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犹记白娘调
2014-11-10徐剑
徐剑
住灵隐寺旁数日矣。烟雨江南,果如斯,秋风吹过,早有桂香拂动,令余沉醉不已。然,鸟瞰窗外,北高峰仍烟雾成嶂,林幽、蝉嘶,灵隐晨钟偶然敲响,却驱不散烟云,时暮鼓又起,亦赶不走云雨。此乃江南也,天公丹青,朦胧成画,一派山水大师之绝作。
傍晚,餐后。余乃一派闲庭信步状,见暮色四合,便由北高峰下暴走直驱西子湖之断桥。断桥有桥,犹记摇篮之中,余之奶奶俯身唱白娘子,皆昆明花灯也,给了余最早之文学启蒙。
然,老妈犹记白娘调,抑或来自余之奶奶。婆媳之间,相处十五载,终有一别,却从未红过脸。二十一世纪之七年,余之老妈刚好七十岁,觉人生苦短,便电话告余,想游江南,圆当年婆婆未圆之梦。于是乎,是年十一长假刚过,便由余之老父亲相陪,从极边之地云南而来。
飞抵南京城郭时,老妈乃一副昆明乡下村妇打扮,大襟汉服,包头,头顶印单蓝之小手巾,腰间系围裙,一到出口处便成禄口机场之一道风景。那时,金陵城仍然几分燠热,可老妈竟穿了好几件衣服,还有点嫌冷,此病也许是生我们兄弟姐妹时落下。
翌日,余与夫人陪老妈老爸,登紫金山,谒中山陵,余觉老妈索然寡味,不时问余,金山寺何处?余曰,明日去无锡途中便可去烧香,伊一听,乐也。翌日上午,驱车常州,入金山寺,伫立清凉台上,俯瞰长江,遥想白娘子水漫金山之盛景。余之老娘则虔诚不已,见菩萨便磕头,令余好不羞愧。出金山寺门前,余观老娘神情,不苟笑容脸上掠过一丝丝开心之笑靥。亢奋也,满足也。
江阔云低,江雨欲来,驶离金山寺后,小青便开始吐水,天雨如滂,水漫金山。雨伞皆遮不住,余只将身上一件冲锋衣脱下,穿于老妈身上,将其包裹严严实实,才不至被天雨打湿全身,免一场感冒。
晚间,由余之好友无锡新技术新区副书记黄胜平先生请客吃大餐,可余之老妈则消受不了。海鲜不沾,大闸蟹不动一筷子,却要一盘尖椒炒肉丝,然后将其自携食品袋中云南油炒豆豉拿出来,用筷子扒入碗中,吃相好幸福,此乃余之老娘所为也。
以后数日,抵苏州,逛虎丘,入拙政园,过沧浪亭,于寒山寺磕头后,游尽姑苏,余之老妈为其将长成之四个孙女买来婚嫁用之苏绣被面,便由杭州来接之车,接入天堂,下榻于杨公堤之金溪山庄。次日上午游西湖,往雷峰塔而去,看过一幅幅黄杨木雕之白蛇传讲解后,一家人站于外廊,倚扶栏而观西子。此时,正值晌午,余之老妈大字不识,用手横在额头上,遮住炽烈秋阳,第一句话竟是:断桥在哪里?余闻之,惊愕不已。手指正北方,答曰,就在那边,一会儿划船而去。
登舟之后,余之老父亲中午喝了半瓶啤酒,似睡非睡,倚于老妈身边,幸福之极。船抵白堤,余与夫人扶父母登堤,秋风徐徐,桂香飘来,余问老妈,会唱许仙白蛇断桥相唱段否?老妈记性犹好,轻轻哼出,皆滇剧之花灯调也,令余捧腹。余之江南,余之断桥,皆是活于唐诗宋词里,而老妈之断桥,则活于人间口口相传《白蛇传》里,文学艺术,唯有活在下里巴人心间,才会不朽。
往事成烟。是时,秋兴波涛,夜风拂面。余独坐断桥椅上,打望西湖发呆,金风裹就,真好。烟雨西湖,名流骚客皆化成水沫,唯有诗章,唯有戏曲永恒。日光流年,七载逝也。人生如梦,余亦入壮年之列也,不禁吟秋兴八首,其三云:“情却西子诗心老,一点一横湖与岛。秋水华章沉沧浪,老母犹忆白娘调。”
责任编辑 张惠清