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精神对书法创作的启示

2014-11-10姜心惟

艺术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四法人文精神

摘 要:中国书法是国粹,在几千年里经历了几次嬗变。它走到今天,靠的是书家们的继承和发扬。一个书家在创作中需要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未来人文精神成为促成书法纯艺术化的趋势的唯一支柱。

关键词:人文精神;中国书法;四法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的现象,它的表现有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与关切,还有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以及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西方文艺复兴至今,它所倡导的关注人、尊重人、以人为本、人性大于神性、人权高于神权这些理念深入人心,人文主义的影响性深远,故在物质文化膨胀发展的当代,精神文化也要丰富起来。

任何一门艺术,它的创作主体是艺术家,是人。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构思艺术意象和将艺术意象物化为艺术作品等三个大的艺术创作阶段中,都充分表现出艺术家主体的决定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作品命运的主宰作用。[1]这充分反映出了人文精神的以人为本的本质。作为艺术中的门类(美术)之一的书法也不例外。中国书法是“无法至法”的艺术,在创作中,笔法、墨法、字法、章法是它的内在之技法。它们合称“四法”。其中笔法与墨法偏重工艺性,结体与布局就包含了构思与想象,对运笔落墨进行艰苦的工艺性训练是完全必要的;否则,即使有美妙的构思与想象,一经“施工”就会完全成为另外一种样子。[2]这是眼高手低的情况;另外,书法家的训练也不能限于运笔落墨,他还要讲究结体与布局,这就离不开构思与想象的训练。[2]这是眼低手高的情况。

1 人文精神对中国书法结字和章法的启示

前面说到,艺术家在创作阶段中有构思艺术意象的环节。在书法中,书家在创作之前对作品的构思也是非常重要的。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他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所说的:“夫欲书者,先乾研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这是关于“意在笔先”最早也是最为人所知的一段话。在这里,书家在“凝神静思”之际所做的事在于“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则此“意在笔前”的“意”中所包含的仅是字法(即结字)、章法等书写层面的构思,并未涉及此外的其他想象。从王羲之所处的东晋到今天,凡书家创作作品前,无不经过缜密的构思与想象,然后落笔。经过这种反复的构思训练,书家的脑海中就有了一种造型的概念,这种概念是寄托着书家主观情思的。

2 人文精神中国书法笔法和墨法的启示

赵孟頫说;“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因为创作作品前要先掌握用笔,所以即使今天看南北朝书法中的碑刻,我们也要像启功先生说的那样“透过刀锋看笔锋”。这些碑刻的文字是当年的统治者们为了记录功绩,歌功颂德而命令工匠在山石上镌刻的,这种字体属于楷书,被称为“魏碑”书体,其中典型的有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里的《龙门二十品》《龙门四品》《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等。它们的作者可以是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可以是方家,也可以是对书法一无所知,只是响应当权统治者的命令的普通工匠。不同的作者的作品面貌大相径庭,即使同样是要完成同一幅作品,每一个工匠做的工艺也不同。魏碑的笔法以侧锋为多,棱角分明苍劲有力,这反映了当时工匠凿刻时那种充分运用手中工具,做出朴茂自然的笔画的状态。

唐人的楷书经历了一个从初唐的崇尚法度严谨到中唐的璀璨纷呈再到晚唐的成熟多彩的局面。在这里不能不谈一脉相承的三人:张旭、颜真卿、怀素,其中的张旭、怀素是狂草大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有悟于草书的事情是众所周知的,他在观看舞剑器的过程中重在精神与意态的吸取,其中的各种事物形象引起他对书法笔法的联想。是就拿张旭的《古诗四帖》来说,它是张旭笔法系统中一件重要的作品,作者在创作时讲究大部分线条不强调提按,而重视在粗细均匀的线条中的使转与速度的变化。另外中侧锋并用,笔锋经常落在线条端部的一侧,但立即转为中锋,同时流畅中又往往生出棱角,如“年”、“别”等字,把锥画沙的这种中锋造成的圆浑笔法表现在作品中,有富有内力的美。但是归根到底,锥画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这既反映了张旭善于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又反映了他将构思的艺术意象充分运用到自己创作的情景。书法艺术不论形象、风格如何变化,均须以笔画富有内劲为第一要义。用笔即是用力,将力施之于纸,以笔为身体的延伸,以纸为中介,将天地灵动之气施予外在于我的物中,如锥划沙,如印印泥。

晚明的董其昌喜用淡墨创作,字里行间散发着清新的禅意。但是,他创作时也不是一味的淡,偶尔也用极浓的墨,但以淡墨为多。这时的艺术家已经完全驾驭住手中的笔,走进它的淡雅的境界中去了。当时没有董其昌,就没有今天我们看见的那个富有禅意的“华亭书派”的领导人物。

中国书法诞生以来,由于人文精神对它创作的启示,使得书家的修养、人格不断提高,最终使这种提高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书法作为精神文化之一,又是我国的国粹,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它在漫长的文明发展中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实用走向艺术的过程。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书法的实用性正在逐渐降低,虽然如此,但是书法的审美性正在被逐渐加强。中国书法正经历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我们要继承传统书法的精华部分,并去其糟粕,在这基础上不断弘扬中国书法艺术,不能完全忽视传统,忽视古人的影响,继承传统的同时是为了更好地创新,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这就需要人文精神的培养。真正的书家应该是“人逢‘翰墨精神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他应该是修养高、知识渊博的人,而这种高修养、博学又是和人文精神分不开的。一个胸襟宽广、才气横溢、德才兼备的书家的作品必定是书家厚积薄发的整体流露,而这种流露又是那么精彩,那么自然,令欣赏者在它前面流连忘返,从而进入这个书家,细细推敲,去解读书家,解读这幅作品。总之,人文精神对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启示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 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77.

[2] 金开诚.书法艺术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02.

作者简介:姜心惟(1991—),男,江苏扬州人,淮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书法艺术。

猜你喜欢

四法人文精神
四法防治果园天牛
浮力计算四法
灵活构造莫失分,运用“四法”妙解题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优选雏鸡四法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基于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的新思考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