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公共艺术教学模式思考
2014-11-10朱小军
摘 要:城市公共艺术是具有公共意义概念下的公共领域艺术作品,发展创意产业是当今国内艺术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此社会背景下,针对现有公共艺术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适应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标准均应进行相应改革,才能更加适应时代发展。
关键词:创意产业;公共艺术;教学模式
随着城市发展软实力的提升,国内大城市中上海与北京于2011年首先相继推在本市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大力提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率先提出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先锋城市上海,更是明确表示到2015年,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力争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12%。这充分表明在当下中国的城市发展中,创意产业将成为重要的新兴经济领域。
1 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发展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通过个人的创造力及技能等,来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团体,还包括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出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等等。这一概念是由英国最先提出的,包括创新性、文化性、科技性、融合性、产业链特征等几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它的内涵外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越来越宽泛,并深刻影响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变革。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在网页上发布了题为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公告,其中第三条关于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时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设计和景观风貌规划,突出地域特色,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提高园林绿化、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质量,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形象鲜明的特色文化城市。直接指出了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基本发展趋势,为我国未来的相关学科教育指明了方向。
2 创意产业发展及公共艺术教育
国外公共艺术是一门拥有系统的理论实践基础的学科,经过与当代科学技术,如多媒体等的結合,外延被大大拓宽,发展较为迅速。而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真正得到发展是从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以后,至今虽然已经经历过40多年的历程,大多数普通高校已经开设了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但由于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但现有的公共艺术教学难以协调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很多教师本身对于新媒体环境下,创意产业发展的潮流缺乏深入认识,显然已经难以适应这一时代趋势进行课程讲授。因此,出现了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课时安排混乱、授课方式单一、教学评价模糊等问题。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天安门广场是我国当代公共艺术的良好开端,真切地反映出那时广大的民众百姓对新社会、新秩序的良好愿景和向往。当代社会创意产业发展要求人们对公共艺术从新的角度进行审视,将社会经济与艺术行为结合进行思考,为当下的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基于创意产业发展前提下的公共艺术教学,首先将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区划,授课模式均围绕创意出发,进一步拓展了这一课程的领域,避免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课程设置、组织模式、课程结构等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为创造性的公共艺术教育优化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3 基于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公共艺术教学模式改革
3.1 针对授课内容的更新
现有的08版教学大纲中列出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绪论、公共艺术与空间、公共环境雕塑、现代陶艺与陶瓷壁画、公共艺术中的景观元素、公共艺术生态与场所设计、公共标志设计与现代主义等。单从内容来看过于侧重单一陶瓷材质表达下的公共艺术作品讲述,忽略了其他众多表现的可能性,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结合未能涉及,与时代结合度不够充分。同时也只强调了公共艺术的景观特质,未能从环境公益教育角度进行讲述,也有违当下公共艺术发展的大势所趋。
3.2 针对授课方式的改进
原有教学课时为32学时,以每次课4节连上为基准,则4周以内可以结课,其中课堂讲授课时安排更是多达50%,而最终的实践仅占12学时,从公共艺术课程的实践性本质来看,这种安排直接导致了对教学各个环节的把握明显不足。
从前述授课内容的更新看出,现代公共艺术的实际操作方式已跨越了很多交叉学科。例如,澳大利亚小镇库克的装置及多媒体公共艺术,就直接涉及到景观照明及媒体设计专业等多个领域。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原理,教学应注意把已学过的课程,如设计制图与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表现、雕塑与装置等课程内容融会贯通,通过具体课题的训练进一步加以深化。本课程实践性很强,教学方式是“精讲多练”,也可以直接将集中授课环节安排在城市相关环境中进行。尽量运用录像、幻灯等形象教学手段增加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实际课题以学生的练习为主,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将兴趣与设计方案结合起来,进行后续的实践练习,同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设计意识的引导,直到掌握具体的公共设计项目实施方法。
3.3 针对课程评价的多元化标准
现存教学体系中,公共艺术课程包括课堂讨论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实践课题,在讨论部分主要是针对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与讨论,而实践部分则主要突出具体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制作与实施,教学环节较多,针对评价却只有根据学生平时表现与最终作业综合评定,按百分制计分一条标准,显然这种太过于模糊的方式并不利于各个环节综合评价科学合理地进行。
现有的评价标准过于模糊,导致难以兼顾到课程的整个环节,因而难免有失客观公允,为了避免只看最终提交文本或者只针对最终表现效果的单一性评价,从课程的流程出发进行了梳理,分为设计前期、设计过程(包括设计调研及设计草图等环节)、设计实施、设计文本、课堂表现等五个部分来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了每个环节的具体分数比值各为20%。这样的评价结果显示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很大,由于不再是单一看重结果的打分机制,部分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因此更加投入热情进行了创作,并表现出了更强的信心,最终完成的作品效果也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John Hartley.Creative Industries[M].Wiley-Lckwell,2005.
[2] 东方财经网[EB/OL].[2011-05-27].http://finance.eastday.com/508400/wcgh/.
[3] 国务院网站[EB/OL].[2014-02-26].http://www.gov.cn.
[4] 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5] 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6(4).
[6] 蔡云凌.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构想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作者简介:朱小军(1976—),女,湖北人,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长期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与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