反一”教学思想的应用与实践讲会推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更好更快的发展。

当然,知识的传递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如何把学生所需要的知识,科学有效的传递给学生呢?在教育界,有这么一句广为传颂的话,那就是,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他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这一句话又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一方面,将所学知识用一种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教授。另一方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所学的业务知识,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去领悟和鉴别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审美观。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浙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皱兆侃.农村初中主体性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初探.2011(12)

[5] 李明惠;走出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的误区[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6] 刘娜吉;让情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J];吉林教育;2011年18期

猜你喜欢

韩军教学
Recent advances in two-dimensional layered and non-layered materials hybrid heterostructures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离婚算算家务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Based on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culture research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飞翔的树叶
好课堂让人思绪万千——基于韩军老师《老王》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